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60岁陈清源:在古建修缮中留住乡愁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3-04-12 15:56
  

  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或出砖入石,或青砖黛瓦,或气宇轩昂,或精致婉约……古建筑不仅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与文化,更是一个地方沧桑变迁的见证。在闽南地区,“皇宫起”的红砖大厝是多少人的儿时记忆,承载着多少游子的乡愁。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古建筑消失不见,也有越来越多的古建筑被保护、重修、重建。咱厝东石有一个传承了五代的古建筑建设修缮家族,从事这一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今天《晚晴》的主人公,便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传承者陈清源。

  五代人传承100多年

  陈清源今年60岁,是东石镇埕边村人。在埕边村,说起做古建建设修缮的陈家,可以说无人不知。

  翻开陈氏家族的古建建设修缮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陈清源的曾祖父,“从我的曾祖父开始,我们一家就与古建建设修缮结下了解不开的缘。在上世纪初,我的曾祖父、祖父承建的英林埭边五美五座古大厝、周坑曾天来番仔楼、塘东蔡氏家庙等,都是泉南一带出了名的建筑。”陈清源说,已经数不清家族到底参与了多少古建筑的建设和修缮,整个晋江到处都留下了陈家建设修缮古建的足迹。“到了我父亲这一辈,父亲和叔父承建的古建已经不止在晋江,而是泉州各地,甚至厦门、漳州等地。他们承建了安海龙山寺、青阳蔡氏家庙、陈埭岸兜丁氏宗祠、湖中张氏宗祠、锦宅五恩宫、安溪文庙、永春文庙、泉州天后宫、龙海白礁慈济宫等,都是各地知名的建筑。”

  可以说,陈氏家族的古建承建与修缮在闽南一代赫赫有名。“我们的古建筑工艺是一代代人手把手传承下来的,从曾祖父到我儿子这一代已经传了五代,有100多年的历史。古建筑的木作、泥作、泥塑等构件最能体现古建的特色,早期父辈都以承建为主,到我这一代开始也进行一些古建筑的修缮。”陈清源说。

陈清源(左一)与父亲、儿子在其家族修建的五店市青阳蔡氏家庙外合影。

  从剪瓷开始的42年古建之路

  18岁那年,陈清源跟随父亲、叔父开始了自己的古建建设修缮之路。如今,60岁的陈清源从事古建建设修缮工作已整整42年。“这一辈子都在和木作、泥作、图纸打交道。从小看着父亲、叔父干活,再到自己也入了这一行,古建的建造和修缮就是全部的生活了。”陈清源记得,小时候会随着父亲到各个工地去,只觉得古建筑上的各个构件很好看,“你看建筑上的木雕也好,石雕也好,都非常精美,那些梁柱的线条也很好看。”那时,陈清源并不知道这些精美的建筑构件背后,需要父亲及其他匠人的多年经验和巧手制作。

  直到18岁那年,他被带入行,从剪瓷做起。剪瓷是闽南地区非常盛行的一种建筑构件,在宗祠、民居、寺庙、宫观上都可以看到各种精彩的剪瓷作品。剪瓷作品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碗,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作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等。这是个很需要技艺的活,不仅要会绘画和掌握剪瓷的手法,还要耐心细致。父亲让陈清源从剪瓷做起,就是要锻炼他的基本功。

  “整整半年时间,我都在剪瓷,就是要把各种颜色的瓷碗用瓷刀敲碎,再用铁钳剪出各种坯形。”陈清源记得,父亲一直到半年后才让他上房顶进行粘贴,而且只能贴大件的,比如一些龙的造型,但一些细活,比如像人物花鸟这种考验功夫的细件就不让他碰。“铁钳修剪瓷片是个精细活,在操作时全凭感觉,根据不同瓷料材质掌控力度。人物剪瓷最具难度,尤其是人物脸面的塑造需精细生动,没有两三年一般都做不了。”

  陈清源说,一个好的剪瓷作品要先打底稿,而后要用铅线将底稿定型,在将修剪好的花片拼贴,“绘画是这门手艺免不了的基本功,我的大哥陈清河画得非常好,那时都是用他的画来贴。”可以上屋顶拼贴后,陈清源几乎每天都在屋顶上度过。由于是露天作业,他晒得黑乎乎的,20多岁还未结婚就被工友们叫作“老陈”。而就是从那时起,在闽南古建行业,说起“老陈”,人们都知道说的是他。

  1983年,陈清源开始独立承建工程,如石狮蚶江公园、前宫、后宫、五王府、龟湖公园、茂夏宗祠、李氏宗祠、广东邓氏宗祠、武夷山止止庵、福州白塔寺及泉州清源山南台寺木作古建筑工程等。光是在晋江湖光西路一期改造古民俗工程中,他就参与修缮了26座古厝、4座寺庙。而在五店市的改造中,他也参与修缮、仿建、迁建了28座建筑。

  “每次带朋友去五店市游玩,我都会很自豪地告诉他,哪座古厝是我修的,哪座房子是我建的,上面的哪些建筑细节最有看点。”

  在学习中传承 在传承中学习

  在陈清源的办公桌上,二十几本修缮方案和十几本手绘图纸堆成了小山,这些都是五店市及周边古建修缮的图纸。他经常会翻出这些图纸来看看。“这些都是电脑制作的图样,在以前,我们都是用手绘的。你看这个,手绘的图纸,有三十多年了。”陈清源打开一本宗祠的手绘图纸,只见上面构图精细,一笔一画都工整有序。

  “以前手绘方案,一个工程往往要画大半年。后来有了电脑,我就开始学电脑画图。”虽然从事的是古建的技艺,但陈清源总是不断地学习。2017年6月29日至7月6日,“图绘古镇”工作营团队入驻安海进行专业调研,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建筑、遗产保护、社会学等方面的7位专家学者及25名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走进安海,采用参与式空间观察、城市形态学与建筑类型学、图绘及影像等方式在古镇展开调研与图绘工作,并开展了多场主题讲座。陈清源作为古建修缮专家带领“图绘古镇”安海工作营团队走访周边的传统村落和古建筑。这一次的活动让陈清源非常开心,因为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作为民间的古建筑师,我平日工作只会考虑单体古建筑的修缮规则,不会去考虑外环境因素。而同团队接触中,我发现团队在做整体规划时,除了主体建筑的考量外,还会考虑到周边环境的综合性因素,以及景观配套的总体提升问题。”在那几天里,陈清源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听团队的讲座,同团队交流沟通。

  100多年来,陈家承建的古建不计其数,足迹从闽南一直延伸到广东、河南等地。

  陈清源的儿子陈安池也随着父亲学艺,走上古建建设修缮的道路,并已跟随父亲参与了五店市古建筑的维修、迁建、仿建,以及石狮大闽府古民居修复、内坑张汉香古厝重建及山东东平碧霞元君寺、安海后蔡古明宫及灵水古民居、塘东古民居、浮桥花灼柱古厝修复等工程。“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学习,是父辈教我的,希望通过我们的传承,能让更多古建散发它们的魅力,留住更多的乡愁。”陈清源说道。

(记者 黄海莲)

标签:东石|古建筑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