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领创新转型
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为晋江产业借力文化基因、改良品牌“DNA”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晋江将以此为契机,紧抓机遇,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领带动产业和城市创新转型。
“东亚文化之都”是具有区域性国际意义的光荣称号,奠定了泉州在东亚乃至亚洲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使泉州获得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重要文化交流活动的资格,对推动泉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厚积于晋江的文化,勃发于辉煌的现实,充满了时代的色彩,为晋江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活力。这些年来,晋江的发展既有坦途,也有逆境,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化危为机,在顺境中乘势而上,凭的就是这种敢为人先的胆略、抱团发展的精神和爱拼善赢的气魄。
如今,“晋江精神”越来越得到海内外晋江人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已经成为晋江文化的重要内核,成为晋江人民的精神支柱,成为把海内外500万晋江人凝聚起来的共同价值观。
这次,借助泉州荣获“东亚文化之都”的春风,晋江上下一致认为,晋江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挖掘文化元素
推动产业升级
去年以来,晋江文化改革发展成效明显。三创园“国际文化创意设计研发中心”、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两个项目入选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洪山文创园、五店市传统街区分别入选泉州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恒盛、艾派两家企业入选首批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佳企业,这些为晋江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晋江的文化产业发展仍较为落后,还存在业态内涵不够丰富、文化产业人才紧缺等问题。
文化产业的提升,体现的不仅仅是行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文化产业发展如何与县域经济提档进位、与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突围”、与“晋江制造”向“晋江智造”转型升级、与城市品位提升等方方面面结合、融入的问题。
晋江要实现“制造”向“智造”的转变,文化产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次泉州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为晋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晋江一定要紧抓机遇,深挖“文化元素”,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引领产业创新转型,大力发展智慧型经济。
打造闽南文化集中展示区、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晋江打造“人文之城”的三大抓手,而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是“人文之城”的核心所在,是建设文化强市、打造人文晋江的重要基础。因此,晋江要把推进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强化措施,全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兴城。
建平台引项目
展示晋江传奇
文化产业的提升,关键在于把握产业的融合特性,使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实体经济、文化传承、科技金融等方面融合起来。但是,产业的跨界融合并不是简单的“1+1”,生硬的“卸载”、“加装”、“联姻”,而是要更加注重培育文化产业生态圈,以培植大园区、大企业、大项目为重点,延伸大产业链,产生溢价效应,把“点”做亮、把“面”撑开,把“体”做实。
文化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具体项目、载体、平台的建设上。晋江一方面要加快三创园、洪山文创园、利郎时尚产业园、包装印刷基地、五店市传统街区等文化产业载体建设,下大力气培育一批领头羊企业,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做大文化产业规模;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第二体育中心、滨江湿地文化公园等5大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和1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建设,有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发展要虚功实做,真正把文化的推动力发挥出来。对此,晋江将促进文化与产业转型结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文化与城市建设结合,把闽南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加快五店市传统街区、草庵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更多展示晋江文脉的文化地标、文化建筑,让来晋江的每个人都能感受浓郁的闽南特色;促进文化与民生发展结合,加快建设戏剧中心、文化中心、八仙山全民健身中心等大型文体项目,构建市区15分钟文化生活圈,同时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镇村文体设施,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文化服务。
接下来,晋江还将深入挖掘本土独特的产业文化、品牌文化、慈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策划、包装,提升内涵、扩大影响,充分展示晋江传奇,丰富晋江印象,全力把晋江打造成为闽南文化集中展示区,提升晋江的文化影响力。
(记者黄祖祥通讯员陈文经)
- 晋江市首届警察文化节闭幕2013/09/20
- 欧洲文化交流代表团“看好”晋江掌中木偶2013/09/15
- 晋江市文化界人士举行座谈2013/09/14
- 晋江陈埭丁氏宗祠:回汉文化融合的象征2013/09/12
- 晋江拟成立对外文化交流协会2013/09/11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