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出击 “融”聚最强音
面对今年第5号台风,同时也是晋江“史上”最强台风“杜苏芮”,7月26日起,晋江经济报全媒体总动员,派出40多名记者奔赴晋江19个镇街、经济开发区,用脚步“丈量”台风直径,传播一线鲜活故事;全媒体演播室第一时间组建直播团队,在微信视频号开通《台风“杜苏芮”超长直播》,直播总时长超90小时,在线观看人数达百万人次,“融”聚最强音。
今天,让我们一起倾听这群“追风人”的故事和心声,从他们的视角再现晋江上下同心防抗台风的动人场景和精神风貌。
“追风” 我们都是强者
全媒体编辑中心记者 颜雅
台风来临前,作为报社全媒体演播室的成员之一,我一直在思考着要如何通过刚搭建好的演播室平台,将台风动态、一线消息传达给市民朋友。
在晋江市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后,报社领导立即提出开设直播栏目《台风“杜苏芮”超长直播》,全天候全方位报道台风。我们临时组建直播团队,并赶在台风来临前在金井、深沪等重要点位设置固定机位。在超过90小时的直播过程中,我们通过预设的机位,穿播42路记者现场连线、台风实时路径等画面,并通过主播连线互动、更新发布台风预警信息和防台风知识,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百万人次。
而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报社所有一线记者在台风中“逆行”。作为此次直播团队的一员,看着一线记者拖着疲惫身影仍坚持出现在镜头前进行直播连线,看着镜头背后的拍摄人员宁可雨水打湿自己也要护着机器,看着主持人扯着嘶哑的嗓音进行播报,看着导播日夜不停地“作战”,我深深地感动着。追风“杜苏芮”,我们都是强者。
当然,我也想为自己的“勇猛”点个赞!在台风登陆的前2个小时,我不顾家人的阻拦,冒着狂风暴雨从泉州赶到报社。作为一名车技一般的女司机,在这种极端天气出行,印象足够“深刻”!但我觉得越是这种时候,我越应该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从满格Wifi窥见晋江温度
街镇部记者 许金植
7月28日清晨7时许,5号台风“杜苏芮”以每秒50米的速度向晋江沿海地区移动。与此同时,我正驱车以50码的速度驶向报社。
出镜连线直播、回传现场画面,是我当天的任务。前行途中,部分路段已出现积水,树木也倒伏不少。车窗外狂风乱作、暴雨倾盆,一旁的手机震动不停,各大微信群正热烈讨论着台风登陆路径。
当天,我开始时刻关注着各方消息,向挂口街镇询问动态,紧张与不安始终萦绕在心头。直到晚上,得知此次台风过境后,晋江交出“零事故、零亡人”的成绩单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对这个成绩单,我并没有感到意外。
时间拨回到台风登陆的前一夜,我与同事小董前往新塘街道杏田小学安置点探访,并进行现场直播连线。
“我们这边给转移群众配备了一日四餐,其中一顿是夜宵。”当点位负责人王春波在直播连线中介绍安置点情况时,我便暗暗赞叹工作人员的细致与贴心,而该点位全区域覆盖了Wifi则是让我惊讶不已。
此次新塘共转移了1264人,时间紧、任务重,能够保证基本的食宿供应及应急措施已经是相当了得,而该点位还实现Wifi全覆盖。
其间,我试着按墙上张贴的Wifi账号密码连接了下。结果,信号满格,网速流畅!
如果说,实行“三停一休”、提前组织转移居住在危险区域的群众,并提供完善的食宿供应、后勤保障,侧面反映的是晋江准确果敢的超前预判;那么,这满格的Wifi则体现了晋江温度,它拉近的不仅是转移群众与互联网的距离,更传输着晋江这座城市对每一个市民的惦念与牵挂。
第一次直播连线 紧张到嘴瓢
时政部记者 林小杰
“小杰,明天你加入防台风直播小组,听从领导安排。”接到指令时,我以为依靠自身的“吨位”,终于获得了台风天外景直播的机会,脑子里瞬间浮现出记者在狂风骤雨中嘶吼着播报新闻的画面。不过,任务派下来时才知道,我得驻守在晋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接收最新信息。
7月27日下午,我约了晋江市气象台台长,并驱车前往对接直播连线事宜。对接好直播后台,终于要进行人生的第一次直播连线时,我却紧张到嘴瓢。“大家好,我是晋江……”一开场介绍自己时,脑子一片空白的我,大概停顿了1秒。因为是现场直播,我只好重新讲了开场白,“大家好,我是晋江经济报记者林小杰,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晋江市气象台……”此时,我的心里十分慌乱,面上却假装镇定,将连线进行到底。
直播连线完成后,我又马不停蹄赶回指挥部蹲守,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提前进驻到指挥部。为应对台风带来的各种突发情况,大家基本都没有休息,累了就在原位小憩。
7月28日9时55分,“杜苏芮”在晋江沿海地区登陆,成为今年以来登陆福建的最强台风。但因指挥部提前部署,32644名危险区域人员提前转移,晋江实现了“零事故、零亡人”。
7月29日零时30分,夜深了,终于结束采访的我驾车行驶在世纪大道上,此时已是畅通无阻。
负“重”前行
全媒体编辑中心记者 秦越
这次台风,对于我这种瘦子来说是一种考验,因为它很“强”。
台风来前,我听说这一次是超强台风,所以后续追风时,我把能带的设备都装上,为了给自己加重。
7月27日,台风登陆前,部门主任按往年惯例派我前往晋南沿海地区采访。第一站,我来到了龙湖衙口海边,此时景区已经临近关闭,海边还有少量游客。
我跟随景区工作人员、民警到海边,劝说游客离开。此时,已经起风了,风卷起细沙,四处飞舞。我的嘴里进了不少沙子,体验了一把“吃沙”。
第二站来到金井镇围头村的海边,村里已经做好了隐患排查、人员转移和景区关闭等相关工作。17时许,我跟随工作人员来到外来渔民集中居住的棚户区,一个大浪拍了过来,我尝到了一口“海鲜汤”。
台风“杜苏芮”的破坏性很强,在台风过境后,我与同事小董一起驱车去“扫街”。在市区主干道上,路边许多树木倒伏,地上还有落叶和断枝。此时,已经有工作人员和群众在路上清理阻碍交通的树木。在平时容易积水的地方,市政人员忙着清理堵塞下水口的杂物。我们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晋江快速恢复的一幕幕,也从镜头中感受到往日的美好正慢慢复苏。
敬畏台风
街镇部记者 许春
敬畏——是在近距离采访防抗台风“杜苏芮”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
“台风将在晋江沿海地区登陆!”7月28日6时30分许,获知这一情况后,作为挂口东石镇的记者,我立即向报社请求增援采访力量。采访车原定8时30分出发,也提早到7点20分。
树木倒伏、路牌歪斜、多处积水、红绿灯失灵……从世纪大道赶往东石的路上,台风“杜苏芮”的破坏力,让我们倒吸一口冷气。
8点许,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和同事避过多处积水,艰难抵达东石镇临时安置点之一的侨声中学。途中,因采访车受阻,同事赖自煌下车清障。车门刚推开,就被狂风又“摁”回去,赖自煌的额头被撞,瞬间鼓起一个大包。
此时,学校地面一片狼藉,到处是被吹断的树枝,有的路灯也倒伏在地……从下采访车到临时安置点大楼不足100米的路,我们走得呼吸困难、胆战心惊。
还差50米!突然,一阵狂风袭来,我掉队了,只好躲在墙边避风。反正一时也走不过去,我举起手机,拍了段狂风大作的视频,传回后方。
“走过去危险,不走过去更危险!”我给自己壮壮胆,瞅准狂风减弱的间隙,继续前行。
走进安置点大楼,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此时,300多名群众在一间间学生宿舍里,正悠闲地聊着天。工作人员开始给他们分发早餐,我们随即连线报社直播间,开始直播。
户外危险重重,室内安心淡定。我想,这也是晋江克服重重困难,连续多日坚决转移数以万计处于危险地带群众的原因——台风天里,群众的安全才是第一。
而对于台风,我们也应保持敬畏,它的威胁力、破坏力不容小觑。
被台风按在墙上“扇耳光”
全媒体编辑中心记者 刘紫萱
7月28日5时,台风“杜苏芮”改变风向,直奔晋江而来。
“7时20分出发前往东石!准备台风直播!”当天早上7时7分,还在睡梦中的我接到紧急采访任务,于是带上话筒就匆匆出门。
一路上,摇摇欲坠的枝干、抛锚的车、倒下的广告牌……目之所及的景象,不断加剧我的紧张和担忧。
在距离位于东石镇的侨声中学安置点不到100米的地方,路被倒下的树挡住,车辆没办法通过。“你们别去了,太危险了!台风马上要来了!”侨声中学工作人员拦着我们说。同行的记者回头对我说:“冲不冲?就这几分钟跑过去,不然等下真过不去了!”
容不得丝毫犹豫,我当即决定跟着同事一起跑到安置点。短短几十米的路程,风雨交加,小跑的过程中,我的口鼻被迎面而来的大风堵住,完全没办法正常呼吸。
离安置点最后3米,风力再次加大,我只能扶着墙壁,一步都迈不出去,像是被台风狠狠地按在墙上并“扇了几耳光”。同行的记者回头见我没跟上,就一手拉住安置点的大门,一手拉了我一把,我才安全到达安置点。
在安置点,群众比我预想得更配合。由于天气恶劣,午餐到中午1点才送到,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在分发午餐时,一位好心的大姐还带着家人帮助工作人员一起分发,有说有笑。“好吃!”“没想到还能喝到热乎乎的汤!”“谢谢你们!”……群众的热情回应,工作人员的暖心守护,令我感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给了我们这群逆“风”而行的人更多的勇气和动力!
风雨中的“心安”
街镇部记者 赖自煌
7月28日上午,超强台风“杜苏芮”在晋江沿海地区登陆。接到采访任务,我被派往东石镇。
在侨声中学安置点,屋外,狂风大作、暴雨倾泻;屋内,安置群众谈笑风生、怡然自得。“没什么好担心,政府把我们转移到这里,还提供餐宿、医疗服务,不害怕。”安置群众李大姐说。其他人连连附和。
下午2时许,台风过境,我们返回晋江市区。回程路上,晋江各级各部门快速投入灾后救援、抢修,群众自救的场景也是屡屡可见。灾情过后,政府部门、普通群众的快速处置、积极应对,他们奔波在路上的身影,让人心安。
7月29日上午,受强降雨及上游水库泄洪影响,九十九溪磁灶支流水位升高,沿线村庄部分民房受淹。接到采访任务,我们第一时间赶赴磁灶。
现场,镇村干部全部下沉一线,靠前指挥;消防队员、社会救援力量全力投入受困人员救援、转移;各类大型应急抢险装备准备充足,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当天下午,晋江市紧急调度10个镇街的抢险救灾队伍待命,随时驰援九十九溪流域沿线;磁灶镇联动晋江市应急局紧急组织社会救援力量120多人,预置皮划艇、冲锋舟等救援装备;磁灶全镇52个临时安置点做足准备,为可能的群众转移安置工作提供保障。
面对险情,晋江市、镇、村及社会力量的高效联动、周全应对,让人心安。
7月29日22时许,九十九溪磁灶支流险情解除,所有人悬着的心,此刻终于放下。
奔赴在防汛抗台前线,站在自然灾害大事件面前,我们采到了最好的新闻——一切安好!
见证闪耀的人性光辉
产经部记者 曾小凤
“你住在东石,明天就地直播东石台风天的情况。”7月27日晚上,我接到了晋江经济报领导派来的任务。当天晚上,我第一时间下载并测试好直播软件,并把第二天可能出现的设备及软件问题都提前规避了,这才安心去休息。
7月28日,天还没亮,我就听到了窗外的风雨声。我知道,一场硬仗就要到来了。9时40分,我计划到户外进行直播连线,刚到一楼,走出电梯的一瞬间,就感受到了强大的风力。我正要走出小区,却被狂风“扫”回来。无奈之下,我重新回到楼上,找到一个可以看到外面的楼道,以狂风暴雨为背景,向大家直播了台风过境时的东石天气。
而我的同事,在晋江的各个地方,实时向市民传送抗击台风最新的信息。暴雨倾盆,道路被淹,大树被连根拔起,台风过境留下一片狼藉。然而,在这片狼藉中,出现了许多工作人员、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或许不是英雄,但他们的付出与坚守,构成了一道道无形的坚固防线,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在这次台风中,见证了无数感人的瞬间。每一个细节都是正能量的体现。尽管台风达到了15级,给我们的家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希望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在自然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在闪耀。
又一次“追风”,这一次“很大”!
街镇部记者 蔡培仁
台风,又来了!我也再一次踏上了追风之路。我想着,超过100公斤的体重,不就是为了这个时刻吗?
“追风”多年,这一次与众不同,因为“很大”!5号台风“杜苏芮”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泉州的最强台风。与此同时,报社派出40多名记者,采用现场直播连线、视频号推送、微信推文及版面报道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关注台风动向,紧盯全市抗台情况,晋江经济报“追风”的阵势也很大。
7月27日,看着“杜苏芮”直奔晋江而来,报社派员兵分两路前往晋南追风,而我和同事昆火、汉阳一路,直奔金井。
来到围头村,我们首先要寻找适合直播的固定机位。在围头村党委宣传委员吴宏霈的推荐下,我们顺利在一家餐馆的五楼架好机器,随即驱车前往沿海各村了解海岸风浪和各村的防御准备工作。
“杜苏芮”步步逼近,虽然没有雨,但在沿海,大风推着海浪拍打礁石,激起数米高的浪花,令人生畏。走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巡逻队员前来劝离。那一刻,他们的坚守,让人感到温暖。
印象最深的是在溜江村,默默守护在防浪堤旁的74岁老党员陈祖榜。为了劝离台风天前来海边的游客,陈祖榜从早上8时一直守到晚上7时。“台风天很危险,有时候一个巨浪打来,人就会被卷入大海。”有着几十年讨海经验的陈祖榜深知其中危险,他选择用自己的坚守劝离一个又一个的游客。
虽然这次的台风“很大”,但有人在默默“逆行”,他们是坚守者,也是守护者。他们无名,却让世界更美好。
“逆行者”的苦和乐
街镇部记者 王昆火
有幸参与登陆泉州最强台风“杜苏芮”的报道,累并快乐着!
7月27日,我和同事培仁、汉阳三人被派往金井,迎着围头海边扬起的细沙,我为同事培仁拍了同期声;站在溜江防浪堤上,汉阳为我拍了同期声。
7月28日15时,风停雨小,我和同事秦越到英林镇英埔中心小学安置点,蹲点对话安置人员,现场连线直播,并赶回报社加班写稿。
7月29日,我又到西园街道王厝社区做现场连线直播,关注专班人员对水位上涨值守的故事。
……
马不停蹄的行程,让我着实压力不小。
出镜、连线直播、录播,全媒体的工作给我这种“媒体老人”带来新的挑战。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参与、主动融入,让自己收获新技能。这次,感谢前后方兄弟姐妹的支持和指教,让我在追风的3天里,连线直播3次、录播2次,以致后来对着镜头都不那么紧张了;感谢夜班兄弟姐妹的精心编辑,让我采写的新闻素材刊登在第二天报纸上,并在朋友圈传播。当然,这个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我期待在往后的直播连线中不紧张、不结巴,期待新闻采访视角更独特、内容更鲜活!
连日来,聆听了74岁党员义务守防护堤、隐患区域24小时值守的网格员、安置点传出欢笑声等温情故事,他们的故事,让我动容。
台风呼啸而过,风雨中的苦和乐,值得自己品味!
- 晋江经济报全媒体“追风人” 全景呈现抗台历程2023/08/01
- “中国有约·相约福建” 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晋江2023/06/17
- 新媒体沙龙暨泉州市自媒体座谈会举行2023/05/28
- 晋江经济报全媒体编辑中心获评 “省直机关五一先锋号”2023/04/29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