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安海镇入选2024年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着力打造“安平古镇 海丝名城”人文旅游目的地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4-09-06 09:52
  

  日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公布2024年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名单的通知,全省18个镇(乡)入选,晋江安海镇名列其中。

  地处晋江市西南部的安海镇,建镇于宋建炎四年(1130),历史上为闽南水陆交通重要节点,千百年来,商贸繁荣,人文荟萃,是闻名遐迩的经济重镇和文化古镇。全镇拥有各级文物5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安平桥、龙山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项(其中国家级1项)。2016年,安平桥景区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安海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21年,安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入列世界遗产名录;2022年,安海古镇登上《中国古镇(四)》特种邮票。同时,安海还拥有中国传统村落瑶前村,省级美丽乡村下洪村、新店村、前埔村、西门村,“安海土笋冻”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悠久的历史、丰厚的积淀、众多的景点,使安海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文旅胜地。

  近年来,安海镇聚焦文体旅融合发展,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工作,坚持科学谋划、高位推进,持续挖掘安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创新培育多元业态,积极提升服务配套,致力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实现全域旅游“多点开花”目标。据统计,2023年,安海镇共接待游客84万人次,全镇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创历史新高。

  安海镇党委书记黄胜鑫表示,下一步,安海镇将继续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立足打造“安平古镇 海丝名城”人文旅游目的地,持续提升文体旅产业,丰富安海文化游、非遗游、乡村游、研学游等新业态,串珠成链,形成具有古镇气派和安海辨识度的精品旅游路线,持续打响“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招牌。

  规划引领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近年来,安海镇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厚植历史人文底蕴,大力发展全域生态旅游。

  在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建设上,安海镇秉持“长远发展、规划先行”原则,贯彻“多规合一”发展理念,在《安海镇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安海侨乡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均编制了旅游规划专篇,全力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

  为统一步调发力全域旅游,安海镇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村居联动、景村融合、企业参与”的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统筹行政资源,成立全域生态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创建工作会议,推进落实各项工作。

  打开安海镇全域旅游地图,景点、非遗、美食、住宿等信息一览无余。

  据悉,为有效盘活存量资源变旅游新风景,安海镇积极做好旅游资源普查,全面梳理古街、古桥、古塔、古寺等古迹,规划文化设施用地18.34公顷、文物古迹用地13.64公顷,系统谋划全域旅游项目、路线,全力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宣传推介。

  与此同时,安海镇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生态成为全域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

  碧水衬秀色,白鹭舞蓝天……漫步安平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处处可见生态之美。

  安平桥景区以世界遗产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为中心,横贯东西,将湿地、农田、城镇等完美和谐融为一体。景区内水系丰富,有河道、溪流、坑塘、浅滩、沼泽等,水域面积约500亩。同时,景区植被覆盖率高,四季常青、应时有花、常年有景。

  安平桥景区今日盛景并非一蹴而就。近年来,安海镇通过统筹推进安平桥景区水生态环境修复、水资源保护、历史文化传播、景观提升、旅游组织规划、服务设施规划、安全保障、解说规划、管理规划和智慧景区规划等专项系统规划,科学利用和开发水利风景区资源。2023年底,安平桥景区获评福建省级水利风景区。

  安平桥景区建设是安海推动全域生态旅游的典范,也是安海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价值实现的生动样本。

  除此之外,安海镇还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污水管网、垃圾分类、河道整治等农村环境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健全环境保护监管机制,落实河湖长制、“河长+警长”“林长+警长”等工作机制,通过不断优化城乡环境、助推全域生态旅游发展。

  文化赋能 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安海镇持续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极策划文旅项目、打造文旅路线,推动文化和旅游相生共兴、融合交汇。

  元宵“赏花灯”“攻炮城”,端午“嗦啰嗹”“水上掠鸭”,中秋“博状元饼”“烧塔仔”……自安海镇打造“三大节庆”品牌活动以来,每一年的节庆文化活动都十分火爆,吸引了大量游客走进安海,体验“节庆+民俗”文化大餐,成为安海镇打造文体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每次回乡参与节庆活动,都感到非常亲切、高兴,是我记忆最深处的乡愁。”今年端午期间,香港晋江安海同乡联谊会主席吴昭穆回乡参与晋江市(安海)第十二届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时动情地说。

  如今,安海“三大节庆”不仅带动提升了安海文化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成为提升海内外安海人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合力的重要载体。

  除了依托元宵、端午、中秋三大节庆打造文旅品牌外,安海镇还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充分挖掘“文旅+”新亮点。

  其中,安海镇围绕重塑古镇文旅脉络,以世界遗产点安平桥为核心,推出“安平桥—三里街—龙山寺”文化旅游路线;依托农业产业优势,积极打造田园风光旅游和农业休闲采摘体验;依托恒安等上市公司发展工业旅游;依托传统村落、红色文化等拓展乡村旅游;依托非遗、民俗布局研学旅游;依托泉洲海洋公园涉足亲子旅游。

  同时,安海镇还通过“世遗+非遗”“惠民+精品”等方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依托镇、村二级公共文化阵地,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包括非遗研学体验、惠民演出、基层篮球赛等。同时,充分利用节假日,在安平桥景区搭建百姓大舞台,常态化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为市民游客提供可观、可赏、可鉴的旅游文化资源。

  今年5月底,一场“古镇状元游·亲子徒步行”活动在安海古镇热闹上演。活动中,80名少儿身着汉服,在家长的陪同下,从安平桥景区白塔广场出发,经石狮巷、高长春宅、施氏四房大厝、陈清机宅、龚厝对面广场、大巷、石井书院,最终抵达霁云殿广场。徒步途经安海多处人文点,沿途还有“科举通关”游戏、模拟宋代考试情景的打卡点等。精心的设计和沉浸式体验,让亲子家庭在这场徒步活动中深切体会了宋元中国、安海市井的民俗韵味,领略了安海古镇文教昌明的历史盛景。

  除了推动文化旅游外,安海镇还聚焦文体旅融合发展,积极谋划举办各类体育活动,通过发挥体育赛事宣传推介重要作用,释放体育活力,催生文体旅融合新业态。

  去年底,2023特步晋江马拉松赛首次跑进古镇安海,体育赛事资源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大批游客。近期,安海镇正在策划于今年10月底举办首届“健行安平 悦见美好”徒步活动,来自全省各地及台港澳地区的徒步爱好者将齐聚安海,感受安海的文体旅魅力。

  安海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战委员洪青青表示,下一步,安海镇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体促旅,充分挖掘和利用文体旅资源,锚定传统节庆活动和假日旅游市场,深挖文化魅力,赋能文旅融合新内涵,不断推出产品体系丰富、体验性强、游客满意度高、百姓喜闻乐见的文旅项目,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丰富载体 促进多元业态大融合

  泉洲海洋公园、安海湾绿道、安平田园梦想城乡文旅项目……近年来,安海镇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打造文旅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激发新活力。

  刚刚过去的暑期,泉洲海洋公园因其独具特色的明星海洋动物、萌宠互动、美人鱼表演、海狮及海豚表演等,成为游客亲子游、研学游及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获得了声量销量双丰收。

  除了泉洲海洋公园人气火爆外,安海湾绿道自今年初建成后,快速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好去处。

  安海湾绿道起于安平桥景区,终于安海曾埭樱花园。沿着步道往曾埭方向行走,映入眼帘的是静谧的田园风光;如往安平桥景区方向行走,则可切身感受一番世遗点的文化底蕴。

  该路线正是安海镇叠加人文、生态两大优势,策划生成东、西两条乡村游精品线路中的西线,以安海湾绿道为主轴,串联曾埭、水后、西边、外曾等千亩田园风光,与安平桥景区形成特色乡村生态风光旅游线路。东线则串联瑶前传统古村落、赤店非遗图书馆、新店乡村微景观,形成集休闲采摘、非遗体验、乡村研学于一体的旅游示范线路。

  近年来,安海镇将美丽乡村建设与都市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一条以旅联农、以旅兴农、带动农民奔共富的新路径。

  除了推进文体旅、农文旅融合发展外,安海镇还积极推动工文商旅融合发展。

  去年10月底,中国男装品牌利郎LESS IS MORE在晋江安平桥上演以“青年知行”为主题的年度新品大秀。近期,该“安平桥大秀”系列品牌活动荣获2024年上海国际广告奖金、银两项大奖。而该活动正是围绕“安平桥”IP深化工文商旅融合的一次成功典范。

  安海镇副镇长林萍怡表示,发展全域旅游,既要让游客舒心,也要让市民满意。下一步,安海镇将立足打造“安平古镇 海丝名城”人文旅游目的地,围绕丰富“吃、住、游、娱”等旅游要素,不断完善配套,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及旅游服务质量、水平。

  本期策划:方锦枞 钱健铭 张志耐

  本期执行:记者 林伊婷 秦越

标签:人文旅游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