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主流媒体看晋江 >>正文

人民日报: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www.ijjnews.com   人民日报  2014-12-22 09:41
  

做法与经验:

“晋江经验”在推进为民惠民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得到新的深化与拓展

晋江新型城镇化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在于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城镇化的全过程,注重科学性、整体性、前瞻性、特色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外来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是晋江的市情,也是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难题。晋江在推动本地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的同时,着力促进外来人口在晋江安居乐业,稳步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

创新“居住”和“落户”制度。在福建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允许年满16周岁,有稳定住所、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申办居住证,赋予持证人员教育、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等30项市民化待遇。放开人口落户限制,将居住年限要求从5年放宽到1—2年,实行“无房也可落户”“先落户后管理”政策,大大降低外来人口落户门槛。同时,围绕解决“户口落哪里”问题,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集体户”,或在镇村所在地建立“集体户”。2013年以来,已有12563名外来人员落户成为“新市民”。

探索实践“同城同待遇”。晋江市对常住外来人员公开做出“三不”承诺,即“不让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因恶意欠薪而领不到工资,不让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维不了权,不让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网络,投入1000万元设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筹集1.6亿元建筑领域员工保证金,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的薪酬及时足额发放。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建立337个劳动争议调解室,健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处理体系,劳务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推动公办学校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零门槛开放,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入学权益(含高中免学费)。目前在晋江入学的外地学生达20.95万,占全市在校生的59.85%,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

打造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良好平台。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形成市、镇、村、企业联动的服务网络,为外来人口提供房屋租赁、就业推荐服务。鼓励外来人员参与“两代表一委员”推选和选举,目前全市共有341名外来人员担任市、镇两级“两代表一委员”。着力推进“和谐企业”创建,构建企业职工之家,培育和谐企业文化。通过推动外来人口融合融入,增强了他们对晋江的归属感。

二、促进产城融合,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针对产业结构还不协调,二产比重偏高、三产比重偏低,传统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6%,新兴产业规模小、发展滞后的状况,近年来晋江市坚持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路子,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并进。

以产业提升带动城市繁荣。晋江结合城市改造,推动126家优质企业退城入园,52家企业转型转产,229家低效污染企业淘汰出局,成功培育7个超百亿产业集群、43家上市企业、600家超亿元企业、137枚“国字号”品牌,推动“晋江制造”向“晋江创造”转变。2013年晋江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首次超过两位数,占财政收入增量提升至70%。正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城镇人口聚集度,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推动了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繁荣,为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创造了条件。

以城市更新促进产业发展。晋江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启动“一区多园”拓展规划,加强食品、光电信息科技、时尚服饰、海洋生物科技等园区建设,培育八大专业市场、三大文化创意园区、1个金融聚集区,布局一批高端商业综合体,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更加完善,城市承载力进一步提高,支撑了一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是通过城市的不断更新,带动了产业的提升、结构的优化、人才的聚集,推动了总部回归、企业回迁、税源回流、人气回升。3年来有232家企业总部、销售中心回归,回归税源20多亿元,城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三、优化功能布局,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空间

晋江城市源于农村,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曾一度出现“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现象。2009年,晋江以实施“九大组团、五大片区”改造为契机,拉开新型城镇化发展框架,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镇化品质。

在功能定位上做到“科学准确”。坚持“跳出晋江看晋江”,主动融入海西城市群发展布局,既推动了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合作,又承担了城市群中产业与人口转移的重任,逐步成为海西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借助外力推动自身发展。如,晋江后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端人才,但晋江并没有自己建大学、科研院所等,而是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引进8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设立1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3亿元的投资和创投引导基金,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在规划引导上做到“全市一域”。把全市649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城进行统一规划,确立“一主两辅”的空间发展格局,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划分,推动全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功能配套上充分对接,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目前晋江中心市区控规覆盖率已达65%,镇级总规、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

在资源配置上做到“城乡统筹”。重点统筹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共享。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交通、通讯、信息、能源体系,如“152030”快速交通圈,已全面打通市域内外、城乡之间通道;坚持“公交优先”,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2013年以来已新增、拓展261公里公交线路里程,将快速公交系统延伸至各城镇。

在城市改造中做到“为民建城”。在城市改造中更加关注人的感受、人的需求,始终坚持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建项目建设“三个先行”,将2/3以上的项目空间用于公园绿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安置房建设,商业开发用地仅占1/3,为被征迁群众留下大片公共休闲活动空间。如,晋江的梅岭组团规划用地7500亩,用于商住开发用地面积仅占29%,用于拆迁户就近安置面积占13%,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和文化建设、民俗保护面积占5%,用于公共空间和生态养护面积占4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标签:新型城镇化|晋江|人民日报
稿源: 人民日报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