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五宜”乡村振兴样板——访永和镇党委书记陈松柏
日前,晋江市石窟生态小镇项目正式启动,永和镇乡村振兴再奏强音。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永和镇“文旅+产业”“文旅+生态”发展又迈出坚实一步。近日,围绕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记者采访了永和镇党委书记陈松柏。
“今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兴产业、护生态、育文化、善治理、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奋力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五宜’乡村振兴样板。”陈松柏表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永和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一盘棋,基层治理结构持续优化、文体旅多点开花、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发力,乡村振兴不断焕发新活力。
陈松柏介绍,为提升基层党组织功能,一年来,永和镇做好“抓两头带中间”,实施组织振兴“强基计划”项目,并跟进“晾晒”项目完成情况,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有效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眼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短板弱项得到有效整改;指导各村策划光伏发电、通信、集体土地流转等项目,村集体收入较去年提升明显。同时,支持村社盘活利用有形资产,其中,旦厝村完成泉州市首宗入市交易项目,形成可操作性强的试点规范。
这一年,永和镇积极推进乡贤助力乡村行动,画好乡村振兴“同心圆”。深化“百企帮百村,乡贤促振兴”行动,指导玉湖村成立村级乡村振兴促进会,现场募集资金超500万元,启动敬老项目幸福楼建设;生成6个社会人士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纳入镇级“乡贤促振兴”项目库;建立乡贤信息数据库,为乡贤资源的精准对接奠定基础;广泛开展乡贤交流活动,有效凝聚乡贤力量,增强其归属感和荣誉感;开展专家服务基层医疗反哺活动;深入挖掘乡村工匠,新增培育非遗项目浙平国妆佛技艺传承人3人;指导割山、玉湖、玉溪、永和等村开展校村合作,赋能乡村振兴。
在刚过去的大地流彩·2024全国乡村篮球(村BA)文化展演活动中,永和再次成为全国焦点。作为全国总决赛赛区之一,永和镇全力办出高水平比赛,擦亮“村BA”特色品牌。赛事期间,全方位、立体化做好氛围营造和宣传工作,搭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为补充、线上宣传与线下推广紧密结合、融媒体与自媒体同步推送的宣传矩阵,现场观赛场均超4000人次、线上观赛超1000万人次,获央视、新华社、农民体育等“国字号”媒体报道,打响了永和知名度,有力推动“赛事+旅游”融合发展。
这一年,永和镇坚持“农民唱主角”,扎实组织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指导各村开展“福建百姓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50多场,进一步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持续挖掘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打城戏、火把节、“浙平国”佛像雕塑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曝光率增加,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此外,立足石窟特色景观,常态化举办乡村旅游活动,巴厝矿坑秘境公园、西坑石窟公园入选泉州市景点人气榜,“石窟景观+闽南文化”让“沉睡”多年的废石窟以另一种方式“活”起来。
“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我们不遗余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面子里子’齐头并进、同步提升。”陈松柏介绍,为打造宜居环境,过去一年,永和镇持续开展“五个美丽”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微改造、精提升,策划“美丽庭院”50个、“美丽乡村”微景观24个、“美丽小公园”3个、“美丽田园”1个、“美丽乡村旅游点”1个,其中,玉溪村获评“福建省高级版绿盈乡村”。同时,积极创建林长制示范乡镇,依托恒山公园创建林长制主题公园,以新颖的元素吸引群众打卡停留;大力推进河长制工作,加强河湖生态系统建设,持续开展裸房整治行动,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按照“成熟一批、确定一批、推进一批”的原则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全年生成并实施乡村振兴项目60个。
当前,随着晋江市石窟生态小镇项目的启动,“文旅+产业”“文旅+生态”的模式将更充分赋能永和镇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陈松柏表示,接下来,永和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提升、乡村振兴相互协调,着力打造“五宜”乡村振兴样板,助力“晋江中部中心门户”崛起。
(记者 王诗伟)
-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全力筑牢平安基石 ——写在西园街道乡村振兴促进会成立暨西园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协会换届之际2024/12/15
- “生态+产业+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晋江市石窟生态小镇项目启动2024/12/13
- 罗山梧桐社区:乡贤赋能 乡村振兴有活力2024/12/10
- 党委搭台 乡亲发力 项目回流 龙湖镇:“引雁筑巢”工程 赋能乡村振兴2024/12/09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