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公益敬老成新风孝老文化代代传 磁灶镇打造慈孝文化特色品牌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1-10-20 11:43
  

  又到一年敬老月,在刚刚过去的重阳节里,晋江磁灶镇各村(社区)、社会团体相继开展了以“敬老”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活动,在辖区掀起了新一轮的敬老热潮,不仅营造出了浓厚的敬老氛围,更推动了“孝老、爱老”传统美德的传承。

  近年来,磁灶镇以发展养老事业为落脚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为抓手,持续引导辖区群众通过简办、不办婚丧喜事,将节省下的资金用于养老事业,不断弘扬社会慈善反哺农村养老的文明新风,形成了特色的慈孝文化品牌。

孝老传承。

  本期《新磁灶》,我们关注磁灶慈孝文化的特色与成效。

  播撒孝心 慈善孝老蔚然成风

  在磁灶镇洋宅村敬老院,每到中午时分,都会有近百位老人前来享用“免费午餐”。

  敬老院负责人李天杉告诉记者,2011年,村里和老人会以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为全村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到如今敬老院还结余100多万元,养老经费“越吃越多”。

  据统计,洋宅村敬老院年均养老支出近50万元,大部分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

敬老院里,老人们享受免费午餐。

  李天杉表示,村里养老事业的开展,特别是针对全村老人实行的“免费午餐”,让老人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也让外出的年轻人感到放心,并予以认可。“如今,不管是谁家简办婚丧喜事,或是逢年过节,都少不了捐资给老人。”

  洋宅敬老院养老经费“越吃越多”的现象,只是当前磁灶农村养老现状的一个剪影。在磁灶,慈善孝老已成为一种新风尚。

  日前,洋尾村村民谢银斗响应镇、村的移风易俗倡议,主动简办女儿婚事,向村里敬老院捐资1000元养老金;下官路村民吴聪裕、吴聪杰、吴友益践行移风易俗,简办家中丧事,向村里敬老院捐资2万元;磁灶社区居民吴永贵、吴小英取消儿子16岁喜宴,为社区老人分发慰问红包……仅今年9月,磁灶全镇就有22场红白喜事简办或取消,当事群众不约而同地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捐给各村(社区)养老事业,累计捐资77.9万元。

  如果说,个人捐资用于慰问老人或是助力养老机构日常运营是公益敬老的个案,那集体捐资用于敬老院建设等养老事业,可以说是长效的孝老善举。

  2020年10月,磁灶社区深坵敬老院落成投用,首批110名老人开心入住。老人们晚年幸福的背后,是社区各界慈善敬老的爱心汇聚。

  深坵敬老院启动建设初期,在外经商的社区居民吴清波得知后,当即将简办家中喜宴节省下的120万元捐给村里,作为敬老院建设的启动资金。在吴清波的带动下,此后又相继有不少村民响应,全社区共计捐赠1000多万元用于敬老院建设。

  除此之外,在大埔、苏垵、大宅、前尾等村的敬老院建设过程中或后期运营中,也都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敬老捐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磁灶社会各界累计捐资用于敬老院建设等养老事业的善款已超6000万元。

特色慈孝文化让磁灶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从公益敬老到慈善孝老,磁灶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全民敬老、孝老风气的养成,更受益于移风易俗带来的公益慈善事业的反哺。

  磁灶镇党委宣传委员、武装部长许志文介绍,截至目前,磁灶26个村(社区)的大多数村民都曾通过践行移风易俗捐资用于村级养老事业发展。正是社会公益慈善的反哺,才使得磁灶的养老事业得以良性的发展,磁灶老人得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传递孝道 慈孝文化生生不息

  每月20日,是下灶村发放养老金的时间,村里的几个居家养老站早早便聚集了不少老人。

  一张圆桌旁,老人们人手一本类似存折的“领银证”,有说有笑地排着队,将“领银证”交给工作人员,经过简单的签字盖章手续,很快领到了钱。“这是村里给老人提供的养老保障,大家都感到很满意。”收起刚刚领到的养老金,70多岁的吴阿伯笑着说。

  1995年,时任下灶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吴海水简办父亲丧事,用省下的资金创建了“下灶村老年人福利基金会”,每月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他的这一善举引起村里许多人的共鸣,大家踊跃捐资,当年就收到善款100万元。此后每年,看到基金会实实在在为老年人办实事,在吴海水家族、村两委的带头捐资下,越来越多企业家、群众参与了进来。

群众践行移风易俗捐资养老事业。

  “今年你家又捐了不少啊。”“哪里,哪里,你家不也捐了。”……在下灶村老年人福利基金会最近的一次周年庆典现场,一张红艳艳的捐资芳名榜前,不时有厝边驻足围观。他们三言两语的聊天中,无不透露着对参与这项善举而感到自豪。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我为别人,明天别人为我。”下灶村党总支部书记吴炳煊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下灶人的心声。他说,虽然每月坚持给老人发放养老金很不容易,但他们会坚持,并一代代传承,让爱的正能量一直传递下去。

  吴炳煊这样说着,也这样做着。从父亲吴海水创建老年人福利基金会以来,每次募捐他们都带头捐资,两代人至今已累计捐资近170万元用于基金会养老福利金发放。

  在下灶村,吴海水、吴炳煊父子只是众多参与到养老事业的村民中的一个缩影。基金会创办以来,吴孝明父子也是两代人接力捐资敬老。据统计,26年来,下灶村参与老年人福利基金会捐资的人数已达1460人次,他们中有村两委、企业家,还有更多的是普通村民。

  在磁灶,类似下灶这样几代人接续传承孝老文化的还有岭畔村等。

  2010年初,岭畔村社会各界捐资1000多万元成立晋江首个村级慈善机构——岭畔村慈善协会。和下灶一样,该协会成立后,每月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

  “村里老人每月领取养老金,生活有了实质性的保障,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岭畔村党总支部书记吴顺金表示,得益于敬老、助老风气的形成,慈善协会成立至今,不少曾经的捐资人变成了每月领取养老金的受益人,而他们的子女也都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变成协会的捐赠人。11年多来,该协会累计发放养老金2233万多元,但养老善款不降反增,目前仍有社会捐资近千万元。

发放老年人福利金。

  磁灶镇副镇长人选乔莉梦介绍,目前磁灶多数养老机构的运行费用,大部分来自社会捐赠及移风易俗省下的资金。截至目前,磁灶已有近半的村(社区)设立村级老人慈善基金,定向用于养老事业发展。得益于慈孝文化的传承,不少养老机构还出现了“老人越住越多,吃得越来越好,账上的钱却越来越多”的“聚福”又“聚财”现象。

  镇村联动 铸就特色养老品牌

  近年来,在慈孝文化的推动下,磁灶辖区各村(社区)积极发展养老事业。磁灶镇村联动,携手铸就特色养老品牌。

  回顾磁灶养老事业的发展,磁灶镇一方面立足镇情村情,鼓励各村(社区)因地制宜,针对老人需求开展养老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培育典型养老机构,示范带动各村(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磁灶村级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营造出了浓厚的社会养老氛围,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间慈善力量主动参与敬老、孝老,把养老当成一项民生事业常抓不懈,共同推进。

  “由于磁灶外出经商人员较多,留守独居老人现象较为突出。年轻人在外打拼有了经济基础,但对家中独居的老人始终放心不下,镇里提出发展养老事业后,很快得到社会各界和各村居的关注。”磁灶镇党委书记张劲竹表示,从2011年开始,磁灶每年安排3至4个村级养老机构进行培育,并将此列入镇里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抓落实,以点带面推进村级养老机构建设。

  截至目前,磁灶镇已相继建成镇级敬老院1座、村级敬老院13座,拥有托老床位1247张,另有五龙、上厝、瑶琼等3个村级敬老院新建待验收;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18个,老年活动中心实现全镇26个村(社区)全覆盖。

  “磁灶大力发展养老事业,让辖区老年人得以安享幸福晚年的同时,也解决了磁灶年轻人在外拼搏的后顾之忧。”磁灶镇长蔡文卿说,近年来,磁灶把移风易俗和发展养老事业并行推进,不仅实现传统陋习向文明新风的转变,更迎来慈孝文化的发展。

  在慈孝之风的吹拂下,磁灶辖区各志愿团体纷纷策划开展敬老、孝老主题志愿服务,常态化服务磁灶辖区老年人群体的同时,更通过“大手拉小手”,推动孝老文化的持续传承。在社会慈善事业的推动下,磁灶村级养老机构村村“开花”,镇里根据各村经济实力和需求不同,积极引导采用适应本村实际的养老模式,逐渐发展形成了提供日托、全托、医护养老结合等多元化服务的养老体系。

  今年初以来,磁灶镇全面推广医养康养老服务新模式,镇、村、卫生院三方联动,为各村老人提供家庭医生上门诊疗服务,进一步充实基层养老服务内涵,让老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志愿者慰问老人。

  目前,磁灶已完成首批8个医养结合巡诊服务点建设,覆盖辖区7个村,并组建4支由磁灶中心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组成的医护团队,负责日常为各巡诊服务点辖区老人们提供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及健康评估、干预、追踪、随访等系列基本医疗服务。其中,卫生院医生每月坐诊,乡村医生每周巡诊,老人足不出村就能实现“老有所医”。

  记者了解到,磁灶下阶段还将探索实践如何更好地统筹社会各方资源,为辖区老人提供更优更好的服务,同时将医养结合巡诊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让更多磁灶老人就近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记者 赖自煌 通讯员 李玲玲)

标签:磁灶镇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谢飞明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