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主流媒体看晋江 >>正文

晋江:描绘新型城镇化的和谐画卷

www.ijjnews.com   福建日报  2014-06-08 14:37
  
品牌之都,全国县域十强县(市),晋江人以爱拼善赢的精神,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近年来,在小城镇建设中,晋江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市一城”的概念,探索新型城镇化的独特模式。

晋江:描绘新型城镇化的和谐画卷(组图)

晋江:描绘新型城镇化的和谐画卷(组图)

随着城市的发展,晋江的交通网络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52030”快速交通圈雏形已现,全市区域内通车高速里程达到64.56公里

晋江:描绘新型城镇化的和谐画卷(组图)

去年9月晋江在全省率先实行“无房也可落户”,迄今共办理流动人口落户9665人

晋江:描绘新型城镇化的和谐画卷(组图)

晋江将全市公办学校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零门槛开放,目前在晋江就读的外地学生达20.33万人,占在校生的58.7%

晋江:描绘新型城镇化的和谐画卷(组图)

大埔村养老院

晋江:描绘新型城镇化的和谐画卷(组图)

晋江:描绘新型城镇化的和谐画卷(组图)

晋江,中国品牌之都,全国县域十强县(市),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人以爱拼善赢的精神,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近年来,在小城镇建设中,该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市一城”的概念,探索新型城镇化的独特模式。

在晋江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全市同城发展,城乡协调并进,农民就地融入城镇,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成为“新晋江人”,社会保障体系愈加完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200万晋江人和“新晋江人”找到共同的幸福家园。

本地农民就地市民化

在梅岭街道许厝社区,56岁的杨集体正在仙格小区里散步。“这里以前是许厝村,有3个自然村,现在改为社区居委会了。”说起村里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杨集体有点激动。

杨集体是晋江本地人,一家九口居住在市区近郊的许厝村,过着简朴的农村生活。“家里种点菜,养些鸡鸭,自给自足,外面再做点小生意,不算富裕,但也幸福自在。”杨集体说,不好就是村容比较差,污水随意排放,一到夏天,蚊蝇就满天飞;治安问题也比较大,村外人可以随便进出村庄;村道比较窄,两辆小车没法并行通过。

几年前,许厝村被列入晋江梅岭片区,开始拆迁改造。杨集体家的旧房子有好几百平方米,拆迁后,得到两套安置房,就在仙格小区。“这里的地理位置很好,有3条大公路经过,包括迎宾大道、晋宁路和梅岭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杨集体说,没想到政府会把这么好的地块拿出来盖安置房。

仙格小区各项物业齐全,特别是治安方面,小区门口设有保安室和保安人员,对进出人员进行登记管理,保证了居民的基本生活安全。

离仙格小区不到30米,是许厝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跟以前的村卫生所相比,现在的卫生服务中心像一个小型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口腔科等科室,医疗条件明显得到改善。”杨集体说,“看小病,在家门口就可以,不用往城里跑。”

心养小学是梅岭街道的中心小学,距离许厝社区不到2公里。“以后,孙辈们上学也方便,虽然小孙子才3岁,还不到上学的年纪。”杨集体说,“不久后,附近要建一个农贸市场,买菜也会方便很多。”

让杨集体期待的是,再过几年,他和老伴就年满60岁了,可以享受社会养老待遇,可以领取双份养老金,一份是新农保,另一份是失地农民养老补贴,每人每月共计600多元。

杨集体的经历,是晋江推进“人的城镇化”的一个生动案例。近年来,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晋江实行城乡低保、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等一体化政策,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保待遇。目前,晋江城乡低保标准是每人每月470元,受益对象超过2万人;新农合标准是每人每月410元,参合率接近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达60多万人,60周岁以上按月领取养老金的老人有12万之多。同时,该市建立“凡征必保、即征即保”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维护被征地人员合法权益,已覆盖170个村(社区),近6万人参保,5万多人按月领取失地养老金。

为了让进城农民尽快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晋江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强化农民再就业培训,自2012年起,对入读晋江市公办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实行学费全免,目前有15000多人在读,包括3000多个外来户籍人口。同时,以每人初级400元、中级700元、高级1000元的标准,补助企业员工参加技能培训,今年计划新增培训劳动力3.5万人次,转移就业人口8000多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3%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以上。此外,晋江还注重培养进城农民的市民理念,提升文化和文明素质。

外来务工者本地化

“一家四口申请了3年,去年终于落户晋江了。”近日,在晋江罗山街道苏前社区,50岁的陈兴富笑逐颜开。

陈兴富是四川绵阳人,1999年,他带着老婆、儿子来到晋江务工。“当时已是11月底,工人都回乡过年了,企业也停工了。找了好几家工厂,都没能如愿以偿。”陈兴富说,后来,经一位热心人的介绍,并得到当地村两委和老人会的同意,他与苏前村(改制前)的一名孤寡老人结为干亲,无偿寄居在老人家里,同时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

有了落脚的地方后,陈兴富还得找份工作,解决吃、喝等基本生活问题。幸运的是,他再一次得到了村民的帮助。苏前村的村民大都经营商业,不少耕地都抛荒了,于是,他们就无偿将田地借给陈兴富耕种。就这样,陈兴富夫妇揽下了8亩地,开始种植蔬菜,一家人有了生计。

通过诚实劳动,陈兴富一家过上了安稳的生活。2年后,女儿出世,5年后,在当地政府的照顾下,儿子就近上了幼儿园、小学、初中。

2005年,陈兴富被苏前村聘为治安巡逻员,月工资750元。“除了村里的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外,我还要参与流动人员管理工作。”陈兴富说,自从他当上村里的治安巡逻员,妻子就负担起更多的家务,由于长年操劳,两个膝盖的半月板都出了问题,在2010年动了手术,花去近1万元医疗费用。因为没有养老保险,一家人只能全额自费承担。

“虽然付出很多,但也收获了不少。”陈兴富说,他现在是巡逻队队长,除了2500元的工资外,还有500元的队长职务补贴,每月收入3000元。几年前,他翻盖了那位孤寡老人的石头房,建起一栋100多平方米的单层钢筋水泥楼。去年,凭借“晋江市治安巡逻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他让一家人如愿落户晋江,以后孩子高考就不用回老家了。

在晋江务工的15年里,陈兴富再没回过四川,他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晋江的土地。“三兄弟都在石狮、晋江务工,老家那边没有至亲了。”陈兴富说,他见证了外来人口在晋江的每一次“成长”。

2011年,晋江在全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在申领居住证后,便可享受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保障等28项市民待遇,目前已累计为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140万多张。

在外来人口落户方面,晋江放开人口落户限制,推出“无房落户”、计生单列管理、对落户村(居)委会针对性补助、探索外来人口享受购房按揭贷款等政策,创新工作方法,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集体户,一企一户,让流动人口落户在企业集体户里;针对部分没有房屋、没有工作单位的流动人口,可落户在以镇村所在地作为公共地址的集体户里。落户的居住年限从5年放宽到2年;住房条件从合法稳定居所到租房,再到眼下的无房也可以落户;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办理时间,“零阻碍”接受落户申请,鼓励外来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落户。

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晋江市多措并举,引导外来人口向市镇中心靠拢,借助市镇中心的辐射带动力,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前,该市基本完成外来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全覆盖,并启动社保制度五年规划(2014年至2018年),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全覆盖目标将逐步达成。

“去年一落完户口,今年全家人就参加了新农保和新农合。”陈兴富说,“我现在就是晋江人了,以后,看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就可以跟本地人一样,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

养老服务多元化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晋江市注重配套建设的均衡化发展,大力推进各项公共服务向乡镇、村庄延伸。

在磁灶镇官田村的菜市场,老人广场舞准时开始,年逾八旬的许淑华是其中一个。

1989年,许淑华从省电子工业学校退休,之后12年,她一直生活在福州。2001年,她回到老家过年,看到村里连一个老年活动中心都没有。于是,许淑华找到华侨和企业家好友,筹集20多万元,盖起老年活动中心。从此,许淑华就留了下来,在家乡养老。

“跟村里的老年朋友们在一起,每天有说有笑,生活过得很充实。我很享受这样的乡村养老生活。”许淑华说,“孩子常常打电话来问候,每个月都有人回来看望我。”

官田村现有村民32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285人。这几年,官田村成立了军鼓队、腰鼓队,办起了老年大学,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站。

距离官田村不远,是磁灶镇大埔村,这里有一个敬老院,占地20多亩,共投资1000多万元,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配有戏台、门球场、农家书屋等。“建设资金来自村集体土地的补偿金、企业家乡贤和华侨捐款。村里成立了敬老基金,每个月有10多万元的利息收入,用来维持敬老院的日常运营。”村委会委员兼敬老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平说。

大埔村现有村民48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500多个,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有209个。“敬老院有220个床位,共有房间101个,其中夫妻双人房54间、三人房47间。”吴建平说,“只要年满70周岁且身体状况允许的本村老人,都可以无条件完全免费入住敬老院。”

今年85岁的吴声深是大埔村人,前年重阳节,他和老伴搬进了大埔敬老院,住进了夫妻双人房。“房间里的设施配套齐全,一旦有紧急情况,按一下红色警报器,服务人员马上就会赶过来。”吴声深说,“这里安静,空气也清新,我每天就看看书、打打牌,过得挺惬意的。敬老院还每周组织2次身体常规检查,一季度做一次心电图、血糖和血脂检查。”

自2008年金井镇围头村成立晋江第一家村级敬老院以来,四年多的时间里,晋江镇村两级敬老院纷纷建成,全市已建成10多所镇村敬老院。在镇村养老院发展的同时,作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居家养老也同步推进,目前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00多个,拥有日间照料床位500多张。

跟许淑华、吴声深在农村养老不同的是,85岁的陈伏希选择在城里养老。陈伏希出生于陈埭镇涵口村,1989年从原晋江县政协副主席任上退下来。

“退休后,我每天早上4点30分起床,洗漱完之后,5点30分去公园锻炼一下,回到家,做30分钟的自创保健操。晚上看一会儿电视,9点之前准时休息。”陈伏希说,“城里的设施齐全,生活比较便利。孩子工作地点离自己也近,经常会过来看望我。”

近年,晋江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等文件,加大投入,采取“上级财政补助一点、市财政补助一点、镇财政安排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筹资办法,基本建成以政府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为示范,以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20张左右,50%以上的镇(街道)建有综合性、多功能的镇级养老院,40%以上的村(社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新建村级敬老院50家。

值得一提的是,晋江采取多种形式,打破所有制界限,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建设,使其成为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力量。2010年,该市第一家民办养老院落地金井镇钞岱村,名为天泉养老院。之后,又有一家民办养老院诞生在安海镇,名为云水寺慈静敬老院。目前全市有3家民办养老机构,其发展空间、前景都还很大。

晋江在市区核心区规划建设的五店市民俗保护区,更好地保护了城市文脉,留住了历史记忆。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晋江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2009年的52%提升到2013年的64%。

晋江:描绘新型城镇化的和谐画卷(组图)

本文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标签:城镇化|晋江|品牌之都
稿源: 福建日报  编辑: 王华峰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