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两岸之间还有多遥远?
大陆推动两岸认同较积极
记者:民意是可以塑造的,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认同,是否会受到当局政策的影响?
黄清贤:从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重要政治态度分布趋势图来看,台湾民众认同“中国人”和“台湾人”的比例在李登辉执政时期发生反转,认同“中国人”的开始低于“台湾人”,这与李登辉1993年开始推动“台湾加入联合国”等政治活动有关,而1994年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更是将两岸主权合一的“一个中国”,逐渐异化成历史、地理、文化、血缘的“一个中国”。接下来1995年台海危机、1996年“大选”凝聚对抗大陆的投票意向到1999年的“两国论”,都是这种异化后的产物。
2000年陈水扁执政后,又激进地走入“一边一国”、“终统”、“正名”、《正常国家决议文》。虽然2008年后两岸积极互动,已签署了19项协议,可是只能在“九二共识”搁置“主权”争议的权宜下展开协商,“一个中国”能否回到两岸主权统一的内涵,答案很难肯定。
记者:那两岸官方对此就无能为力了吗?
黄清贤:大陆呈现出增进两岸认同的积极取向,相对而言,台湾执政党较为消极。因此,两岸关系要迈上新台阶,要走向政治对话,台湾民众的支持、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是关键之一。
利益增加不等于认同提升
记者:现在大陆是台湾最大的经济伙伴,“两岸携手赚世界的钱”这句话曾经赢得热烈掌声,但为何经济热没有破解“经热政冷”呢?
黄清贤:如果经济利益能转化为认同提升,那么美国、日本都曾经是台湾最大的经济伙伴,但台湾人没有认同自己是“美国人”或“日本人”啊。
的确,2008年开放大陆游客后,仅团体游客就给台湾带来了2000多亿元新台币的收入。台湾出口到大陆的ECFA早收计划全部产品从2013年起已降为零关税。但是为什么台湾人对大陆的认同没有明显增加呢?
我认为一是这些数字不代表普通台湾人都利益均沾;二是利益增加不代表能转化成认同提升。
认同有本质性认同,即先天给定的,通过共有的象征符号、集体记忆、语言、文字、习俗、神话等形成,从文化认同发展出政治认同,形成了意识形态、政治、宗教等。也有后天形成的建构性认同,即从政治认同动员出文化认同。
两岸有本质性认同的优势,纵使经历日据时代和1949年后的两岸分离,双方仍因同文同种存在相当程度的本质性认同。但在建构性认同方面,台湾在1990年后强调的民主与本土的政治认同一次次在选举动员中被深化,这种认同的深化令“本质性认同”被异化,甚至出现“反认同”的现象。
建构两岸共同经验与命运
记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历史的、政治的都有,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还有误解或者说不信任,两岸之间还有认同的距离,既然厚植经济利益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那么,您认为,下一步两岸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黄清贤:两岸若要深化认同,除了已经有的经济合作、各界交流之外,必须建构起共同命运,即自己的生存、健康、幸福取决于整个群体的情况,这体现在共同利益上,也体现在遭受共同威胁上,比如两岸现在可以从共同面临全球经济不景气风险、东海与南海冲突等问题着手,走向共同参与国际事务、军事止戈立信、签署和平协议。当两岸拥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尤其是携手解除威胁时,两岸休戚与共的共同经验和共同命运就建立起来,这才是凝聚认同的坚实基础,这样的两岸关系将可缔造两岸人民的幸福未来。(陈晓星)
- 台湾人热衷日本观光 赴大陆旅游人数现负增长2013/08/21
- 台媒称台湾人碘摄取不足 “大脖子”恐卷土重来2013/08/20
- 中国人口红利面临拐点 专家吁调整生育政策2013/08/20
- 两岸空运直航8月起每周增至670个往返航班2013/08/13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