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晋江时政 >>正文

中共晋江市委关于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的决定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4-09-20 08:12
  

(2024年9月6日中国共产党晋江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按照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泉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就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作出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全面落实新福建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必须着眼大局所需、晋江所长、未来所向,在民营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优势领域持续示范引领,在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盘活利用低效用地、两岸融合发展、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加力攻坚突破,形成更多具有辨识度标志性影响力的改革成果,推动经济总量、城市能级、创新能力、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全新局面。到二〇二九年,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文化强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晋江、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晋江、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二〇三五年,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成果的生动范例。

  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民营经济强市

  (1)完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勇当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主力领军。

  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N”政策体系,创新政企沟通互动机制,推行“首席服务员”制度,完善“法治护企”“政策找企”服务矩阵,体系化构建“晋心晋力”营商环境品牌,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营商环境评估机制,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县(市)。推进政务服务集成改革和数字赋能,优化重构跨部门办理业务流程,探索推行套餐式优质衍生服务,深化“无证明城市”场景应用,打造企业和个人专属服务空间升级版,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类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要求,推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探索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制度,健全市场准入评估、隐性壁垒发现认定和处置回应机制,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推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完善破产案件府院联动机制。完善企业退出制度,持续深化企业营业执照和许可证联动注销便利化改革,开展歇业备案试点。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严格落实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深化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组建行业知识产权发展保护联盟,建设品牌发展保护展示中心,打造立体化、多层级、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归集和共享公示机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置机制。健全涉企收费治理工作机制和拖欠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清理机制。深化涉企“综合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改革,拓展包容审慎执法“四张清单”,探索诚信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深度融入海丝中央法务区泉州片区建设,加快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完善域外法律查明服务机制,加强仲裁机构和商事调解机构等建设,打造具有晋江特色的法务集聚区。建立防范企业工作人员侵害企业利益机制,依法打击蓄意炒作、造谣抹黑企业的“网络黑嘴”和“黑色产业链”。

  充分发挥企业家生力军作用,围绕“向新、向智、向绿”主攻方向,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创新工程和载体建设,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民营企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完善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滚动推出民间资本推介“3+1”项目清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建立数据赋能民营企业融资长效机制,探索构建“股贷债”联动的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创新应收账款、订单合同、仓储物流等反担保措施,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化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健全青年企业家培养“导师制”,鼓励“企业家培养企业家”,打响“企业家日”“人才日”等活动品牌,支持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益、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群体。

  (2)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弘扬“松绑”放权精神,深化市属国企治理体系专项整治行动,构建合规管理体系,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国有资本和市属国企做大做强。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市属国企功能定位,深化“一企一策”改革,完善主责主业管理办法,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重点布局城市开发建设运营、文体旅商融合、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应急保障和物资储备等领域。健全市属国企科技创新机制,加大多元化研发投入,探索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市属国企监管体制,搭建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平台,实时化、网络化监管财务、资产、投资等核心业务。

  (3)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严格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持续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完善公平竞争审查“三联动一回应”工作机制,定期推出并动态调整市场干预行为负面清单,加大对不正当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执法力度,清理和废除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优化招商引资统筹和运作机制,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完善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主动融入福厦泉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畅通流动、高效配置。探索建立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增量配置与企业产业贡献相匹配的弹性控量供给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质项目流动集聚。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改革,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产业数据融合开发应用。落实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要求,优化居民阶梯水价制度。

  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市场投资体制机制,促进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创新优化投资审批程序。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全面挖潜文体旅商消费、夜间消费、假日消费、时尚消费、健康养老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全面打响国货潮品名城,打造全球消费品集采中心。

  三、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

  (4)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着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完善新型工业化推进机制,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转型升级,推动纺织、鞋服、食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完善政策和治理体系,促进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编制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构建基础研究到场景应用全链条贯通的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完善南翼高新区发展体制机制,做强创新策源、成果孵化、产业育成等核心功能,打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深化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全力打造“三生融合”产业社区。完善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的政策举措,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5)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用好泉州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政策,高效运作产业数字化服务协作联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速制造业“智改数转”。建设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建设运营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健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制度。探索数据持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建立数据产权登记体系,探索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流转使用机制,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建立健全城市数字化治理体制机制,打造全省县域数字化应用第一城。

  (6)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以商贸物流、文体旅游、研发创意、金融服务为重要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数字贸易经营主体、高水平对外平台和专业人才,探索“直播经济+特色专业市场+综合服务”等多形式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数字产品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数字技术贸易。优化服务业核算,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健全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机制,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数字服务、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完善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制度。

  (7)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优化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加速布局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构建高水平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拓宽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探索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等协同模式。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体制,健全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机制,深入实施“聚城畅通”工程,构建更加完善的“三环七射”市域快速路网、“田”字型中心城区路网,打造高效综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构建现代水利管理体系。探索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8)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健全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编制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产业链技术图谱,优化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支持龙头企业构建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完善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协作机制,探索通过共建园区、税收分成、股权合作等方式,建立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机制。

  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

  (9)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落实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大思政”教育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衔接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战略,实施中小学“未来人才”培养计划,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实施基础教育“大先生”公益支持计划、基础教育治理人才“接棒”计划,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开展教研、科研体系改革。完善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深化福大、国科大校地合作办学,支持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深化本科层次试点、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深化“双高校”建设。健全高校专业动态调整设置机制,建立专业设置与招生就业、地方产业联动机制,培育一批与晋江发展匹配度高的主体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拓展中职、本科“3+4”贯通培养试点覆盖面,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示范点,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产学研信息共享机制。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支持高校扩大“海丝学院”规模,打造“中文+职业技能”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品牌。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与人口分布相适应、与主体功能区相匹配、与产业发展相对接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和保障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推进机制,实施高中特色办学、分层办学战略,深化“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改革,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10)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市委科创委工作体制机制,统筹谋划全市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决策、重大改革。优化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组织机制,完善“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科研攻关机制,推行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完善科创平台系统布局和统筹管理机制,推动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福州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国科大智能制造学院等平台载体提质增效,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健全离岸创新孵化机制,深化人才科创飞地建管机制,优化异地研发、本地转化模式。完善区域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扩大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攻关机制,落实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落实企业创新积分制,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完善支持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引导链主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联盟。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倍增专项行动,完善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平台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聚焦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行业类中试平台、产业类共性技术平台、产业化中试基地,集成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优势科研力量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重大成果转化,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体系,促进研发、中试、量产、应用等环节高效协同。完善和落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健全技术转移市场化服务体系,加强科技经纪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落实赋予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等更大成果转化自主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大对成果转化贡献者的奖励力度。鼓励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管理,强化绩效考核导向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工作占比权重,构建科研平台与企业利益共同体。允许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或者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按照一定比例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允许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承担省部级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实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完善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健全重大科技攻关风险分散机制,深化推广“科技贷”“科创贷”“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金融产品,落实科技保险政策体系。

  (11)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有竞争力、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打造制造业人才集聚高地。支持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探索人才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机制。完善分类或差异化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支持政策,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工程,鼓励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成立校企人才合作联盟,加快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引进高端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构建从“人才引进、住行医教”到“产业对接、成果转化、基金引导”的全链条激励机制。优化高层次人才(团队)评审认定机制和优惠政策兑现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深化“三才行动”“学子留晋”工程,探索共建省部留学人才创业园,加大力度吸引海内外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五、完善经济治理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发展整体效能

  (12)完善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加强规划体系建设,一体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建立健全规划横向和纵向衔接落实机制,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战略敏捷,建立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定期评估、比选寻优、动态纠偏机制。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财政、就业、产业、金融、科技创新等政策协调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完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

  (13)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强化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推进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深度融合,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事前功能评估,探索事中绩效评价。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支出基数固化格局,统一预算分配权,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大上级转移支付争取力度,健全对下财政体制管理机制,提升市镇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落实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下划、共享税分享比例优化、地方附加税设置等改革部署,拓展地方税源。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有序开展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工作,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强化专项债券项目投后管理,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长效机制。

  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有序推进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改革、“共富金融”等县域金融改革试点。发展多元股权融资,探索多元发债渠道,优化企业上市服务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工作机制。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机制。

  六、完善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高品质Ⅱ型大城市

  (14)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主动融入厦漳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创新完善公共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数据中心等区域配套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拓展教育、医疗、文化、生态等领域合作。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工作机制,推动产业协作共兴共融、创新平台协同共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社会事业交流合作、生态文明共建共享。落实闽宁协作和援藏援疆工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合作。

  (15)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机制,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优化“一主两辅双湾双带”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机制,构建梯次结构、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现代城镇体系。探索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衔接制度,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平急两用”基础设施等领域改造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完善城市“一网统管”运行机制,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优化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机制,落实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外来人口融入融合体制机制,优化居住证积分优待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外来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与社会管理机制,建设晋江市民荣誉体系,提升外来人口参与度、归属感。优化镇(街道)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健全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特大镇现代化治理模式,稳妥赋予经济发达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辅助性、技术性职能社会化转移机制,构建集约高效服务管理模式。

  (16)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百企帮百村、能人促振兴”行动,实施示范村梯次创建、示范线整合提升、示范镇整镇推进、示范片区融合发展行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革命老区村促进机制和政策体系。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做强胡萝卜、鲍鱼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现代渔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做好“工业+”“文旅+”等赋能文章,完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机制,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产业格局。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多层次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粮食生产、储备、应急等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粮食储备供给能力。

  (17)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建立非农建设补充耕地储备库。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探索林耕空间优化机制,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林地布局,建设全市补充林地储备库,搭建国企统筹运营林地储备指标平台,深化林地资源有偿使用改革措施,推动林地总量不减少、林分质量有提升。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新模式,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建立宅基地确权制度,健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机制。建立健全计划指标区域协调机制,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探索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划定工业产业区块线,强化工业用地刚性约束,优化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

  深化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新模式,探索土地混合开发、空间复合利用等政策,有效盘活存量空间。完善历史遗留建设用地处置机制,妥善处置不同时期发生的历史遗留建设用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针对乡村建设的混合用地模式,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

  七、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打造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城市

  (18)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全面对接RCE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推进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创新协同发力,推动贸易绿色发展和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高水平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深化“千企万品”出海行动,完善“场景供给-需求匹配-链接互动”的场景对接机制,推动更多“晋江创造”货通全球。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深化市场采购全国通关一体化试点,探索试行市场采购贸易“组货人”制度,推行交易清单-物流清单-报关清单-结算清单“四单对碰”贸易溯源机制。加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主体培育和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壮大服务贸易。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体系,制定港口航运高质量发展鼓励扶持政策,做大做强以陆地港片区为主导的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晋江国际机场恢复加密国际客货运航线,推动晋江动车站开通货运专线,构建“海陆空铁邮”一体联动交通运输格局。完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

  (19)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关于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及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支持外商投资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新开放领域。建立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畅通外资企业诉求反馈协调渠道。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落实外资企业外籍员工停居留政策,为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方面提供生活便利。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在确保安全自主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企业投建海外生产智造和能源资源基地,构建根植晋江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强化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体制机制。

  (20)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完善“凝侨心、聚侨智、汇侨力”工作机制,深化“聚侨引侨、侨商回归”工程,创新多元为侨服务平台,建设侨胞之家、新侨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设立侨创基金,推动海外侨胞投资建设家乡。深化“以侨为桥,贸促优配”经贸交流合作,创新发展侨商带动进出口贸易新模式,加快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和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产品、品牌、技术和资本相互融通、双向赋能。完善港澳工作机制,提升港澳交流合作层次和水平。

  八、完善晋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

  (21)完善社会融合机制。健全台胞社会参与体系,在台胞聚集社区开展共建共治共享试点,推出更多便于台胞参与的社会融合项目、基层治理岗位。深化台胞在晋就业、就医、住房、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制度改革,推广“全国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台胞医保(健保)线上服务平台、金融信用证书线上管理平台,让广大台胞落得下、留得住。完善台胞在晋求学研习制度安排,探索晋台教育多元交流合作机制,拓展台湾学生学习交流路径。探索对台柔性引才、以赛聚才,扩大直接采认台胞职(执)业资格范围,探索台胞职称跨境采认。拓展台胞参与晋江法治建设领域,更大力度保障台胞合法权益。

  (22)创新经贸融合机制。建立健全晋台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清单机制,实行审批、要素、资金优先保障。主动融入厦泉金合作发展区建设,探索建立“晋江—金门两地双园”合作机制,深化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创新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合作以及跨境投资贸易领域政策和制度改革,探索共建两岸协同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定制式精密机械产业园,支持台湾科技成果在晋中试转化、优质台资企业上市融资,拓展台湾中小企业在晋发展路径,促进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施优化涉台营商环境行动,完善台胞台企权益保障协调联动和涉台企业劳动用工服务机制。

  (23)健全情感融合机制。筑牢向金门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推动金门供水工程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打响七夕“返亲节”、数宫灯等两岸交流品牌。完善晋台民间信仰互动交流机制,培优做强对台交流基地,打造祖地文化品牌体系。实施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构建常态化宗亲联谊、族谱对接、互访交流机制,巩固拓展晋台同名同宗村(镇)交流机制。探索建立晋台青年团体常态化交流渠道,建好用活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等平台,吸引更多“首来族”来晋交流参访。推动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创新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平台载体,推动地方传统戏剧双向交流演出,增强台胞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九、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凝聚团结奋斗强大合力

  (24)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完善人大监督工作机制。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推进全口径全过程预决算监督。进一步健全人大议事规则等各项制度。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巩固拓展“双联”网络,深化“人大代表进网格”活动,用活用好各级各类代表活动室、工作室。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深化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工作,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25)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完善知情明政、协商交流、办理反馈等机制。健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完善委员联系点、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等工作机制,深化“厝边好商量”委员点题协商。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深化全周期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机制。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加强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各种协商渠道协同配合。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

  (26)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群众建议征集机制,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健全基层议事协商机制,完善村(居)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拓展村(居)民议事平台。完善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制度。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形式,探索建立健全区域(行业)职代会制度。

  (27)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建好世界晋江人家园总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完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数据库动态管理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强化自身建设,拓展提升“知情明政、调研实践、协商参政、互动交流、设家立点、党派智库”六大平台。完善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提升宗教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分众化、针对性的政治引领机制,健全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交友机制,推进欧美同学会东南海创中心建设。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机制。

  十、完善全面依法治市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晋江

  (28)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促进政府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履职述法机制。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探索引入专家学者、法律顾问参与论证机制,推动排查防范隐形扩权。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执法与综合执法有效衔接,建立市镇两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探索在行业协会、民营企业等设立执法监督联系点。完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完善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制度。完善渠道畅通、公正便捷、裁诉衔接的行政裁决工作机制。落实垂直管理机构和地方协作配合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公益性。

  (29)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推进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强化当事人、检察机关和社会公众对执法活动的全程监督。落实执法司法救济保护和国家赔偿制度。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法官检察官遴选制度,完善法官检察官助理招录、培养、管理机制,完善编外书记员聘任、使用和保障机制,实行法官检察官职权清单、审判检察辅助人员职责清单等动态调整,优化人员考核考评机制,向专业化审判要效率。构建协同高效的警务体制机制,推进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制度。

  加强人权执法司法保障,依法采取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强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依法查处利用职权徇私枉法等犯罪行为。推行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制度,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向纵深发展。

  (30)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健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深化律师、公证等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和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全面实行中小学常态化法治宣传教育制度,构建全民守法普法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健全未成年人专门矫治教育机制。

  十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31)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改进优化文明创建工作制度,实施公共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创新文明乡风建设机制,深化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健全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体系,构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大联动格局。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机制。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教育引导全社会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建立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扫黄打非”长效机制。

  (32)完善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制定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纲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文化地标、文化设施建设运维机制。完善文化领域国企国资改革,优化文艺院团管理运营机制,探索商业演出、场地租赁等市场化运营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推动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等活态传承、创新设计,精品化发展木偶、高甲、南音等文艺演出。探索拓展文化与科技有效融合途径,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协调、监测预警制度,推动世遗点和各级文保单位系统保护、统一监管。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机制,创新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古镇风貌保护利用模式。

  健全文体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文体旅经济发展指挥部工作机制,健全文体旅经济融合发展政策体系,用好用足山海城自然禀赋,创新“文体旅+”“+文体旅”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精品IP,全力打造中国体育城市、闽南文化保护核心区和全域旅游目的地。完善文旅市场综合监管和联合执法机制。发挥“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品牌效应,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3)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完善网络数据安全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网络乱象排查整治。

  十二、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

  (3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提低、扩中、调高”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建立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机制。

  (35)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坚持就业优先,强化职业技能、返乡创业、用工品牌、劳务合作“四轮驱动”,完善市、镇、村、网格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推进标准化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建设,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发现、兜底帮扶机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优化创业促进就业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建立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健全整治欠薪长效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36)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落实个人养老金制度。发挥各类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健全基本医保全民参保长效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特殊医疗保障政策,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快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优化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完善促进住房消费政策,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

  (37)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提增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效益。深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上海六院“品牌、技术、管理”平移,推进“1+3+N”危重创伤患者分级救治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统筹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和扩容提质,优化紧密型医共体运行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优化公立医院薪酬分配制度,完善公立医院人员规模控制数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药价保”集成改革。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推进数字化赋能医改,巩固拓展医保移动支付、医共体信息一体化建设等成果。引导规范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38)完善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深化“出生一件事”政务服务集成改革,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生育休假制度,落实生育补贴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部署。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广长者食堂,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健全养老与医护床位资源联动转介机制。增加农村养老服务点,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深入推进长护险试点,创新长护险“养护康”新模式。

  十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晋江

  (39)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深入实施绿色制造梯次培育工程,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发展,激发绿色制造新动能。探索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与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保障机制,推进绿色信贷融资产品改革创新。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绿电市场交易机制。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碳汇权益等交易机制。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40)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和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健全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智能化水平。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深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完善环境信用监管体系和动态评价机制。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动态调整机制。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健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机制,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实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深做实林长制,加强林长制示范乡镇创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完善河(湖)长制,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健全污水处理“厂站网”一体化建设运维体系。深化矿山生态修复。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完善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处置和闭环监管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

  优化生态惠民机制。完善城市公园体系,推动公共绿色空间开放共享,探索公园绿地高品质发展。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光盘行动”常态长效机制。推动碳普惠体系建设,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碳减排机制。建立饮用水水源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突发污染应对能力。

  十四、完善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体制机制,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

  (41)健全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措施,积极参与安全领域国际执法合作。健全维护海洋权益机制。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健全全民国防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深化民兵制度改革。完善双拥工作机制,推进退役军人事务员新职业试点。

  (42)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工作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提质扩面。探索建立现代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建设“食安晋江”智慧监管平台,健全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深化药品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

  (43)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完善“1+6+X”功能。推进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建设,优化“网格+”矛盾纠纷多元联动化解机制,巩固拓展“大调解”工作格局。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网格管理,完善网格实体阵地标准化建设、信息平台迭代升级机制,健全网格队伍力量配置、考评制度和薪酬体系,优化事项清单“进网入格”联审机制,推行“镇街吹哨、部门报到”“百千工程”联系机制。强化“12345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完善信访分级分类闭环处置机制,构建“受理部门负责程序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解决”工作格局。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引导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提升自身建设和服务水平。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十五、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各方面

  (44)强化各级党委(党组)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机制,确保令行禁止。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泉州市委以及晋江市委工作要求,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

  (45)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调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挖掘“晋江经验”理论富矿,打造“沿着总书记的泉州晋江足迹”新思想学习教育实践综合载体,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一线考核评价干部机制,稳步推进全省公务员绩效管理试点,常态开展职务职级、职员等级晋升工作,持续选树“担当者”,鲜明树立选人用人导向。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探索科级以下干部“末位待岗”,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深入实施“强素质”系列专题培训、年轻干部全周期培养等工程,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工作机制。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建立健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和协调共治机制,完善“两新”工委运行机制,深化产业链党建提升工程,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创新全覆盖实现模式和有效方式。探索建立发展党员政治素质考察机制,完善党员教育管理、集中培训、作用发挥机制。抓好党内法规的贯彻执行。

  (46)健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深化“知、督、促”工作机制,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严格落实精简规范会议文件和各类创建示范、评比达标、节庆展会、论坛活动要求,严格控制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健全“由风查腐、由腐纠风”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严肃查处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深化以案促改促治促建,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强化对腐败关联犯罪的全链条惩治,探索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形腐败的有效办法。依规依纪依法治理诬告行为。深化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方式。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探索构建全要素覆盖、全流程贯通、全领域标准、全系统共享的数字纪检监察体系,推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知、督、促”政治监督等各类平台优化提升、贯通融合,创新监督模式。深化巡视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完善“审巡纪”联动监督机制。完善基层监督体系,统筹用好镇村监督力量。

  (47)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对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各级工作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健全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精准高效的改革落实机制,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察内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完善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工作机制,把重点工作定期调度运用到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的全过程各方面,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不断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开拓、积极作为,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

标签: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