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林揽一缕乡愁入怀
走进梧林传统村落时,已近黄昏。阳光洒在村头的一汪湖水中,点点烁金;晚霞漫过天际,红砖老厝的倒影映在湖中,飞鸟掠过,一圈圈水纹漾开;知了在榕树上叫着“热啊,热啊”。久违的乡村生活场景映入眼帘,仿佛走回我们的童年。
一行人在一幢罗马式建筑前停下,门口写着“朝东楼”。奇怪的是,这座洋楼的外观只是涂抹了水泥,并没有西洋楼的雕花和马赛克瓷砖等装饰。“朝东楼是20世纪30年代建的,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毛坯结构没有装修呢?这是因为这个屋的主人是华侨,他将装修房子的钱都捐出来支持抗战了。”梧林工作人员洪绵绵说。
梧林村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因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民围塘而居,古有“三脚筐”的美誉。
朝村中走去,一条排水沟居然有潺潺流水,路旁还架着喷雾器,在夕阳下,恍如走入迷雾中。同行的文友少雄兄将手机定格在逆光中,少女的曼妙剪影与树影重叠,简直就是一幅绝佳的作品。
在德鑨三间张老厝前,一棵古榕长髯飘拂,树冠穿过屋顶,洒下一地阴凉。无数老树根紧紧“嵌”在地里。我站这棵树前感慨,百年的生命就藏在这些盘根错节里,飞檐翘壁、镜面墙、水车堵等闽南老厝的特点一览无遗。被古榕笼罩的德鑨宅原是旅菲华侨蔡德鑨先生的宅邸,现在经营着一家咖啡馆——“榕树下咖啡”。这个小小的咖啡馆,因这棵根节交错的古榕树,令红砖老厝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度。
坐在二楼,刚好可以看到榕树老枝伸出院角,最后一抹夕阳打在老墙上,红砖厝墙、燕尾脊和山墙,有台湾导演侯孝贤长镜头定焦的味道。年轻的老板端上咖啡,说叫“娘惹咖啡”。原来,地处晋江市新塘街道的梧林,户籍人口虽然只有1800多人,但海外侨胞却有1.5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侨乡。他们当中一部分回到故乡后,将对南洋咖啡的想念落于实处——“当时受困于环境的限制,买不到咖啡,他们就把黄豆烘焙出来,研磨之后作为咖啡的替代品”。于是,在梧林本土化食材的演绎下,一种被转化的奇妙风味诞生了,名为“娘惹咖啡”。在物资流通不畅的过去,娘惹咖啡成了许多下南洋后回到故里的人们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
端起面前的咖啡喝下,丝滑爽口,没有原味那么苦,确实是大众都能接受的口味。从咖啡馆出来,我们一行人来到闽南风情馆。同为红砖老厝,天井里摆着几十条竹椅,一块幕布挂着,是布袋戏表演的舞台。
音乐响起,熟悉的闽南歌调,诙谐的歌词,节奏很是喜庆。表演者是位五旬汉子,他手上套着布偶,随着音乐左右手交替打斗。只见他身形随着手中的布偶走动,为了配合剧情还不时发出吼声,利用脚踏声渲染气氛。观众纷纷拿起手机拍摄。在表演中途,只见师傅手持的布偶嘴里喷出一股火焰,栩栩如生的表情引得台下掌声四起。
表演结束,大家跃跃欲试,想学一学套布偶表演,出于职业习惯我与这位名叫陈国成的“守”艺人聊起了天。他说从16岁就开始学习布袋戏,转眼已有40多年。“刚才表演的是武戏,因为打斗互动较多,所以称为‘武戏’。如果表演对话多就称为‘文戏’。”问及为什么布偶会喷火,陈国成笑着说:“我加了点酒精在布偶的手中,右手用打火机一点,手上的动作加速就弄出了布偶嘴里喷火的效果。”陈国成说,布袋戏木偶的表演不仅能喷火,还能模仿饮酒、吐水、抽烟等特技动作。
大家围着陈师傅学习套布偶,一人套一个布偶,站在幕布后划拉起来,很是有趣。我想起那年在西安看皮影戏表演,老艺人操纵着皮影在表演“太平公主”街头遇“薛绍”的戏。都是掌中表演,艺人们手中各有乾坤,一拉一扯间,演绎出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历史故事。
暮色渐起,村中的广场上摆起了各色小吃摊——烧肉粽、牛肉羹、蚵仔煎、五香肉卷、土笋冻、四果汤、蹄酥等,琳琅满目。我要了一碗四果汤,冰冰凉凉很是爽口。广场上人来人往,甚是热闹。看到这么多人兴高采烈地吃着小吃,孩子们呼朋唤友,感悟原来,人间烟火真是最动人的生活。
随行的洪绵绵说,大排档夜市已成为梧林村夜生活的主角。夜幕降临,大排档的灯火和灶台点燃了人们的食欲,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原汁原味的闽南风味,坐在晚风中,三五好友小酌更是惬意。
穿越时代的季风,唤醒了这座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大厝、浓浓南洋风的番仔楼,以及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的老洋楼,将闽南特色与异域风情结合得如此自然。近百栋古厝洋楼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保存完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寻味晋江。
岁月带给梧林古建筑的,除了斑驳的印记,更多的是厚重的历史感,还有当下最值得怀念的一抹乡愁。
(本文刊发于8月4日《平潭时报》“海坛风”副刊)
余小燕
- 受家暴妇女申请法律援助“零门槛”2022/08/23
- 晋江市卫健局组织开展新一轮医疗机构疫情防控专项督查2022/08/23
- 4条流域末端水水质符合V类水质标准 晋江市小流域末端水7月水质指数排名出炉2022/08/23
- 晋江沿海各镇设置24小时核酸采集点2022/08/23
- 守好“入城门” 抓好“落地检” 晋江筑牢外防输入防线2022/08/23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