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江人同心战“疫”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新晋江人向“疫”而行,同心战“疫”,共护家园,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抗疫故事,为打赢疫情歼灭战积极贡献力量。
为真实记录广大新晋江人在战“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讴歌他们无私无畏、守望相助的战“疫”情怀,充分展现晋江这座爱心城市的温度,按照晋江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晋江市政协牵头主办,宣传部、总工会、工商联、慈善总会、民政局、人社局、商务局、团市委、妇联以及各镇街、经济开发区协办,作家协会承办《抗疫征程中的新晋江人》专题报道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笔为锋、翰墨寄情,用心用情创作了一批新晋江人抗疫主题作品,用文艺致敬“最美逆行者”。自5月5日起,晋江经济报分四期进行刊发,现刊发第二期,以飨读者。
以真心急民之急,用真情解民之忧
王燕婷
池店镇的干部邹华栋这几天心里特别“春天”,手机里接连跳出了两个好消息,一是疫情期间他驻点的封控区的孕妇顺利产下了一个男婴,家人们第一时间与他分享了喜讯;二是当时封控区的一个独居生病的老人章宝琴,她的家人发信息来报平安。4月24日,老人的女儿一声不响地带着一面锦旗来到镇政府,无论如何要他收下来。锦旗上写着:急民之急,解民之忧。
2021年底,邹华栋刚从陆战劲旅转业到池店镇政府工作。老家在安徽的他,眼神清澈,一对浓眉很抢眼,模样憨厚。言谈中,他声音洪亮,态度真诚,讲起事来,条理相当清晰,谈及数字总是很精准。虽说参与镇里的工作才3个多月,但提及池店却仿佛是老友般熟识。他曾花5天时间,把安办190个档案盒2300份资料整理一遍;这3个月,他的足迹遍及全镇300多家规模级企业。
3月13日,池店金福小区发现第一例新冠阳性病例,全镇上下所有党员干部迅速集结起来,投入抗疫一线,开启了“5+2”“白+黑”的工作模式。邹华栋被派驻溜石村的溜园小区,3月16日连夜进驻村委会。他摇身成了小区其中一栋楼的“楼管”。这栋楼有138户208人,包括5个孕妇、1个肺结核患者、3个孤寡老人。他的数字大脑又开始启动统计。每天他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对楼栋进行消杀消毒工作,28层的楼,一级级楼梯往上爬,楼栋出现一例阳性病例,消杀不能放过任何角落。封控期间,楼栋居民总共做过14轮的核酸检测,每次核酸采样后的废弃物他都要亲自去处理。为了保障楼栋居民日常生活物资和药物的供给,这个“楼管”一趟趟地往返小区大门与楼栋间。4月初,楼栋的居民担心汽车久未启动电池报废,“楼管”带上俩同事为他们热车。从找业主拿钥匙,进行消毒,再到造表格登记;在偌大的停车库里一辆辆车去找,一把把钥匙去核对,发动机启动后保证热个十来分钟。所有的工作既细碎又繁杂,但难不倒邹华栋。
不能不说这个“楼管”的心真的很细,管控期间,楼栋里的特殊人群都得到他的特殊照顾。章宝琴老人当时的处境比较令人担忧。丈夫和女儿因疫情回不来,她独居在家。老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要打胰岛素,打完针,如果不及时吃饭,血糖会直线下降。邹华栋特别留意老人的动向,经常将餐食分给老人。4月10日,老人的血糖掉到2.3,身体发冷,四肢发麻,情绪很不稳定。“楼管”一边安抚好老人的情绪,一边联系医疗小组,安排安海医院的护士小陈全程陪护,帮她办理入院的手续。楼栋里有个37周的孕妇,出现了血糖偏低、呕吐头晕的症状。风风火火的“楼管”立即为她联系晋江市医院,开辟了绿色通道,进行产检。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相当紧缺,“邹楼管”妥善地处理了紧急事件。
2003年,邹华栋从军校毕业来到晋江。他深爱着他的第二故乡,这座包容而友爱的城市。这个城市总是释放着最大的诚意来接纳五湖四海的人们。“甘当孺子牛,倾听群众的每一次诉求,能帮尽量帮,用真心换真情。”他的话语很真挚。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分明看到一位军人在角色转变中,踏出铿锵有力的一步。
医者尚德 同心战“疫”——记陈埭维尔口腔门诊部 创始人张泽盛
蔡安阳
2019年12月,当大街小巷氤氲着新年的气息时,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打破了人们宁静的生活。自从武汉官方发布疫情以来,一场抗疫之战已经悄然拉开帷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平民英雄,他们平凡而伟大,忘我地奉献。张泽盛,就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员。
张泽盛,陈埭维尔口腔门诊部创始人。三年内,他多次捐助口罩等防疫物资,并积极主动组织门诊部医护人员参与防疫抗疫工作。
2020年1月,街上空空荡荡,本该熙熙攘攘的公共场所看不到人影,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下。口罩、防护服、消毒酒精等防护物资奇缺。张泽盛时刻关注晋江疫情的动态,第一时间响应上级部门的部署,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凑齐27000只口罩,组织自己门诊部的医务人员为陈埭镇市民免费发放。
一个月后,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张泽盛请缨前往泉州动车站支援一线防疫工作。他负责对入泉人员进行体温测量,作流行病学调查,询问旅居史,一人不漏,科学严谨。当时他家中尚有未满三个月的女儿,因担心存在感染风险,支援工作结束后,他自我隔离十多天后才与家人团聚。
当大多数人选择躲在家里,尽可能地减少与他人接触时,张泽盛和他的团队挺身而出,无畏逆行。笔者问起他当时的感受时,他淡然地说:“作为医生,遇到疫情,第一时间冲到最前面,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哪能想到感染危险这些事情?为大家做点事,我这个医务工作者才能心安,至于其他,没有考虑过。”
现在提起过往这些事,似乎风轻云淡,可是在当时的处境下,做出那样的选择是何等的可贵!
2021年9月,受莆田疫情影响,晋江再次进入抗疫状态。张泽盛当即向陈埭镇捐赠2万元防疫物资,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以实际行动支持陈埭镇抗疫工作。
2022年3月,泉州疫情蔓延,晋江再次进入战疫状态。维尔口腔门诊部第一时间响应上级部门防疫要求,停诊停工。张泽盛携口腔门诊部的医护人员再次投身于抗疫一线队伍之中。他们协助四境社区设置“豪庭公寓”隔离点防控设施,并主动承担医疗垃圾打包及采样标本联络转运工作;协助“德华旅馆”隔离点流浪人员的核酸采集工作;为辖区内居民开展定点核酸采集、医疗垃圾整理,同时组成入户核酸采集小组,上门为辖区内居家隔离人员、老弱病残人员开展核酸采集工作。他们穿梭于街巷楼宇之间,确保不落一人一户。本次疫情期间,张泽盛团队支援60多人次,他本人支援核酸采集30余次,累计采集17000多人次,可谓披星戴月,风雨无阻!
张泽盛说,“医者尚德,尽自己所能,做有意义之事,做有仁心之医,做有温度的口腔医疗——这是我毕生追求。”他确实做到了。
扑在核酸检测最前沿的“强悍队长”朱宗林
陈金土
“何以解忧,唯有核酸。”
您做核酸了吗?
核酸结果出来了吗?
前面还有人在排队吗?
这是一个阶段以来,人们互相之间问得最多的话语了。大家明白,这是在询问关于做核酸的事情。但,大家往往只能看到现场采样的情景,却不一定明白核酸检验的“内幕”。
主动请缨的科室业务骨干
当我们在为排队做核酸而不耐烦时,当我们在点击健康码等待核酸结果跳出来时,当带菌人员被识别出来得到及时救治时,当社会面清零的喜讯传来时,我们可曾想过,有一大批默默耕耘在“幕后”的“核酸工作者”?
这一群人,专门在核酸检测的“中端”或“终端”工作。因为有了他们,才有我们健康码上面的数据呈现。
来自晋江市医院检验科的医生朱宗林,就是这一群人中的一员。他因为一心扑在核酸检测工作的最前沿,被大家尊称为“强悍队长”。
2022年3月13日,本地疫情发生。为响应晋江市医院党委的号召和部署,该院检验科立即召开科室紧急会议,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将依托市医院旧址全速启动。2003年大学毕业就职于晋江市医院检验科的朱宗林,一直从事临床检验工作,作为科室业务骨干,具备丰富的实验室工作经验,便主动要求到实验室核心区工作。行内人深知,在抗疫实验室核心区进行检测工作,相当于军事上的“排雷兵”,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组织上同意了朱宗林的申请,他还担任了队长,率领队员们就此长期驻扎在晋江市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尽责履职。
“优”“快”“实”的核酸队长
晋江市城市核酸检测基地是本市的核酸检测主阵地,全市采样标本检测基本在此完成。检测团队由晋江市医院检验科、其他医院及漳州市卫健委支援队人员组成。大家来自不同的单位,在工作配合上亟须磨合,但这些没有难倒朱宗林这位“强悍队长”。
“工作效率高,执行力强,协调沟通能力强。”检验科主任、基地负责人温开镇这样评价朱宗林。
朱宗林积极发挥“领头雁”“排头兵”作用,在“优”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见功夫,在“快”字上出战果。他落实分工合作,迅速熟悉队员情况,优化技术流程,形成工作共识;勇于排忧解难,善于沟通协调,进行科学调配,提升了检测工作队的服务效能,大幅增强了队伍凝聚力、战斗力,提高了检测工作效率;关心关爱队员的饮食起居、消杀防护,自己则率先垂范,每一次工作都做到“有始有终”,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一套防护服经常一穿就是10个小时。
异地同心的抗疫夫妻
相同的战疫,相同的使命,不同的阵地——这是朱宗林和他的妻子张淑花一个阶段以来的“抗疫现实”。
张淑花是共产党员,在鲤城区江南医院检验科工作,与丈夫坚守在两地实验室,在不同阵地,肩负共同使命,初心如磐,奋战一线,每天通过微信留言相互问候和鼓励。他们把八岁的女儿留给母亲照看,等晚上休息前才偶尔视频相见。好在,父母非常支持朱宗林、张淑花夫妻的抗疫行动。他们将愧对父母的内疚感,化为工作动力,继续奋斗在抗疫的前沿阵地。
同心相守是吾乡——记陈埭镇龙林中心幼儿园抗疫团队
阮孟婕
如果说教师是灌溉祖国花朵的园丁,那么幼儿教师便是护苗天使。她们守护着刚刚破土而出的小嫩苗,笑脸里播撒阳光,言语中拂荡春风,小嫩苗得以抽枝发芽,长成挺立于自然的美好模样。
晋江市陈埭镇龙林中心幼儿园就有这样一群护苗天使。可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节奏。整整一个多月,她们的笑脸不再面对熟悉的稚嫩脸庞,她们的言语不再是儿歌和童谣,取而代之的,是陈埭镇洋埭村里的男女老少,是与病毒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她们换下园服,套上防护装,转身成为医护人员的得力助手。这些助手有16个名字:林丽情、曾惠丽、许亦婷、杜丹心、王薇、林银铃、陈嘉琳、郑晓凤、林幼楼、张培瑜、李艳艳、陈慧滨、林真真、林甜甜、袁国榕、马小娟。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春姐妹团”。
说她们青春,还带着点羡慕和嫉妒,最小的是00后,大部分是95后,是来自不同地域的新晋江人。当盛满娇艳的脸庞被口罩和面罩层层遮掩时,她们便只剩一双漾着水的眼睛传递爱与温暖。这群不言爱但处处撒播爱的年轻人,从3月14日起,接手完全陌生的工作任务,面对一群未曾结识的人,开始了不分昼夜的服务。回想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她们感慨万分,“感动、震撼、骄傲”等词汇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回忆的叙述中。而园长林丽情的讲述,更是从细节上见证了这支团队曾经面临的艰巨挑战。“经常在晚上9点后接到工作任务,一坐就是2小时的流水线操作,8000多人次的登记任务,4万多个流调电话,辗转于道奇核酸检测点、桂华驾校等不同服务区……”
新型冠状病毒虽然看不见,但她们用看得见的实在行动,与病毒作决绝的斗争。是她们健壮吗?显然不是。一个个都是窈窕淑女,一张张脸也是未经风雨,但穿上了防护服的她们犹如戴上了“防护符”,镇住了胆怯的心魔,也震慑了肆虐的病魔。是她们强大吗?显然也不是。她们坦言,这个过程苦涩辛酸,队友们有的中暑,有的感冒,有的发烧,还有的甚至被误以为是骗子,电话那头满心狐疑,电话这头只得耐着性子解释。尽管有种种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她们克服了来自自身的病痛,克服了来自他人的不信任,从一个手足无措新手,变成对采集核酸信息、拨打流调电话、打包配送物资等各项工作游刃有余的助手,齐心协力熬过难关。
这一个难关耸立于大地上,从惊蛰时节突起,在春分时节铺展,再到清明时节渐次消退,搅得晋江大地一反常态。当病毒席卷而来时,大地因之静默,可总有一群又一群像她们一样的人挺身而出,用行动发声。她们用行动向第二故乡表白,这是一座生机蓬勃的城市,这是一脉奔涌不息的活水,任何天灾与人祸,只要肩并肩定能扛过。
出没在核酸检测区的夫妻档
陈芳盈
风展红旗,如画三明。
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始终在顽强拼搏中取胜。
这是三明和晋江两个区域,两种精神的不同磨砺,有革命时代的红色基因和和平时期的绿色发展,是殊途同归一脉相承的拼搏汇流。
疫情期间,一对来自三明的医生夫妻,并肩奋战在晋江的抗疫阵地上。
报名参战
丈夫黄佳宁,三明将乐人,是晋江市医院药学部药剂师。
妻子陈丽玲,三明泰宁人,是晋江市医院消化内科医生。
他们从采样一线,转战到核酸检测实验室。2022年3月中旬,黄佳宁、陈丽玲这对夫妻与其他晋江市医院医务人员一样,踊跃报名加入应急采样队,他们一边正常工作一边抽空投入采样一线。疫情吃紧时,他们把两个孩子交给父母照顾,第一时间相约报名参战。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夫妻俩只能参加晋江市城市核酸检测基地的“支援”任务,也可以说是核酸检测的“中端”工作。3月17日,他们就接到基地的派遣通知,工作内容是在实验室“样本转运拆包区”协助实验室人员完成接收、转运、拆包等事项。3月20日正式进驻基地工作。
攻坚夜战
每一天的下午4点到凌晨12点,这是夫妻俩的攻坚时刻。
快速、准确出具核酸检测报告,基地工作要求就是在“准”的大前提下体现一个字——“快”!
从接收标本转运箱,到标本的提取,到最后的检测报告上传,要经过十几个关键环节的无缝衔接,就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接着一棒,一棒也不能断。黄佳宁夫妻俩工作所在的样本转运拆包区,可以看作是现场采样的终点,更是实验室核酸检测的起点。
工作区每天排三个班次,每个班次8个人。夫妻俩被安排在第二班次,陈丽玲是队长。从进入基地起,他们与同班次队员一起,每天重复地做着处理标本箱搬运、标本拆包、标本转运、清洗搬运空标本箱及打包转运医疗废物等工作,日复一日。源源不断的核酸样本经由他们第一手进行处理,“不能停”是他们对自己最基本也是最严厉的要求。在核酸“大筛”时,一个班次下来,需要传递三四百个转运箱,拆卸近2万个试管包,还要处理由此产生的几十大桶医疗废物,工作时长都延长至10小时以上。这样的拆包、转运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具备相应的耐力,拆包时还存在病毒暴露而受感染的风险,因此队员们也是必须“负重式”的全副武装起来。
对此,黄佳宁夫妻同声同频:“为了让晋江早日打赢这场硬仗,大家都在坚持着,我们没有理由停下来!” 夫妻俩携手奋进,与队员们一样,适应了这种远超日常的工作节奏和强度,完成工作任务之余,还会帮助核心区做些标本试管扫码、标本震荡等工作,书写了抗疫的浪漫篇章。
继续鏖战
黄佳宁、陈丽玲都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先后被招录到晋江工作,现有一双女儿,是一个幸福的六口之家。经过这次疫情,黄佳宁对晋江精神有了更深的感触。他说:“在晋江市医院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不辞劳累,一次接着一次地外出采集核酸,有人实在撑不住了,立马就有人顶上去!我觉得这种团结、拼搏的样子就是晋江的样子。”
“我爱这座城市,我爱晋江!”黄佳宁夫妻不由自主地喊出了很多新晋江人的心声。
兵临城下护家园
小雅
这个春天,新冠病毒侵袭了晋江城,“兵临城下”,局势紧张,白衣战士集结,钢铁卫士列队,上下同心,誓死捍卫家园。
人民警察被称为钢铁卫士,因为钢铁般的意志,迅速的行动力,他们成为抗疫防线的主力担当。何华彬,晋江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池店中队民警。虽已临近退休,一接到命令,他与战友们很快集结投入抗疫逆行者行列中。他被分配在池店高速出入口检疫点进行交通管制。高速出入口是外防内清的疫情重要阻击线,何华彬从接到任务开始直接住进了单位,在高速路口站岗值班。这一站便是三十多个白天黑夜,昼夜奋战。每一部来往车辆的通行证,每一个车上人员的核酸检测日期、数据、行程卡,仔仔细细,不遗漏一个环节、不忽略一个数据。
何华彬的微信名为“兵临城下”,不用他自我介绍,我便知他应该当过兵。果然,他在部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如此正气凛然的身份标签便是溶在血液里的军人基因认同,军人的原则、军人的气魄牢固地生长在这位警察同志的一举一动上。这原则就是对工作的严谨认真,绝不出错;这气魄便是对家国的热爱,赤子情怀。晋江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对这片赤土同样爱得深沉。
交通要塞检疫工作不仅是一项检验身体耐力的工作,还需要强大的心志耐力。春天的脸,时而艳阳高照,时而料峭风雨。春日暖阳之时,在户外裹着严实的防护服,阳光炙烤,汗水如瀑流,内衣衬里全被汗水濡湿了。风雨交加之时,风里来雨里去,来来回回,衣服还是没有干爽的机会。
交通道上的各路司机,在疫情煎熬之下也早已失去了耐心,他们不耐烦的脸色和话语在严谨认真的警察同志面前,渐渐安静软化。有一次,一名驾驶货车途经上海入泉的司机,经过仔细核查,他是阳性密接者。这司机有些执拗,他自认为不会感染病毒,不肯下车配合疫检隔离,态度恶劣。两厢僵持了半天,司机丝毫不肯遵从。经过何华彬耐心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名司机最终穿上隔离服下车了,足足几个小时的口舌功夫,这多需要耐心和韧性。在无孔不入的病毒面前,何华彬和他的战友们牢牢守住了防线。
铁汉柔情,何华彬心中也有牵挂。在一晃神休息时,他惦念在泉州将近九十岁的老母亲。他也惦念其他家人,妻子是医生,负责医务人员的后勤工作,女婿是一线医生,女儿是幼儿园教师,一家人在不同的岗位,各自担负着抗疫战线不同的责任,他们把这份对家人的关爱,都化成了抗疫的勇气和担当。何华彬在队伍里年龄偏大,又身患高血压,家人担忧,怕他过于劳累,领导也担心他的身体,可他坚定地说:“这次疫情责任重大,大家都忙在一线参与抗疫交通管制,我不能拖大家后腿。我是老党员,更应该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去卡口一线!”
现代奥运创始人曾经说:“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我们这个民族有像何华彬这样千千万万的人,那必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晋江赤土之上,有像何华彬这样的一群人,还有什么不会赢呢?
- 晋江市医院最年轻的护士 为战“疫”剪掉最心爱的长发2022/04/06
- 晋江市医院药学部:齐心战“疫” “药”有作为2022/04/07
- 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儿科:坚守战“疫” 与你“童”行2022/04/25
- 居家战“疫”别样温暖 ——来自小记者的抗疫“微”力量2022/05/09
- 晋江市中医院护理团队尽显使命担当 党建引领非常战“疫”2022/05/12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