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已有千人死于艾滋病 男同染艾6年增近5倍
福建省今年1—10月新增的1600余名艾滋病感染者中,近三成是通过男男性行为(即男性同性性行为)染艾的。昨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记者从省卫计委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大型防艾宣传活动中获悉,福建省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简称“男同”)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快速上升,6年多了近5倍。
专家提醒,无论是男男性行为,还是异性性行为,都要避免多性伴,尽量使用安全套。
数据:福建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人2788例
昨日,记者从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获悉,福建省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疫情仍呈持续上升态势,并形成以性传播为主,多种传播途径共存的传播模式。疫情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沿海地区报告病例数要明显多于内陆山区,但对内陆山区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除男男性行为者外,其他监测人群中HIV感染率都处于较低水平,但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仍广泛存在。
截至2014年10月31日,福建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6741例,其中报告艾滋病病人2788例,已死亡1312例。
感染途径仍以性传播为主,历年报告的病例中,性传播途径占91.8%。在今年1—10月新报告的病例中,异性接触传播占65.5%,同性传播占29.3%,注射吸毒传播占1.3%,母婴传播占0.2%。
目前,福建省已设立43个抗病毒治疗门诊,截至10月31日,全省已累计为3627个病人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通过规范治疗,绝大部分病人在治疗6个月后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一部分病人已经重返工作岗位。福建省已在全省9个设区市的21个县(市、区)先后批准设立了20个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和3个美沙酮服药分诊点。
全省各县市均已开设了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总数达到240个,共报告筛查各类人群177万人次。
分析:男同染艾6年多了近5倍
2008年,福建省首次在福州、泉州、厦门三地进行了男男性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6年来,福建省男同染艾的比例多了近5倍。
当年1—10月福建省新增的艾滋病患者通过同性性途径感染的占5.2%。2012年,这一数据上升到22.7%,去年是25.6%,而今年这一数据上升到29.3%。
“有90后年轻男子感染了艾滋病,主要途径就是男男性行为。”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所所长颜萍萍说,今年新增的艾滋病人中,男男性行为占到了近三成。而在厦门、福州、泉州,这一比例更高。
让颜萍萍担心的是,男同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和异性组建了家庭或同时拥有异性的性伴侣,这无疑加剧了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危险性,而且感染艾滋病的男同越年轻,没有婚姻的约束,性伴多,流动性大,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男同监测感染率高达10%
福建省已设置39个艾滋病监测哨点,重点监控8类高危人群:一是性病门诊男性患者;二是女性性工作者;三是男男性行为者;四是流动人口;五是孕产妇;六是吸毒者;七是男性长途汽车司机;八是青年学生。
记者从省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所获悉,今年二季度(4—6月),福建省在3个男男性行为工作者监测哨点,抽查了400名男男性行为工作者进行HIV检测,结果四五十名检测结果为阳性,也就是说,男同监测哨点监测的感染率高达10%左右。而同期,福建省在女性性工作者监测哨点抽检了400个样本,艾滋病感染率仅为0.5%。
省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所副科长陈亮说,哨点监测的数据不能代表全人群,但这个数据足以提醒男男性行为染艾的风险。
“肛交是最容易传播艾滋病的行为。”颜萍萍分析说,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仅血液携带病毒,精液中也携带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男男性行为通常采用肛交,而肛肠的黏膜薄而娇嫩,其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发生性行为时极易引起破损出血,使病原体从肛门或直肠的破损处侵入,直接进入血液。年轻人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
提醒:艾滋病潜伏期7~10年
省疾控中心高危人群干预科潘蕴蛟说,无论是男男性行为,还是异性性行为,都要避免多性伴,使用安全套。
他说,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表现出各种艾滋病症状,平均有7~10年的时间,而这7~10年的时间,感染者本人几乎没有特别的症状,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但他(她)们具有传染性,会在不知不觉间将艾滋病传染给他人。
最后,他也强调,日常接触,包括与感染者一起吃饭、共用水杯、共用电话、共用游泳池、共用卫生间、衣服放在一起洗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因此,面对艾滋病感染者,完全没必要恐惧。
(记者 章微)
- 福建5岁女童疑因在医院手术输血感染艾滋 其家庭陷入困境2014/12/01
- 浙江嘉兴确诊今冬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014/12/01
- 莆田女子或因穿拖鞋患类鼻疽 肺被“掏空”病危2014/11/27
- 泉州大学生和大妈跳广场舞 宣传防艾反歧视活动2014/12/01
- 以为患上艾滋病 绝望男走上贩毒之路2014/07/03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