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71岁老人默默坚守24年 义务教授南音不求回报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5-03-19 09:13
  

  王明显教小孩唱南音。

  南音,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并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文化的交融和信息的日新月异,南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显得落寞和萧条。

  “老祖宗留下的这一文化瑰宝不能失传。”为了守住南音文化,新塘街道杏田社区今年71岁的王明显老人,24年来坚持在南音班义务教学,培养了上百名南音接班人。

  带领学生参与巡演 已能独撑场面

  如今,王明显教授的学生掌握了各种乐器,已经能独立撑起一场演出,这在晋江市的小学中是非常少见的,“别的学校是有针对性地集中培养几名学生,我们是群体培养、全面训练。”王明显自信地总结。

  杏田小学目前有一半是外来学生,而令他高兴的是,不仅本地的学生学南音,就连很多外来学生也对南音情有独钟。比如去年小学毕业的四川籍学生何丽娟,不会讲闽南语,却能流利地唱出一口好听的南音。

  “她很有天赋,一开始不知道曲目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唱一句,她跟着唱一句,还认真地用拼音标注,便越唱越好。”王明显自豪地说,后来王丽娟还参加了晋江市南音演唱比赛并荣获三等奖,就连评委都不相信她是个川妹子。

  今年正月,在新塘街道举办的南音巡演活动中,王明显还带着几个得意门生登台表演,并博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在上郭社区巡演时,一位家长见状,后来也将自己的孩子送过来跟他学习。

  家长反对学南音 他亲自上门劝说

  曾进步介绍,南音班的学生大多在三至五年级,每年从暑期开班,完整学下来是一年。然而,往往才过了半年,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已经没剩几个,“主要是家长的原因,一来觉得孩子学南音没用处,二来认为晚上接送不方便,影响学习。”他说,南音兴趣班在学校是冷门项目,家长更偏向于让孩子选择武术、舞蹈、乒乓球等热门课程。

  为此,每当有孩子没来上课时,王明显都会亲自到学生家里了解情况,并极力劝说家长支持孩子学习南音。“有些好苗子,家长反对,就再也没来过南音班。”王明显可惜地说,其实让孩子学南音,不仅对学闽南语、认字、培养个人气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每学一支曲子,他都会先教孩子们其中讲述的故事内容,传情达意。

  在王明显的带领下,杏田小学渐渐加大了对南音的推广力度,如今每周五下午还为他安排了两节南音课;暑假期间,王明显更是坚持每天下午4点至6点到校上课,教孩子们南音,不仅面向杏田社区,还面向新塘街道所有小学的学生。“希望南音能一直传承下去,我会教到我走不动为止。”王明显说。

  义务开班教学 一开就是24年

  每周一至周五晚上6点至8点,杏田小学教学楼二楼的南音室传来阵阵“咿咿呀呀”哼唱的曲调,这是王明显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教孩子们唱南音。教室内,粉色布帘搭建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舞台,舞台两边的玻璃柜内,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南音乐器和表演道具,教室后面的墙上,是用粉笔整齐地写上去的各种乐器的发音表和工尺谱。

  只见三年级的王佳颖小朋友用琵琶伴奏,王明显正领着20多名小学生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哼唱南音曲调,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连绵悠扬。

  1991年,作为一名资深的南音演唱、演奏者,同时出于对南音的热爱,王明显向杏田小学建议开设南音班,并由他免费教课,“刚开始条件有限,只能一字一句地教授,学生孩子只能唱两三首曲子。”王明显说,后来学校的校董会加大对南音班的支持,出资购置了桌椅、乐器、服装等。

  “现在孩子们从理论学起,从吟唱到弹奏乐器,就算离开公尺谱也能开口就唱。”王明显自豪地说,他把技能全面教授给孩子们,就算以后他们毕业出去了,有了这些基础,也能随时重拾。

  24年来,从王明显手下走出去的学生已有几百名。“孩子们和我很好,很多出去了还会回来找我请教南音方面的知识。”由于上课时间是在晚上,王明显还经常骑着电动车亲自接送孩子们。

  “他虽然不是学校正式聘任的,但却是大家最敬重的一位老师。”杏田小学校长曾进步说,这么多年来,王明显始终一个人默默坚守,风雨无阻,不求报酬,令人感动。(记者_柯明娇 陈巧玲 文图)

标签:老人|教授|南音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谢秀英谢秀英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