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内坑白垵吴明阳:老木匠爱上老物件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2-01-12 10:16
  

  在内坑白垵三民小学附近,有一座不起眼的房子,从外观看上去就是普通的石头房搭盖上屋顶变成的一间大厂房。这是一间木工作坊,然而,这里除了木工工作用的工具外,却收藏堆放着近万件闽南民俗物品,置身其中,让人仿佛沿着时光隧道回到数十、数百年前的老闽南。

  这个木工作坊的主人叫吴明阳,从事木匠活34年了,然而最近几年他却“移情别恋”,一心沉迷于闽南民俗老物件的收集收藏之中,将木工作坊变成了闽南民俗老物件私人展馆。

  那一刻,他爱上了闽南民俗老物件

  吴明阳是土生土长的内坑人,今年虽然只有50岁,却已经从事木匠34年了。34年来,他专注于木工活计,“要养家糊口,巴不得多接一些活。”做木工需要木料,而老的木料做起来更顺手也更好看,因此,吴明阳平常的工作之一就是到处去把要拆迁的老房子承包下来。“老房子里的旧杉木,用来作木料非常好。”吴明阳说。

  那时,一心扑在木匠活上,承包的老房子里许多被主人遗留下的老物件都被吴明阳“视而不见”,“太多了,太常见了,墙上挂着的老画像、主人不要了的锅碗瓢盆、眠床、旧衣柜、旧饭桌、陶罐水缸……”因为看到的太多,又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吴明阳没有多在意它们,只是陆陆续续留下几件“看上去漂亮”的,其他的一直没有当回事。

  2015年初的一天,吴明阳去闽台缘博物馆游玩,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个闽台民俗生活展,那里展示陈列的全都是闽台民俗老物件,从床到摇篮、从碗到秤,都是过去日常生活中的用品。那一刻,吴明阳一下子想起了过去数十年里自己承包下的老房子里那些被他忽视了的老物件,“原来这些留下来是有意义的。”那天,他看到了一个雕刻精美的衣柜,柜门上的雕刻栩栩如生.因为木匠的身份,他对这个衣柜看了又看,先是感叹木材好,后又被它的工艺吸引,“那个雕刻太精美了,再加上金粉的装饰,整个衣柜就像是一件艺术品。”那一瞬间,吴明阳的脑海中像是出现了一道光,他瞬间爱上了老物件。

  从此,吴明阳一发不可收,无论走到哪里,都把收藏民俗老物件这事儿放在心上。

  200多平方米的展厅

  因为工作性质,吴明阳有着收集这些民俗老物件的便利,他开始收集旧时闽南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民间生活用品,不仅工作的时候收,还特意到各地去收购。他的收集面非常广,只要是闽南民俗生活中密切相关的物品,无论大小无论轻重,他都视如珍宝地带回。“以前错过太多了,那时不懂得欣赏它们的好。现在,哪怕墙上一张泛黄的老海报都觉得充满着时光的印迹。”

  吴明阳收藏的老物件里,大到农业用的水车、稻谷鼓风机,生活用的眠床、衣柜,小到小茶杯、像章、票据,样样都有。1000多本小人书、上百个石秤砣、数百上千个陶器、数不清的锅碗瓢盆、粿印、饭勺、茶具……在吴明阳收藏的民俗物品中,有许多是从各地旧村改造搬迁村民家中淘回来的、有的是朋友送的、有的是吴明阳花高价购买的。吴明阳只要一听说哪里拆迁,就往哪里跑。村民收拾出一些准备扔掉的东西,他就会跟人家商量价钱买回来。

  如今,200多平方米的木工作坊逐渐被这些民俗老物件“侵占”,在吴明阳的朋友圈里可清晰地看见作坊被一点点“蚕食”的经过:2015年9月23日,他收获了一个木雕的老柜子,搬到作坊里时,作坊空荡荡的,只有一张古眠床和一套红木大板桌椅。如今,作坊里满满当当,连眠床和红木板桌椅上都摆满了藏品。

  “一点点地收,一点点地摆,没想到才几年时间就摆满了。”吴明阳说,一开始,只是把木工作坊的一半收拾了一下用来存放收集回来的东西,没想到从5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再到现在200多平方米的作坊几乎都被用上了,“如果不是角落里那一台木料切割机和少量的木材,人们都不知道这里是木工作坊了。”吴明阳说,虽然还在接木工活,但自从爱上闽南老物件后,他的心就收不回来了。

  留住旧时光

  “你看这个木雕衣柜的两扇柜门上的木雕和闽台缘博物馆里我看到的那个很像,没有那么精致,但是看到它我就想到当时的震撼。那一次的震撼,让我走上了系统的收藏之路。”

  吴明阳说的系统收藏,是有意识、成套地去收集老物件,比如那些颇具闽南特色雕花门板、眠床、屏风、梳妆台、桌椅、木箱等木质类生活用品,再比如磁灶窑出产的生活用具……

  在这些收藏的物件里,有一个系列是吴明阳特别喜欢的,那就是闽南传统饭勺。

  吴明阳介绍,闽南传统饭勺是一种家庭用品,同时也是一种民俗用品。木制寿桃型的饭勺,蕴含着闽南人“食寿”的愿望。上面的雕刻精美考究,既结合了闽南传统木雕雕刻,同时富有非常鲜明的地方民俗特色,带有各种吉祥寓意。“常见的如凤头、龙头、树枝、梅花、喜鹊、牡丹、石榴等,牡丹代表富贵,石榴代表多子,喜鹊代表吉祥。”吴明阳说,一把把小饭勺,虽是日常的、民间的,但包含了咱厝人的诸多美好祝愿,更是厚重的闽南传统文化的缩影,所以他特别喜欢,花了不少心思收集。“随着生活方式、习俗的改变,现在的饭勺大多是塑料、不锈钢等材质的,造型上也无太大区别。传统的饭勺越来越少了。”吴明阳说,从最早收集一把100多元,现在都要五六百元了。

  “家用饭勺一般无油漆或者上清漆;婚庆饭勺一般上朱漆,刷金粉。”吴明阳收藏了50余把这样的传统饭勺,既有无油漆的原木家作饭勺,也有婚庆用的上了朱漆的饭勺。在这些饭勺里,尺寸大小不一,常见的都是20多厘米长。“最小的才6.5厘米长,你别看这个小饭勺那么‘迷你’,该有的细节一点也不少,依然保持传统闽南饭勺特有的寿桃造型。这类小饭勺一般为给小孩子佩带之物,取‘好饲’之意。”其中,有一对是吴明阳最“宝贝”的。“成对的饭勺相对来说较为少见。”

  如今,只要不出去做木工活,吴明阳就会在“展厅”里东摸摸西看看,“三天就要擦洗一次,把这个当成运动了。”对于收藏品,吴明阳出了名的“只进不出”,哪怕再不值钱的物件,在吴明阳眼里都弥足珍贵。这些年,不少人上门来求购,都被他拒绝了。“我就是喜欢,想多保留一些这些旧时的记忆。”

  (记者 黄海莲 吴清华 采写)

标签:晚晴人物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谢飞明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