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经验”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引发晋江党员干部热议——主动作为 心无旁骛谋发展
晋江新闻网7月23日讯 主动作为
做好“产城人”深度融合文章
青阳街道党工委书记洪永胜表示,青阳街道将以“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为契机,围绕“宜居、兴商、强教”三条主线,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要提升城市能级,系统推进区域改造建设,继续实施片区微更新、微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的典范和样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商圈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夜间经济;推动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师资引育、造浓尊师重教氛围,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深化“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强化“网格化+智慧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梅岭街道党工委书记洪长江表示,梅岭街道将以“片区+体系”为实施路径,统筹推进城市建设,细分新区拓展、老城更新、水质生态、民生公服、城市管理五方面行动,着力推进城市建设项目落地见效、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努力打造晋江品质城市示范标杆。同时,着力推进盘活利用低效用地、乡村振兴、文体旅融合、城市品质提升、开放招商和数智转型攻坚等各项重点工作,全力做好“产城人”深度融合文章,着力打造品质生态智慧城、商贸服务核心区。
“‘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令人倍感自豪。”西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清山表示,西园街道将继续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深入推进“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全力推进“生态宜居西城区,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建设,展现出以“质”为重、以“民”为实的发展新风貌;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排污整治、微景观改造等乡村建设项目,计划推进一批‘百企兴百村,乡贤促振兴’项目,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深耕民生领域,落细落实各项便民工作,破解“产城人”融合难题,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罗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再发表示,罗山街道将在“晋江经验”指引下,围绕打造晋江“中央活力区”目标,以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为抓手,持续开展综合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力;支持企业数智转型,加快本地企业迈向智能化;主动招商引资,推动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做强罗山科创版图,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探索罗山中片区改造,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14个教育项目建设,逐步提升城市品质。同时,用好草庵、草庵公园、龙泉书院等资源,结合草庵文旅街区建设,打造草庵世遗公园旅游名片。
灵源街道党工委书记苏振发表示,灵源街道将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紧抓世纪大道“双创”活力走廊、科创新区建设机遇,围绕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链接优质科创资源,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创优营商环境,在深化区域协同联动方面,积极推动园区标准化项目建设,加快盘活社区低效用地,发展一批园区配套产业项目,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更多集约可用的空间载体。同时,聚焦“1+6”专项行动部署,明确定位、主动融入,大抓落实、狠抓落实,将灵源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型品质活力街区。
“意见的发布鼓舞人心,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营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新塘街道党工委书记庄晓芳表示,新塘街道将继续紧扣“福建芯小镇 环湾后花园”的城镇发展目标定位,不断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积极作为、靠前服务,以优质的营商环境助推辖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让新塘的民营经济不仅遍地开花,更要硕果累累。
靠前服务
以更大力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池店镇党委书记许长俊表示,池店镇民营经济十分活跃,涌现出安踏、舒华、名志、国盛等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这得益于民营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坚守,更得益于“晋江经验”的科学引领。池店镇将继续做好企业服务,当好“晋江经验”的践行者,为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贡献力量。
“‘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让我们备受鼓舞。”安海镇党委书记陈进福表示,民营经济是晋江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活力所在,也是安海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力量所在。安海镇将认真把中央精神领会好、把发展方向把握好、把务实举措落实好,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同时,护航各类中小企业平稳发展,营造“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同时,将持续当好民营经济的“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以更大力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安心发展、快速发展,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磁灶镇党委书记蔡文卿表示,磁灶镇将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治理现代化,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工贸并进、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精品区、示范区。立足传统建陶产业优势,加快建陶行业产业链横向集聚和垂直整合,同时借力“中国陶瓷名镇”品牌效应,运营好“磁灶陶瓷”地理标志,打造陶瓷名镇区域品牌;立足磁灶专业市场、快递物流等特色商贸载体,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力促多产业联动发展;立足乡村振兴整镇推进机遇,着力推进全域振兴,全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共同发展的“五好”乡镇。
“民营经济持续壮大,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为我们进一步鼓足了发展信心。”东石镇党委书记洪建立表示,当前,东石镇正主动融入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发展大局,将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数字健康等新兴产业。同时,进一步做强做优伞具制造、纺织服装、五金汽配、食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为谱写“晋江经验”新篇章贡献东石力量。
英林镇党委书记李德铭表示,英林镇将以“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为契机,主动融入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建设,全力推进“产业强镇、商贸重镇、公益名镇、善治小镇”建设,以城镇更新改造、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盘活利用低效用地为核心项目支撑,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实体的跃升更有能级、更加“智慧”。同时,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积极招商引资,既立足纺织服装千亿产业优势,又瞄准大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晋江实践贡献英林力量。
深沪镇党委书记孙晋展表示,深沪镇是“中国内衣名镇”,一直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今年,深沪镇共策划43个重点项目,年度投资37.15亿元,将进一步打造集高端纺织品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同时,引进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做大拉链产业集群规模。深沪镇将以“晋江经验”为引领,重点加快推进服装印染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完善国际衣袜产业园、东海垵开发区等园区功能配套,并着力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稳增长、强产业,激发高质量创新动能,推进海丝风情小镇高质量发展。
内坑镇党委书记林灿煌表示,内坑镇将大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接续奋斗,主动融入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场站港协同”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内集疏运体系,发挥物流资源集聚和区域辐射作用,为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利用晋江唯一一所本土本科高校——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在地优势,致力构筑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高地,推动形成“产教城”融合新格局,全力打造港城一体化先行示范区。
“‘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对以实体经济为支柱产业的龙湖来讲,无疑是一注强心剂。”龙湖镇党委书记许文倡说,龙湖镇产业基础扎实,龙头企业拉动效果明显,纺织化纤年产值突破400亿元大关。今年,龙湖镇大力推行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模式,推进纺织鞋服产业全链条全流程升级,带动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450亿元的纺织产业集群。同时,龙湖镇将紧抓盘活利用低效用地的契机,策划生成一批项目,重点抓好时尚服饰织造园、纺织智造(龙湖)工业园的园区典型示范作用,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开发区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主阵地、主战场。”晋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国鑫表示,经济开发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既是“晋江经验”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晋江经济开发区将全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着力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完善优质的产业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升级服务等,更好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心无旁骛做事业,同时,以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建设为契机,大力布局新兴产业,不断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凝心聚力
为乡村振兴提供力支撑
“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晋江的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金井镇南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镜波说,南江村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拥有包括鲍鱼龙头企业——福大鲍鱼在内的鲍鱼养殖场及各类对虾育苗场共22家,海洋捕捞渔船46艘,年产值已超2亿元,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相信‘晋江经验’被写入中央文件后,晋江的农业农村发展将更有奔头。”
退休干部蔡荣生是当代著名诗人蔡其矫的堂侄。2022年,晋江市为蔡荣生和其父蔡其雀(蔡其矫堂弟)成立了晋江首个离退休干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室。“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在乡村就应该走好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促进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助推乡村振兴。”蔡荣生说,“我和父亲的心愿一样,就是希望用自己的一分力量,让人们记住蔡其矫、记住乡愁,守护乡村文化振兴之根。”
永和镇玉溪村党总支书记王礼海表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侨的力量不可或缺,需要凝聚侨心侨力、汇聚侨智侨资,画出最大同心圆。一方面,应增强为侨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泛凝聚侨界人心;另一方面,应广泛汇聚侨力,进一步发挥侨界智慧和独特优势,弘扬华侨精神、活用侨乡文化,最大限度把广大侨胞中蕴藏的巨大能量汇聚起来、发挥出来,为乡村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展现更大作为。
西滨镇跃进村党支部书记陈德芳说,21年来,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晋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文化、教育等全面发展。跃进村是一个“移民村”,移民不仅“移”来了新生活,更“移”来了新希望。作为村里的领头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他将带头团结整个班子,在建设家乡、回报桑梓上再担当,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王昆火 许春 赖自煌 曾舟萍 施蓉蓉 林伊婷 王诗伟 蔡培仁 许金植 黄伟强 )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20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