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旅融合晋江频出圈
绿荫环抱,溪水潺潺。
国庆假期,晋江紫帽紫溪谷浴仙池,以其醉人的自然风光,迎来一拨又一拨倾情山野的游客。
今年,晋江紫帽因文体旅深度融合而频频出圈。
5月,2024中国田径大众达标健身步道系列赛在紫帽山脚开赛,福建省第一条四星级健身步道上百团争锋;7月,紫帽凌霄塔下,2024年高考优秀学子分享学习心得,再攀登晋江之巅;8月,2024“七夕星空夜跑”特步晋江马拉松赛在紫帽激情上演,数千市民领略紫湖之魅、沉醉紫帽之美……
紫帽山人杰地灵,是晋江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涵养地,更是当地的历史人文富矿和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紫帽为缩影,晋江树牢“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理念,依托特色小镇、和美乡村建设,持续聚合人气、融合产业、整合资源,差异化、特色化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片区,全力营造新文旅IP,奋力书写文旅融合大文章。
以融合铸特色
位于晋江紫帽镇的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因峰状若纱帽,常有紫云盖顶,故名紫帽山。从紫湖郊野公园出发,一路经过金粟洞、凌霄塔和紫帽石刻,伴随阵阵禅音,抵达517.8米的顶峰,大自然的风光治愈人心。
统计显示,我国乡村旅游稳稳占据国内旅游总人次的半壁江山。如今,寻觅乡村纯净的山水、淳朴的民风、地道的美味、深厚的底蕴、健康的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首选。紫帽吸引人的,还有其深沉厚重的人文历史。
在紫帽,有“点粟成金”的传奇故事,有千姿百态的“心字石”,有高耸云霄的文峰传说……数百年来,紫帽山被赋予灵气和诗的秉性,有无数诗人名士慕名栖居旅游,也是儒释道争相经营的钟灵山岳。千载文脉涵养留下了学子书斋、道家圣地、僧尼经场、题刻等诸多文物古迹,为紫帽山抹上浓浓的人文色彩。
近年来,在紫帽山管委会的统筹推动下,紫帽片区保护开发建设雏形初显。紫帽山管委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理念,留住紫帽山自然生态野趣,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集休闲、锻炼、消费于一体的休憩空间。
如同紫帽,晋江其他的乡村也有独特的风味。
从晋江市区出发,沿晋南快通路直行,拐进沿海大通道,一条颇具闽南风情的滨海示范带徐徐展开——打卡英林镇沪厝垵灯塔、体验湖尾“赶小海”、了解嘉排百年排球文化、沉浸式感受三欧及锦江微景观等。一条海岸线,多种浪漫风情。
这些年来,晋江不断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培育了72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8亿元,获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金井镇入选省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英林湖尾村、安海镇分别入选省“金牌旅游村”“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名单。
用活动引“爆点”
8月10日晚,紫帽首届七夕欢乐嘉年华在紫湖郊野公园开启。“让大家在精彩纷呈的文体旅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既是对传统民俗文化节庆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又是持续打造紫帽名山IP乃至晋江文体旅IP的有效举措。”市民纷纷点赞。
马拉松、达标赛、亲子登高……紫帽通过打造一场场体育、文化、旅游嘉年华,在一个个活动爆款中催生文旅爆点、推动人气爆表。
在晋江,品牌活动让文旅更加出圈出彩。今年,紧抓国潮风口,晋江打造“国潮”城市品牌名片,先后承办泉州工业旅游节、海丝泉州国潮文化节、海丝泉州国潮文化嘉年华、晋江国潮品牌古城展演等活动……在一场场国潮盛会中,晋江不断深化文商旅融合,新文旅理念彰显独特魅力。
以梧林为例,一直以来,晋江秉持“固态保护、活化传承、业态引入”理念,将梧林从一个空心村打造成集闽南华侨建筑展示、生活体验、文化创意、田野风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闽南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据统计,仅龙年春节期间,晋江五店市传统文化旅游区接待游客34.13万人次,同比增长97.5%;梧林传统村落接待游客16.72万人次,同比增长124.1%;安平桥接待游客11.29万人次,同比增长14.27%。
变故事为体验
站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拐点,如何让一个城市的流量保持长期热度?晋江给出的答案是:变故事为体验。
如今,“微度假”已经成为许多游客的出行习惯。与传统旅游不同,当前更多的游客对个性化、独特化、定制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山水是紫帽最大的财富。在紫帽,无论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情结,都能在这里体验到。
近年来,晋江将山林、公园绿地、开放空间等整合串联,把山、水、人、城融为一体,让市民游客随时体验在疏林草地上露营,喝着咖啡,看着湖光山色的“放空”瞬间,大大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把“好风景”讲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产品”,才能让游客在文旅体验中不仅“悦目”,而且“赏心”。
“为做好紫帽山景区的资源挖掘、宣传推介,我们持续深挖紫帽山历史文化内涵,推进历史名人、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紫帽镇党委书记蔡晖表示,将进一步高品位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益运营、高水平管理,打响“醉美紫帽 心之所皈”品牌。
(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晋江经济报记者 蔡斯洵)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