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宴“烟火气”浓郁 每一口都是闽南古早味
开栏语
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人们迎来的首个春节。福建省有关地市和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同参与了申报工作,其中泉州推送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别为灯彩(泉州花灯)、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成为值得体验非遗中国年的地方。
首个非遗中国年,泉州精心策划了300多项系列活动,邀请广大市民、游客来泉过大年,身临其境领略刺桐城的非遗文化瑰宝。即日起,泉州晚报推出“非遗中国年 就在泉州过”特别策划,邀请相关人士分享“泉州版”的非遗中国年,一起“遇见”中国人心灵深处温暖幸福的记忆。
在泉州过中国年的N个理由
“一道道在泉港寻常的菜肴,于他乡却是难寻。一份家乡的卤面,让旅途的疲劳顿时消失。”——郭梅霖
“美食是文化的桥梁,永春推出‘魁星宴’,将12道地方佳肴烹饪成‘文化一桌菜’,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传承推广永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有意义。”——刘琦炜
“都说泉州是一座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我被世遗泉州浓浓的年味所吸引。”——陈女士
美食是一个城市有味道的“靓丽名片”。它们深深烙印在城市的记忆中,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生动载体。乙巳蛇年春节,我市全力打造的“一县一桌菜”食“力”出圈,成为节日餐桌上耀眼的主角。品尝着古早味十足的江海珍馐,一种妥帖的暖意在人们心头荡漾。
异地商会 人在他乡胃在故乡
无论脚步多远,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家乡的味道最为熟悉而顽固。腊月廿七,忙碌一年的广州市福建泉港商会郭梅霖与家人驱车11个小时,回泉港区过年。“家乡卤面,久违的味道!”到家后,开餐馆的三姨烹饪的一碗香喷喷卤面,让他旅途的疲劳顿时消失。
闽南卤面、红菇捞长寿面、紫菜海蛎煲……一道道在泉港寻常的菜肴,于他乡却是难寻。在广东,郭梅霖有时会和朋友去品尝与闽南菜相近的菜肴,但没法与记忆中的味道重叠。去年10月中旬,带着两大箱的新鲜食材,泉港区商务局等主办单位一行人特意前往广州,为在广东的商会会员代表等烹饪了一桌“泉港福寿宴”。“在泉港,过年、生日,甚至游子出远门,都要煮上一碗长寿面,寓意吉利、顺利。”“紫菜海蛎煲,胜在紫菜是头水的,口感滑嫩,海蛎味道鲜甜,合在一起用小火煲,十分下饭。”……推广现场,众人品尝着家乡味,畅谈着美食文化,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此次返乡,得知泉州各地均有酒店、餐馆持续供应“一县一桌菜”,郭梅霖感觉十分给力。好客的他,不时会在老家招待朋友,远道而来的朋友对包括泉港在内的泉州美食赞不绝口。这次春节,他打算带来访的外地朋友逛逛泉州美景,尝尝“一县一桌菜”,了解更多闽南味道和饮食文化。
高校学子 推荐“文化一桌菜”
腊月廿七,永春县文旅局邀请返乡过节的清华、北大学子围桌共话家乡新发展、同品永春“魁星宴”,学子们对熟悉的家乡味道欣喜不已。
“魁星,寓意‘文运昌盛’,对我们永春学子而言再熟悉不过。永春非遗名品漆篮盛放的‘桃源四喜’、寓意‘金榜题名’的老醋猪脚和金桔馒头……”清华大学机械系2023级博士生刘琦炜认为,美食是文化的桥梁,永春推出“魁星宴”,将本土天然食材和非遗元素相融合,把12道地方佳肴烹饪成“文化一桌菜”,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传承推广永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有意义。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文化一桌菜”推荐给师长、同学们了。
来泉游客 乐享“非遗年”
不久前,“鲜从海上来,蟳味在丰泽”簪花宴授权推广发布会的举行,令“簪花宴”悄然走红,不仅本地市民期盼在大年夜吃上一席“簪花宴”,前来泉州旅游度假的外地朋友也将品尝“簪花宴”列入行程规划。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簪花宴’的推广,特别感兴趣。”腊月廿八,来自浙江宁波的旅客陈女士和家人自驾到泉州。刚在酒店前台办理完入住手续,陈女士就迫不及待地向工作人员咨询“簪花宴”,她第一时间进行了预订。
记者获悉,连日来,不少本地市民、外地游客电话咨询预订“簪花宴”;除夕年夜饭,酒店特将“吉祥三宝”“渔获满仓”“蛎争上游”三道“簪花宴”菜品融入年夜饭菜单,供食客品尝。不仅如此,春节期间,酒店还推出体验活动,包括提线木偶戏进酒店,簪花围进客房,手作泉州传统花灯,品美食聆听南音古韵,日出东海随手拍摄影活动。
(融媒体记者_陈淑华 颜雅婷 林劲峰)
![](http://pic.ijjnews.com/003/002/928/00300292801_348a61c6.jpg)
![](http://www.ijjnews.com/images/ijjnews_wx.png)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