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四、突出文化传承,发展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城镇
晋江历史悠久,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晋江相互交融、相映生辉,铸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质。晋江注重把城市更新改造与文化传承发展相结合,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守护城市的根、文化的魂。
突出固态保护。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对历史和文化保护较好的古村落给予整村保护,对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给予成片保护,对体现民风民俗的单体建筑给予局部保护。实施历史名村、传统民居保护行动,在全市保留修缮10个古建筑群、6500多栋古建筑和一批古迹,为市民、海内外游子搭建回忆过去、寻根问祖的载体和纽带。比如,在城市核心区建设五店市传统街区,集中保护了130多栋古建筑,已成为展示闽南文化的“新街口”,外地人看了觉得很闽南、华侨觉得很乡土、老年人觉得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很时尚。
突出活态传承。晋江拥有包括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在内的3项世界级、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活态”文化遗产,晋江着力从传承人培育、活态表演、场地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加强保护。如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引入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传统特色项目,既保留“非遗”,也为传统街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目前,晋江正在探讨设立文化建设与保护专项资金,筹建世界闽南语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突出业态提升。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融保护传承于产业创新之中。重点打造晋江市东石镇潘山木雕、元洲闽台木雕民俗文化园,木偶头、木版年画、高甲戏演艺以及南音曲谱、唱片等均已实现产业化发展。在城市中轴线——世纪大道打造文化聚集区,让市民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文化服务。
五、注重生态优先,实现城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晋江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立市”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注入“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新内涵。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编制《晋江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晋江市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建立环保投入逐年增长机制。每年实施“四绿工程”造林1万亩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近3年来,累计投入130亿元用于生态建设,新建、扩建20个公园,占地6300多亩,新增水面3100亩,新增造林3.8万亩,每年市区绿化覆盖率提升1个百分点,现已达42.65%,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推进“退二进三”、实施“三旧改造”,完成623家建筑饰面石材企业退出转型,建陶行业全部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全市印染、皮革行业逐步退城入园,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出台工业用地规划指标调整等措施,引导企业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标准厂房、就地改扩建,腾出发展空间。自2013年以来,通过二次开发、腾笼换鸟方式,已盘活土地资源1万余亩。
建立“大生态”格局。成立生态办,由7位市领导牵头推进14条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环保、农业及公检法部门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生态法庭,实现对破坏生态各类案件快处快办。建立重大生态决策公告制度,扩大市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近3年累计投入20多亿元实施近200个项目,对全市溪流进行分批综合整治,累计投入27.2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沿海基干林带修复、湿地保护、近海水域治理项目,打造“一纵三横”的丰字形生态廊道,形成了生态绿线、资源红线和开发底线“三道防线”。
六、加强城镇化管理,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高效化
快速的城镇化、大范围的城市更新改造,给晋江提出了诸多新问题、新挑战。然而,晋江通过推进城市规划、经营管理、改造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了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构建高效的城建运作机制。围绕建设项目的策划生成、跟踪落地、组织实施等环节,构建三级城建管理体系(城建领导小组统领决策,城建办统筹协调,项目指挥部负责实施),在组团片区开发方面推行“八个同步”工作法(同步推进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手续报批、征地拆迁、招商选资、安置建设、公共配套和传统文化保护),以最短时间完成项目策划、征迁和落地,快速盘活土地、回笼资金,把投入产出时间成本降到最低,有效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构建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确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平衡、滚动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思路,把握“以城养城”与“公益为主”的平衡点,避免陷入“土地财政”和“与民争利”的误区,使城市更新改造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强化法治化治理,建立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机制,全程介入征地拆迁、信访化解、污染处置、重大决策等工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做了有益探索。正是这种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确保了晋江各改造片区基本仅用1至2个多月便完成拆迁,并实现了“零强拆零上访零事故”的“和谐拆迁”。
构建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推行便捷化服务,在19个镇街、近200个村(社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行网格化管理,在162个村居(社区)搭建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组建网格管理队伍,推动村居(社区)服务管理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实施多元化治理,建立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运行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激发社区发展活力。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