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荣法:“5个突出” 推动晋江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晋江新闻网6月9日讯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晋江发展的一大制约。近年来,晋江举全市之力,以补齐这个短板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去年更成为全省试点。那么,晋江在这过程中实施了哪些因地制宜的措施,其中有怎样的亮点,又取得了哪些利民惠民的成效?日前,记者采访了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他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晋江的主要思路,就是围绕“以人为本”,努力做到“5个突出”、解决“5个问题”。
融入融合
让外来务工人员
享受同城同待遇
记者:晋江是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如何让这些“新晋江人”融入这座城市,无疑是晋江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一个课题,我们是怎么做的?
陈荣法:以人为本,我们首先面对的就是解决外来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在这点上我们着重突出融入融合,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同城同待遇,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
进得来,就是双管齐下,一是在全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已办理110万人,赋予持证人义务教育、社会保险、公职人员招聘等28项市民化待遇,仅教育一项就有20.33万外来工子女在晋江就学,占总数的58.7%;另一个是户籍全面放开,不设门槛,无房也可以落户,去年来已有9665人转入。
留得住,主要是住房保障,有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企业员工宿舍、安置房和人才房等6种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特别是安置房,地点好、质量好,价格适宜,我们出台优惠政策,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四级联动,解决按揭贷款,搭建服务平台,简化过户手续,创造条件让外来工购买安置房,安居下来。我们在全省率先作出“三不”承诺,决不让一名务工人员子女失去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决不让一名务工人员因恶意欠薪领不到工资、决不让一名务工人员维不了权,让外来人口没有后顾之忧。
融得入,就是从文化上入手,着力营造政府、企业、社会为一体的关爱外来务工人员良好氛围,让他们融入企业和学校,融入社区和政治,让他们有归属感,成为“新晋江人”。目前当选为“两代表一委员”的外来工多达341名。
同城同步
城乡一体村民变市民
记者: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一大核心。在这方面晋江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
陈荣法:我们提出推动同城同步,解决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问题。
一方面是推动城乡的待遇均等化。体现在“三个率先实现”: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救助、优扶等的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公办普通高中免收学费;率先实现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从而保障农民享有市区居民一样的待遇。
另一方面是推动城郊村、城中村就地市民化。着重抓好“五个环节”:和谐拆迁,让利于民,四年拆了1100多万平方米。优先安置,比如五店市四周,除了万达,都是安置房,都在最好的地段。盘活资产,农民可以选择“7个换”来盘活资产,包括换安置房、商务办公楼、店面、商场、SOHO、现金、股权等,这些都能保值增值。养老保障,除了新农保外,我们还在全省率先实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即征即保。就业扶持,通过就业培训、就业奖励、就业服务,帮助农民转市民。三年来就有9万多人在片区改造中由农民就地转为市民。
品质品位
现代城市让群众安居乐业
记者:处理好“人的城镇化”问题就带动了人气聚集。老话说“城美人和”,那么晋江是如何建城,使城镇成为宜居之所,让人们安居乐业呢?
陈荣法:解决城市建设现代化的问题,我们突出品质品位,主要做到5个注重。
注重规划先导,在“全市一城、一主两辅”发展格局下,把以人为本、环湾向湾、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注重成片改造,近年来我们成片改造了16个组团、片区,每年盘活低效用地1万亩,每年拆迁300多万平方米,每年提升城镇化率2个百分点,实现了“一降两增三提升”,即市区建筑密度下降了,公共配套和生态空间增加了,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大大提升了,所以我们整个房地产业发展是良性的,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
同时注重功能完善,在改建中,用于公园绿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安置房建设的用地占2/3,商业开发用地仅占1/3。注重生态优先,四年来新建、扩建公园20个,新增水面3100亩、绿道28.9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5万吨,每年实施“四绿工程”造林1万亩,每年市区绿化覆盖率提升1个百分点,目前市区正启动建设一个万亩田园风光项目。
最后是注重机制创新,落实一把手抓城建、四套班子抓城建、成建制抓城建、统筹统一抓城建,特别是在每个组团、片区改造中,坚持“七个同步”,即同步推进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征地拆迁、手续报批、招商选资、安置建设、公共配套,通过强化统筹、交叉运作,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提升了品质。
互动联动
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化
记者:“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作为民营经济强市,这也是晋江需要探索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能介绍一下我们的思路吗?
陈荣法:我们坚持以产兴城、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突出互动联动,解决产业升级高端化的问题。
在存量提升上,结合城市改造,126家优质企业退城入园,229家低效污染企业淘汰出局,实现产业集约集聚、转型升级。在增量优化上,我们布局了8大专业市场、3大文化创意园区、1个金融聚集区和一大批高端商业综合体,培育了新型业态,优化了经济结构,去年三产增幅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二产。
正是这样的产城联动,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还兴起了回归潮,3年来有232家企业总部、销售中心回归,回归税源20多亿元。
根脉文脉
凸显城市文化特色
记者:以文兴城,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有灵魂。在城市建设上,晋江如何布局运作,来突出文化特色?
陈荣法:解决城市文化特色化的问题,就是要突出根脉文脉。在理念上,我们特别注重保护传统建筑,保留闽南元素,保存乡愁记忆,守护城市的根,守住文化的魂,避免千城一面。
在城市改造时,我们没有简单地大拆大建,而是分3类保护:对于历史和文化保护较好的古村落,给予整村保护;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就像五店市,给予成片保护;对于体现民风民俗的单体建筑,给予局部保护。
在建设中,注重延续城市的山水格局、特色风貌、人文习俗,注入历史元素、闽南元素、华侨元素。
在活态传承上,我们有3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遗产,我们从传承人培育、活态表演、场地保障等入手,强化保护和传承。目前,正探讨在五店市筹建“世界闽南语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总的来说,这样做,群众觉得很好,外地人觉得很闽南,华侨觉得很故乡,老人觉得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很时尚。(记者_陈维曦)
- 晋江:描绘新型城镇化的和谐画卷2014/06/08
- 划地经营 晋江夜市能否打造“晋江特色”2014/06/06
- 城镇化工作会:走出有晋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06/04
- 泉州今年投入1500万元 扶持建设20所县级公办园2014/06/01
- 晋江市政协视察快速交通圈和慢行系统建设情况2014/05/31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