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十年间,安海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推进乡村振兴 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进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2-10-28 15:5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党的二十大所擘画的乡村振兴蓝图,在安海各村(社区)引起热烈反响。大家学报告、谈变化、谋发展,纷纷表示对乡村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海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特别是近年来,安海镇坚持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干部群众辛勤耕耘,因地制宜谋发展,乡村发展日新月异。

  十年间,安海镇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所有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20万元;全省首创村(社区)向社会公开承诺三年工作行动计划,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热情;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创建行动,持续推进“一革命四行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有序铺开。

  “党的二十大对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描绘了更加灿烂的前景,更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安海镇党委书记陈进福表示,接下来,安海镇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科学把握、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记得住乡愁、令人向往的地方。

  安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胜鑫表示,安海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聚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更有质量。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产业拓宽富民路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时下,晋江市安海镇的乡村田野里,处处一派秋收秋播的繁忙景象。村民尽享丰收的喜悦,更以丰收迎盛会。

田间地头,村民忙耕种。

  日前,记者来到安海镇坝头溪边村,可见青葱翠绿的甘蔗林立田间,挺拔茂盛,长势良好。不久后,这里的甘蔗将迎来丰收,村民在田间一边忙浇灌,一边谈变化。村民蔡阿婆看着即将丰收的甘蔗,难掩喜悦道:“如今,田里的道路、灌溉设施越来越好,只要愿意做,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感谢党给我们带来的好日子。”

  坝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秋景介绍,2020年以前,坝头溪边村的农田有三分之一是撂荒地,近两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流转工作,现在坝头溪边村的土地已经全部‘活’起来,实现了村民、集体“双增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19年以来,安海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开展了坝头村、曾埭水后西边片、上垵新店片、赤店村、瑶前村5个片区建设项目,建设总面积5072亩,总投资823.7万元。截至本月,相关项目已全部完成。

  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破解了农民的耕种难题,也使乡村农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农机可以开进田里,不少专业农业种植企业都看中了安海乡村农业发展前景。今年,坝头溪边村成功推动280多亩土地流转,目前已招引多家专业种植户承租进行辣椒、西红柿等作物规模化种植。与此同时,在安海曾埭村,800多亩土地也于不久前成功流转,下一步将有专业农业种植企业进行科学的水稻种植,再现“金曾埭”的稻田风光。

  “之前家里的土地都荒废着,这两年流转给村经济社集体发展,不仅有租金拿,还有分红。去年,每个经济社社员都领到了1万元的福利金,大伙别提多欢喜了。”溪边村村民许自助笑着介绍道,经济社考虑到部分村民仍有自耕的需要,还特意划出50多亩较好、较集中的地块供村民承租自种。

  许自助口中的“经济社”正是溪边村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围绕推动产业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秉承“党委政府搭台,村企联合唱戏”原则,创新“村企合作、乡贤反哺”模式而成立的安海镇坝头村溪边股份经济合作社。这也是安海镇第一个由自然村成立的经济社。目前,溪边经济社已成功孵化出村企合作项目宝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党政村企联建项目安海乡村联盟驿站和爱购安海平台,并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溪边村多元产业发展,富民增收。

安平社区,党建引领社区网格化治理。

  “溪边经济社现发展的项目涵盖了工业、商业、农业,进一步完善了集体增收、村民分红、乡村振兴的良性发展格局。”溪边村经济社理事长许自兴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溪边村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下一步,经济社将继续整合和盘活溪边村的资金、资源,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一直以来,安海镇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以产业增效带动乡村提质。

  数据显示,十年间,安海镇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目前,安海镇已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42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20万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农地确权基本完成。外曾、前蔡等26个村完成股改量化和经联社赋码登记。与此同时,乡村发展动力更足。安海镇积极落实各级支农惠农政策;安海土笋冻、紫菜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示范基地14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个、绿色食品证书35份,总数居全市前列。

  乡村美颜靓家园

  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整齐雅致的农家屋舍,干净清澈的溪流……日前,记者来到安海曾埭村,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扑面而来。

  “十年前,曾埭村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环境更是脏乱差。现在村子里环境好了,大家也都更加自觉地爱护环境了。”曾埭村民黄女士说起乡村变化,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近年来,我们村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时,结合道路提升、厕所革命、河道景观建设、农贸市场建设等具体的乡村建设项目来改善环境,以环境整治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大杠杆。”曾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美英表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仅提升了村庄宜居品质,也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

  “等这条路一通,曾埭休闲旅游特色乡村的发展之路也就跟着通了。”近日,曾埭村乡间康养型田园漫步道改造项目正在加速扫尾,即将完工。对此,村民们都十分期待。

  据了解,曾埭村乡间康养型田园漫步道的建设,将使曾埭村及其周边千亩田园风光与安平桥景区形成有效串联,通过借力安平桥“世遗”效应,叠加人文、生态两大优势,打造安平桥景区“后花园”。目前,已有专业公司正在接洽投资开发曾埭村文旅项目。

  王美英表示,下一步,曾埭村将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挥曾埭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优势,深化曾埭文旅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造福村民。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能够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入乡创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让乡村更具人气,让广大农民群众拥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幸福感。”安海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安海镇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一项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来抓,积极推动各村(社区)在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上发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安海新店村微景观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据介绍,近5年来,安海镇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创建行动,投用小型污水处理站13座,新改建农村公厕24座,建成乡村“微景观”项目68个,美丽乡村画卷有序铺开。

  下一阶段,安海镇将围绕共建宜居家园,持续推进“一革命四行动”,规范畜禽养殖,全面绿化彩化乡村,开展环卫比拼、微景观创建竞赛、美丽庭院评比等活动,打造一批富有绿韵、绿态、绿魂的绿盈乡村。加强地方特色保护和乡土风貌塑造,打造瑶前—新店—上垵—坝头(溪边)乡村振兴示范线,推动“美丽乡村”连点成片、形成展示面。

  文化铸魂乡村兴

  在安海镇桐林村,有一处网红景观——“微缩安平桥”。其以安平桥为原型进行缩影展示,景观桥长120米,宽2.5米,桥头还竖起黄护黄逸父子纪念石雕像。该景观如今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为桐林村弘扬乡贤文化的亮眼名片。

  据悉,捐资倡议并支持安平桥建设的黄护黄逸父子是桐林村人。长期以来,在桐林村,先祖黄护黄逸父子倡建安平桥的慈善故事,一直为村民所津津乐道。同时,乡贤的精神更是感染着一代代桐林人。

  紧邻“微缩安平桥”的乡贤文化长廊,是桐林另一处标志性文化景观,图文并茂地集中展示桐林村20多位杰出乡贤主要事迹、成果和贡献。走在其间,可感乡贤事迹传递的正能量。“这几年,凡是来我们村的客人都会夸桐林变化大,变的不单是村容村貌,还有人心,一个村庄的精气神。”桐林村村民黄宝郊说。

  “近年来,桐林村积极挖掘以乡贤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紧锣密鼓推进‘黄护故里、宜居桐林’乡村振兴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桐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明证介绍,在乡贤文化的感召下,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更强了,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村容村貌的提升及乡村的发展。

  近年来,乡贤与村民齐心协力扎实建设,桐林村发展日新月异,村主干道实现“白改黑”,建成多个路口景观、党建文化走廊、民俗小凉亭、休闲广场。桐林村经营性收入从2018年的5万元攀升到2020年突破100万元。桐林村还获评省级农村宣传思想文化示范村、泉州市“领头雁”、泉州市文明村、晋江市首届醉美村居等。

▲桐林村,积极弘扬乡贤文化,凝聚乡村合力。

  桐林村的变化是安海镇聚力乡村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缩影。近年来,安海镇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近期,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安海镇正积极策划推进一批理论宣讲志愿项目,受到群众广泛欢迎。近年来,安海镇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建设,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更好地宣传教育、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目前,安海建成了1个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2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率达100%,形成辐射全镇的“1+42”宣传服务网络。

坝头溪边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安海镇还积极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深化乡村自治实践,推行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自治模式。持续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时代新风尚。

  安海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乡村要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安海将积极探索“文化+”乡村振兴路径,做好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招商引资、城镇建设等工作的结合文章,把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全局。

  人才赋能增活力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今年,安海上垵村在各级政策的帮扶支持下,累计投入超500万元,推进了包括农贸市场建设、校园周边道路、村中道路及村路口景观提升等4个民生项目落地完成。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村民的鼎力支持下,我们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上垵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有裁说,“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让我对以后的工作和乡村发展充满信心,特别是近年来一批优秀人才来村里做帮扶工作,我相信将会带动上垵更上一层楼。”

  晋江市委办选调生王其强是一名博士生,不久前他被派驻到安海镇上垵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一到村中,王其强便快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乡村党建、网格化治理等工作中。王其强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新希望。他也将努力干事创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青年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长期以来,安海镇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坚持选人、育人、用人“三管齐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在去年的村(社区)“两委”换届中,安海镇重视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积极拓宽选人渠道,让“双高双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自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型优秀人才进入“两委”班子。

  村村有项目,人人比着干。自2015年起,安海镇全省首创村(社区)向社会公开任期承诺,督导42个村(社区)主干对任期内责任、工作计划周全筹划,并在媒体上集体亮计划,向全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自‘任期承诺’推行以来,村干部紧绷着一根弦,村民们也十分关注,任期承诺的实施不仅检验村干部的执行能力,更成为干群良性互动的催化剂。”安海镇有关负责人说,任期承诺也有利于村“两委”班子展现形象、作为,通过制定村庄发展规划,确保村级班子有抓手、有方向、有动力。推动乡村干部在项目前沿磨砺淬炼、成长成才。

  除了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外,安海镇还重视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把组织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推动党建资源向乡村聚集。

  在安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醒目公示的社区党支部网格化管理架构图及“支部+中心+网格+楼户”运行机制区域划分图等信息,清晰地展示了该社区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构筑基层治理“一张网”。“有没有党组织,真的大不一样!”作为一个于2018年才刚成立的“新晋”社区,自成立起,安平社区党支部就坚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为主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聚焦社区治理难点、焦点、突破点,干群上下形成合力。短短几年,安平社区党支部推动了社区道路改造升级、菜市场的提档升级,社区还获评省级卫生社区,相关工作收获群众好评。

  安海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我们将通过强党建、强规划、强产业、强生态、强人才、强文化、强治理,进一步形成人心思齐、人心思干的发展局面”。

  本期策划:记者 方锦枞 钱健铭 张志耐

  本期执行:记者 林伊婷 秦越

  见习记者 许金植 文图

标签:安海|乡村振兴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