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闽南文化助推两岸融合发展 台湾著名作家杨渡一行莅泉调研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25-01-22 09:22
  

杨渡(中)在蟳埔村调研

18日至20日,台湾著名作家杨渡深入泉州多地开展泉州世遗文化和两岸文化深度融合调研。杨渡为泉州女婿,此前曾多次来泉,对闽南文化十分熟悉与热爱。他认为,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两岸融合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凝聚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精神纽带。

杨渡著有《南方》《三两个朋友》《民间的力量》等作品,涉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传记作品、专著等。其作品《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获选2016年度十大“华文好书”,《在台湾发现历史》获选亚洲周刊2017年度作家十大好书,第二届海峡两岸年度作家十大好书。

在泉期间,杨渡一行先后深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开元寺)、李贽故居、天后宫、德济门遗址、蟳埔村、洛阳桥、晋江九十九溪“田洋九九”以及永春大羽村、五里街、连紫华大师工作室和德化瓷艺城、屈斗宫、宋元德化窑展示馆等地调研,为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点赞。

世界闽南文化节意义深远

“闽南文化在海峡两岸影响力十分广泛,将在两岸融合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杨渡是世界闽南文化节发起人之一,并先后参加了在中国香港、菲律宾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等地举办的世界闽南文化节,他认为世界闽南文化节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将海内外闽南文化研究学者齐聚一堂,发展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杨渡对泉州素有研究。他说:“以前更多的是从历史文献中看到泉州,唐、宋、元、明、清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风貌,此次泉州之行更深切地感受到闽南文化深藏民间,与老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这是其最迷人之处。泉州文化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宋元以来泉州人的基因有着很深的商业传统,这种基因世代相传,上千来从未间断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商业传统迅速觉醒,泉州民营经济特别发达。现在许多在台湾的泉州人也特别会做生意。”

杨渡说,最喜欢的台湾城市是鹿港,它与泉州一脉相承。许多鹿港人的先祖是从泉州过去的,他们将传统文化、生活习俗、饮食文化也带到那儿,也将商业传承带到台湾,带往全世界。

李贽思想促进泉州城市性格形成

走进李贽故居,杨渡对李贽塑像顶礼膜拜。“李贽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许多两岸学者受其影响,我读他作品的时候,正值年少叛逆时期,觉得读他的书非常畅快,他的思想与传统的完全不同,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他最迷人的地方。”杨渡说,李贽是泉州一张金灿灿的文化名片,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代学者,也促进了泉州敢为天下先、爱拼敢赢的城市性格的形成。

泉州文化底蕴深厚,哺育了一大批思想家和文化学者。弘一大师是一位跨界影响力很强的艺术家和得道高僧,他出家后大部分时光留在泉州。“海峡两岸许多书法家都会抄他的《金刚经》,我也很喜欢他的书法艺术,常用他的《金刚经》来练书法,已经抄过不下十遍了。”杨渡说,抄写弘一大师的书法作品就是修养自己身心的一个过程。他认为,泉州文旅经济火爆出圈,可以深度开发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做成文化旅游产品。

打造美食之都从“鲜”入手

“品鉴晋江池店状元家宴,我深深感受到泉州是充满人文魅力的美食之都!”完成此次泉州之行时,杨渡专门题写道,盛赞泉州“一县一桌菜”工作开展得十分深入,亮点纷呈。

杨渡对泉州最早的美食记忆是上世纪90年代初首次莅泉时吃到的“平安蛋”,凝聚了浓浓的两岸情。后来多次品味泉州美食,对面线糊等暖心又暖胃的小吃十分钟爱。得知泉州正申创“世界美食之都”,他认为可以从海鲜入手,多包装提升推出几个“拳头”美食,让广大食客一到这里,就想到这些美食。

“泉州饮食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坐标系’。”一同前来调研的资深媒体人杨炜峰是泉州市申创“世界美食之都”专家顾问。他说,在这个“坐标系”中,泉州美食更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文人墨客、旅行家、传教士、高僧大德、美食家等,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值得追寻的饮食文化坐标。如今,泉州申创“世界美食之都”,更是把历史人文和时代精神进行赓续、传承和转化,将“世遗之城、奋斗之城、国潮之城、烟火之城”的文化自信融入这一席席盛宴中,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共享。

(记者 陈智勇 林劲峰 陈晓东 文/图)

标签:两岸融合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王芳王芳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