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 中国这十年,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

www.ijjnews.com   人民网  2022-05-12 17:44
  
中共中央宣传部12日就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最突出的实践成果就是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

  人民网北京5月12日电 中共中央宣传部12日就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最突出的实践成果就是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

  ——我国经济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11.4%上升到18%以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美元,接近了高收入国家门槛。这些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十年来,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1%提高到了2.44%,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了第12位。高速铁路、5G网络等建设世界领先,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

  ——扎实推进协调发展。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了6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或者说差距由2.88:1降低到了2.5:1。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474降低到了0.46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优势互补性持续增强。

  ——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十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雾霾天气和黑臭水体越来越少,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植树造林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是居世界第一。我国推动达成了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扎实推进开放发展。十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全面拓展。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11%上升到15%,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得到了增强。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积极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数由10个增加到了19个。部署建设了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试验田,形成了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扎实推进共享发展。十年来,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了77.9岁,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由1/4左右上升到了1/3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扎实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十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了83.8%,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我国安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我国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十年来,中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起了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这些制度建设的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韩文秀指出,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水平总体比较低,生态环境质量还不够高,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相比,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坚定信心,不骄不躁,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记者 王震)

标签:中国这十年|经济发展|生态环境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