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在所站外 服务在群众里——灵源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侧记
“我没想到的,社工和志愿者都帮我做到了。赶上这个好年景,真的很幸福。”说到林口社区的“不倒翁”空巢老人家居环境安全改造,76岁的柯振亮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群众在参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获得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条重要法则。回顾一年多的工作,灵源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庄燕燕有不少感悟,她说:“所站只是载体,服务才是内涵。我们不可能总把群众集中到所站来活动,但可以把实践做到所站之外,把服务做到群众心里。”
林口社区志愿者把敬老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小微服务暖人心
村居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未必“高大上”,重在“小凡真”。林口社区是灵源街道办事处驻地,户籍人口5000多人,65岁以上的老人倒有500多位,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针对这种状况,社区实践站把敬老护老作为居民文明实践的重点,策划了一系列接地气、可参与、得人心的小微项目。
自去年以来,社区每年都要举办两次“爱心孝心老人心”活动,为80岁以上的寿星集体祝寿。起先是社区、老人会和家福社工共同组织,后来民生银行灵源小微支行等驻村服务机构的志愿者也参与进来,一起为老人们煮红蛋、做线面、烘蛋糕。志愿者说:“看着老人们的笑脸,我们心里都有一种感动。希望能够带动更多居民,把爱老孝老的传统内化于心、代代相传。”
老人之中,有一部分是子女在外的“空巢长者”,尽管起居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亲人不在身边,浴室地板湿滑、起夜没有夜灯、坐厕缺少扶手等隐患都威胁着生活的安全。为解决老人的眼前之困和子女的后顾之忧,社区实践站“双管齐下”,一方面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利用“新时代微讲堂”为老人举办安全讲座、提供免费体检,动员医务人员和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来当“讲师”,传授家庭安全常识和居家自救技能;另一方面整合民政部门资源,策划“不倒翁”空巢老人家居环境安全改造,纳入2019年“党群心连心民生微实事”项目,为25名高龄独居老人铺设防滑地垫、添置感应夜灯、安装坐厕扶手,使他们的起居安全多了一重保障。不少街坊邻居和志愿者都赶来搭把手、出点力,“老吾老及人之老”的美德也就通过这种知行合一的方式,慢慢地浸润到人们心里、传播到居民中间。不仅如此,实践站还专门策划了“老人关爱行三部曲”和“微孝有你益路同行”等敬老护老项目,组织志愿者把帮扶、义诊、义剪、陪伴、健康讲座等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林口社区党支部书记柯文言说,林口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基本建成,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仅去年就开展各类活动24场次、服务居民1000多人次;实践站将立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开展接地气、近民生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并整合党员、社工、巾帼、平安、离退休人员等各类志愿者,使志愿服务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越来越大。
不少村居干部都说,基层不仅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群众所担心的,并不是没有惠民政策,而是政策“走在路上”“停在嘴上”,没有真正“落到地上”。林口社区针对老龄化社会现实开展敬老护老活动,就是打通“一百米”、解决“一公里”的一种努力。
公共服务助新风
冠婚葬祭,人生之礼。
农村移风易俗之所以艰难,既难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也难在公共设施不敷其用。自2018年10月以来,晋江市推行丧俗改良,治丧活动一律不超五天,严禁占用公共场所和市政道路搭棚治丧,极大地降低了不合时宜的丧俗带来的社会成本和民生负担。然而,“在哪里治丧”的问题也就随之浮出水面。
堵要有一手,疏更要有一手。灵源街道把建设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公共设施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大力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建设区域共享治丧场所。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基本公共服务。
张前社区地处新源、新雅两条干道夹角,以往占用公共场所和市政道路搭棚治丧的现象屡见不鲜,既影响公共秩序,又嚣扰周边群众,造成不少矛盾。去年以来,社区在灵源街道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老人会和红白理事会广泛征求居民意见,达成建设公共治丧场所的共识。如今,“福寿堂”已建成投用,“不得占道搭棚办丧”进入村规民约,私占场所搭棚治丧的现象已然成为历史。不久前,张前社区一户人家举办丧事,不仅自觉遵守疫控期间治丧一律不得超过三天的规定,而且严格执行丧事简办的村规民约。社区老人会秘书长何爱勤说,“我们社区的村规民约是根据村情实际制定的,大家都很拥护,也愿意自觉遵守。”
家庭既是乡村社会的细胞,也是乡村文化的母体,家繁衍为族,族发展成村。如果把一个村落比喻成放大的“家”,那么,村规民约就是这个大“家”的“家风家训”。涵养文明乡风,必以正家风、育清气为先。灵源街道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一直以家庭“小气候”来温润社会“大生态”。他们在灵水古村创办“御史第”家风家训馆,在街道辖区评选“最美家庭”,在各个社区选树“身边好人”,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宣传栏、村居小广播等载体广泛传播。“灵水好媳妇”曾菊英、“林口好家庭”俞丽娟等家庭楷模的故事不胫而走,广大居民纷纷点赞。
文化服务增自信
灵水社区的“晋江经验”主题展览,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前来参观
使灵水社区扬名内外的,不仅是这里的菜脯,更有历尽风雨的民国老街和重朝迭代的闽南民居。每一个院落、每一座古厝,都是一部活的历史,承载着满当当的乡愁记忆和人文掌故。
“原来我们社区底蕴如此深厚,还得过这么多荣誉!”当居民吴翔走进灵水社区“乡愁记忆”馆,看着一幅幅老照片、一组组老物件和一面面老奖牌时,不禁发出感叹,一股身为灵水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往往就存在于一个村落的血脉、历史和生活之中。去年底,灵水社区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把党群活动中心4楼空置的房屋加以整合利用和空间重构,向居民广泛征集村史资料和老物件,建起“乡愁记忆”展示馆,利用走廊布设了“晋江经验”主题展览,结合社区“汇公益”党群生活馆设置新时代微讲堂和志愿服务站。古村落的千年故事在这里讲述,新灵水的沧桑巨变在这里展现,好家风的优良品德在这里浸润,邻里间的守望相助在这里传承……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我省说,“灵水是一个传统古村落,也是灵源街道文明实践示范站,我们的想法就是通过整合资源,把能挖掘的都挖掘出来,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把它用在实处、用到好处。”
吴智皓是灵水中学学生,平日一得空就到实践站的书屋看看书、去社区的健身房练练力,渐渐便对这里有了一种依恋。去年放暑假,当他得知社区举办夏令营需要招募志愿者时,二话不说就报名参加,从过去的营员变成活动的志愿者。在吴智皓看来,身为灵水人有机会为乡亲做一点贡献、为家乡尽一分力量,本来就是一种本分,也是一种快乐。
在灵源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旗下,已经建起10个社区实践站,每个实践站都组建了志愿服务小队,紧扣群众需求开展服务工作,结合社区实际打造特色亮点。在林口和林格社区,以红色文化、乡村历史为主题打造的小公园、微景观,不仅为居民休闲提供了新去处,也为社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了好场所;在灵水社区,村落历史、名人文化、家风家训和闽南古厝,都成为文明实践的内容。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既能够润物无声,又让人回味良久。”庄燕燕说,“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记者_林伊婷 文图)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