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营销号!政务新媒体根本在于“务正”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排查整治政务新媒体运营中存在的四种突出问题:发布类账号两周内无更新;不分场景“卖惨”、“卖萌”,过度“娱乐化”;发布与政府工作或本部门本行业无关信息;已停止维护的账号未履行注销程序。新华社记者调查也发现,部分政务新媒体存在低效重复建设问题,已沦为“僵尸”、“空壳”账号甚至舆情制造者,可能损害政府形象,加重基层负担,需进一步加强监管。
说起来,政务新媒体曾经给老百姓带来很多惊喜。过去“门难进、脸难看”的某些机构突然变得接地气,市民在手机电脑上点一点就可以虚拟“登堂入室”了;一些晦涩难懂的官方表达经过新媒体小编用大白话解读以后,也让老百姓有耳目一新之感。这样的好事,谁不希望越多越好?于是大家能够明显感觉到,各级各部门的政务新媒体账号在各个平台遍地开花,但相应地,也有一些僵尸号、空壳号和明显跑歪了的号,让老百姓大跌眼镜。比如有个别运营人员用政务微博号追星的,一些属于警务系统的账号因为长期无人管理被黑了之后发布不良信息的……有经验的网友可以一眼看出这里面的问题,但也有人信以为真,但无论看穿与否,这种“荒得长草”的政务号都让老百姓很失望。
所以,排查整治绝对势在必行。政务号,必须先得“务正”才行。之所以出现或不言不语或胡言乱语的乱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部分考核标准只看数量不看质量。一窝蜂地大干快上开通账号,虽然有短暂的繁荣,但后期必然会导致开而不管的局面。有的政务新媒体为了快速涨粉,不顾身份地迎合网络热点,流于媚俗,失去了作为政府机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更不用说有些半死不活的账号,对老百姓发出的声音响应慢,回答千篇一律,看上去确实客客气气,但没有一点实用的干货。老百姓本来对解决问题抱有极大的希望,最后因为这些机械化千篇一律的回复,扫兴而去。这样的政务新媒体不仅形同虚设,而且有损政府形象。
诚然,要运营好一个账号尚且不易,把所有平台上的账号都照顾到需要的更是人力财力精力的大量投入,部分基层单位可能根本顾不过来。既如此,就要有舍有得,舍去追求数量、粉丝量的执念,才能获得真正的日活粉丝、服务好有需要的百姓。归根到底是要走出形式主义的怪圈。政务新媒体天然自带金字招牌,由政府信用背书,用心运营、有效服务,才是该走的正途。
来源 北京晚报 | 记者 张丽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