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否认医院用无偿献血牟利
卫生部部长陈竺参加无偿献血。
卫生部部长陈竺正在进行献血前的检查,这已经是他担任卫生部部长以来第三次无偿献血
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左一)正在准备献血
本报讯 (记者曾佑忠)卫生部部长陈竺上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存在利用市民无偿献血血站盈利的情况。
为应对全国多地出现的血荒,卫生部上午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卫生部部长陈竺、党组书记张茅、副部长尹力率先参加无偿献血。据了解,这已经是陈竺担任卫生部部长以来第三次无偿献血。
上午8点刚过,党组书记张茅、副部长尹力就进行了献血前的检测。陈竺部长做完广播动员后,也来到设在卫生部大楼一层的采血检测点。
面对众多记者的镜头,给陈竺部长做采血检测的两位护士显得有点紧张。部长笑着跟她们聊天,"我两边(手臂)都献过血。"通过采血检测后,陈竺、张茅和尹力一同走上停在卫生部大院内的献血车献血。
据媒体报道,一些人对无偿献血存在误解,认为无偿献血有损身体健康,血站以无偿献血盈利,不愿意献血。
陈竺上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存在利用市民无偿献血血站盈利的情况。血站将血液出售给医院的费用,是回收生产过程的成本。
此外,采血技术有保障,公众也不用为献血安全担心。
陈竺在献血活动前发表动员讲话时表示,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卫生部机关广大公务员应率先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积极参与献血,带动全社会树立救死扶伤的新风尚。
缺血原因
临床用血需求远超献血量
记者从卫生部了解到,近几年我国临床用血量需求以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相比,当前我国人口献血量仅为0.84%,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手术血液需求量高速增长,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今年1至9月,本市采血量增幅仅为2.9%,与需求量10%的增幅相比,还有相当大的缺口。
北京市血液中心预测,2010年在北京做手术需要输血患者将达到78.8万人,明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88万人。刘江预计,2011年到2012年北京全年用血量将有较大增长,2012年手术用血患者将超过99万人,全年血液需求量将有可能突破100万单位。
投入不足采血屋规划不够合理
个别地方政府对无偿献血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投入不足,采血屋、采血点的建设、规划不够合理;无偿献血公益广告的投放、宣传报道、献血车的停放等方面还很迟缓。
分析全国多地出现血荒的原因,卫生部部长陈竺上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我们的宣传工作需要加强。"
卫生部有关部门为此建议,教育和宣传部门应有计划地将无偿献血知识纳入教育和宣传"十二五"规划中,让社会形成广泛参与无偿献血的良好氛围。
街头流动献血比例高"靠天吃饭"明显
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坦言,北京近几年来首次出现的采血旺季"供血不足",主要还是因为降温惹的祸。
前几日低温降雨,人们出行减少,使采血变得困难。血液中心九成的血液来自街头流动采血。
这就使街头采血车的采血量常常受该采血点附近人流量、人群构成、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突然变冷、变热,学生放假,外地民工回家秋收等,都会造成北京地区季节性供血不足。
而过去的10天里,献血量同比减少了近30%-40%。手术用血需求有增无减,加之采血量下降,造成本市各个血型全面告急。
过分依赖街头无偿献血,天气一变脸街头采血点当即门可罗雀。北京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他们的采血工作只能"靠天吃饭"。(文/记者曾佑忠李洁曹姗)
北京落点:血液库存再降或停择期手术
本报讯 (记者李洁曹姗)今天上午,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表示,冬天的献血淡季即将来临,提高库存是当务之急。如果库存再下降,将考虑停一些择期手术。
上午,红十字血液中心的两辆采血车开进卫生部机关。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自全市发出献血号召后,目前本市血液中心每天的采血量提高了近20%。
刘江坦言,目前血液库存仍然较低,维持在5000-6000单位,距12000的正常库存值还差很远。如果库存再下降,将考虑停一些择期手术。
不过,刘江同时表示,目前还不到医院普遍叫停择期手术的程度。只要医院合理用血,分出轻重缓急,临床用血是能够保证的。
据了解,下周本市团体预约献血已经排得比较满,预计能采1200单位。此外,年初计划11月份团体无偿献血6000单位的采集量也已基本落实。
另外,记者从人民医院了解到,自从本报刊发关于医院用血紧张的报道后,从昨天下午3点到今天早晨,医院报名献血的医护人员已突破100人。
背景链接:全国多地出现血荒
血荒指血液偏型或告急现象,往往会出现在冬季和春节,特别是学生寒暑假期间。
今年全国主要省会大多出现了采血困难的情况,青岛、威海、昆明等地出现不同程度血库告急,昆明更是出现十年来最严重血荒。
北京近日采血量也下降,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的一半,这是北京首次在献血旺季的9、10月份出现用血紧张。(法制晚报 摄/记者田宝希)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