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莆田女子或因穿拖鞋患类鼻疽 肺被“掏空”病危

www.ijjnews.com   海峡都市报  2014-11-27 08:54
  

  肺部CT显示肺部已经被“腐蚀”出一个个空洞(如箭头所示)

  非洲埃博拉出血热会导致内脏出血,死亡率最高达90%。而有一种细菌叫“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以下简称类鼻疽杆菌),严重的会导致五脏六腑脓肿,还会把肺“腐蚀”出许多空洞,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90%。近日,莆田一名56岁的农妇感染了罕见的类鼻疽,命悬一线,经过我省医院奋力救治,如今恢复良好。

  农妇为何会感染上类鼻疽?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专家推断,最大可能是农妇常穿拖鞋,破损的脚趾皮肤接触到类鼻疽杆菌污染的水和土壤,而导致感染。专家提醒,增强免疫力,保持皮肤完整,是避免病菌感染的基本方法。

  高烧40℃ 咳出肺组织

  2个月前,黄萍突然发烧,还咳嗽,咳出黄色的浓痰并伴有气促。她在莆田当地医院挂了三天的抗生素,还是高烧40℃,后被转诊到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她的肺部CT片子显示出一个又一个空洞,大的有橘子(6厘米×7厘米)大小,小的也有圣女果(3厘米×2厘米)大小。

  丁海波医生还记得,黄萍刚入院时,高热一直不退,鼻翼翕动,呼吸非常气促。按经验性治疗方案给她调整抗生素,但烧还是退不下来,说明她很可能感染了非常厉害的病菌。

  “当时她咳出不少黄脓痰,高热,气促,神志淡漠。”丁海波说,黄萍肺部多发空洞,这些黄脓痰很可能含有坏死的肺部组织。最可怕的是,细菌很可能已经进入血液,又通过血液传播至五脏六腑,造成多脏器的脓肿。她的生命危在旦夕。

  患上类鼻疽 死亡率甚高

  附一微生物检验室通过给黄萍做血培养和痰培养,查出黄萍感染了罕见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简称为类鼻疽杆菌)。

  丁海波告诉记者,人感染了类鼻疽杆菌会患上类鼻疽病。类鼻疽是种人畜共有的传染病,主要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域。我国主要在广东、广西、海南沿海多发,内地有散发病例。感染了类鼻疽杆菌不及时治疗的话,病死率高达90%,十分凶险。因该菌的高致病性等特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其列为B类生物恐怖剂。

  于是,医生用上了针对性更强的药物,再配合其他治疗,大概4天后,黄萍高烧开始退了。但由于是传染性疾病,后来转到福州市传染病院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在福州治疗了近一个月,黄萍才保住命,出院回家。

  病因成谜 或穿拖鞋所致

  黄萍是名农妇,为何会感染上如此厉害且少见的细菌,这个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医生。丁海波医生说,类鼻疽主要的传染途径是皮肤伤口接触到受类鼻疽杆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还有可能吸入含有致病菌的尘土或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或者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或者是被吸血昆虫叮咬传播等等。

  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委、附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林其昌教授认为,患者经常穿着拖鞋走街串巷卖海鲜干货,感染的最大可能是脚趾间的皮肤破损,其间无意接触到被类鼻疽杆菌污染的水和土壤,细菌经皮肤破损处长驱直入,侵入血液而导致严重的脓毒血症。

   增强免疫力 保持皮肤不破

  林其昌教授说,人群对类鼻疽杆菌普遍易感,但也不要过分害怕。这种细菌不同于埃博拉病毒,人与人之间直接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很小,但该病可能会通过接吻、性接触等亲密接触传播。非亲密接触的情况下,人不会将此细菌传染给其他人或动物,动物也不会传给人。此外,该细菌在我省很罕见。

  他说,我们身边存在在成千上万种病毒、细菌、致病的微生物,但由于人体有免疫力这道天然的保护屏障,使得我们不受病菌侵害而健康存活。要避免感染,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来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同时避免受伤,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名词点击

   类鼻疽

  疽意为脓肿,类鼻疽和我们最常听到的炭疽一样,都是会导致脏器脓肿的传染病。炭疽是感染炭疽杆菌引起的,而类鼻疽是感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等热带地区。人主要是通过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和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受感染,可表现为化脓性病灶播散导致的暴发性败血症,或有肺部空洞的慢性结核样疾病。病情一般较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甚高。美国越战士兵不仅在战争期间,甚至在战后回到美国仍频繁受到类鼻疽病袭扰而受到重视,被喻为“越南的定时炸弹”。

   延伸阅读

   北京奥运会曾发现类鼻疽病例

  根据媒体报道,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曾发现一例输入性类鼻疽病例。当时,一名到北京采访的澳大利亚记者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情发展很快,经检查,诊断为类鼻疽感染。

  (记者 章微 文/图)

标签:莆田|感染|杆菌|
稿源: 海峡都市报  编辑: 郭婧婧郭婧婧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