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常学常新“晋江经验” 奋力建设“五个泉州”
——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昨日上午,以“弘扬‘晋江经验’心无旁骛做实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上,就境内外媒体记者所关注的服务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问题,市委书记康涛,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永礼,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洪自强逐一详尽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陈英杰 摄)
谈政企互动
“全力扶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广泛热烈反响,民营企业家很受鼓舞。泉州是民营经济大市,在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方面有何新举措、新作为,效果如何?
康涛: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民营企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对泉州而言,民营经济是泉州的一大特色,民营经济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八八九九九”,即贡献了全市八成的税收、八成的GDP、九成的研发投入、九成的城镇就业、九成以上的企业数。
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句话说到了泉州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心坎上!近年来,我们按照总书记“正确处理好服务和引导关系”的重要要求,全力扶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刚才,我介绍了抓政企互动的“三个关键”,这里再补充三个着力点:
一是政策包。中央、省里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出部署后,我们及时出台了“1+X”惠企政策包,即一份《行动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措施,目前已经出了17份措施,包括增资扩营、支持技改、厂房盘活、股权基金等。比如企业融资,泉州既有顶天立地的企业,也有铺天盖地的小企业,我们强化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该项工作得到国家银保监会推广。还比如企业用地,鼓励企业集约节约用地、追加投资,工业用地增容不补交出让金等,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二是路线图。我们梳理19个重点行业,包括鞋服、机械、建材、食品等,逐一制定产业路线图,既梳理产业链缺失的生产环节,又梳理创新链急需的研发平台、检测中心等,每个路线图由一位市领导牵头组建工作班子推进。一方面,推行“龙头企业开单、政企联手招商”的产业链招商模式,政府带着企业一家一家去谈,努力“落地一个龙头,建成一个链条”。另一方面,推行“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平台”的技术合作攻关模式,每年向企业公开征集20多个共性、关键性技术需求,回过头来为企业服务。
三是大环境。这里着重介绍下人才工作。我们大力实施人才“港湾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三类。对高层次人才,我们把人才的认定权交给企业,避免认定脱节,在恒安等31家企业开展试点,目前企业已自主认定市级人才270多名。还探索了事业编制“周转池”,高校院所事业身份人员到民企工作的,可在“周转池”寄挂编制、保留身份。对实用人才,给予安居补助或“拎包入住”的青年公寓,争取每年引进1万名。对技能人才,给培训机会,每年重点支持10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更多会开智能机器的蓝领。
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化赋能已成为泉州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
新华社记者:福建正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泉州作为制造业大市,现在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成效和做法?
王永礼:感谢你关心泉州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泉州的确是制造业大市,2018年工业产值达1.82万亿元,在全国所有城市位居12位,泉州制造业发展赶上改革开放每一个节点,习总书记肯定泉州企业家心无旁骛做实业。根据习总书记关于“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论述,泉州加快产品、工艺、管理“三个赋能”,数字化赋能已成为泉州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
具体我想用五组的数据跟同志们分享:
1.九成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实现“触网”,是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近三年来,泉州网络零售额平均增幅30%以上,2018年达1415亿元,占全省近四成;现有国家级电商企业3家、电商园区2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数量位居地级市前列。2018年,泉州快递业务量近10亿件,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0位,全国几大快递企业的区域总部设在泉州的就有11家。
2.超过五成规上企业融入“数控一代”,实现智能化改造,是全国“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康书记刚才提到近6年泉州已建成近700条数字化生产线,在建投资亿元以上的还有近100条。改造后的企业用工和改造前比平均减少30%,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5%。像泉州的百宏、九牧都是比较典型的企业。
3.超1000家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发展走在全首前列。推动“设备上云”“流程上云”,构建和融入工业互联网生态。
4.超100个数字经济平台上线,年交易额超10亿元平台20多个,数字经济指数综合评分超80分,处于全省第一梯队。我们把数字经济融入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等全链条。比如,品尚征信平台是全省首家市场化征信备案机构,已完成20余万家法人主体公共信用评价,并与台湾中华征信所全面业务合作,开启了两岸民间征信融合。除此之外,典型的企业还有天地汇物流平台,迪特公司矮凳网等。
5.近几年泉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正致力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包括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传感器等产业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等环节,这个链条正在形成过程中。
谈水资源管理改革创新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中央赋予福建的一项重要使命。泉州市也抓了许多改革创新,比如较早开始河长制探索,包括企业排污标准制定等等,请介绍下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做法?下一步还会在哪些方面进行重点改革和探索,包括有什么样新的举措?
洪自强:非常感谢记者同志对泉州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关心。长期以来,泉州水资源管理面临3个挑战,一是总量不足,人口占全省1/5、GDP约占1/4,水资源量仅占8%;二是空间分布不均衡,沿海GDP和人口占全市3/4,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市的1/4、全国的1/8,属国际通称的“绝对贫水区”;三是水环境承载压力不小,个别流域水质不乐观。为此,早在2014年,泉州就开始试行河长制,2017年3月开始全面推行河长制。
我们认为“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对此,采取系统推进的措施,岸上水里、生产生活一起抓、统筹抓。
关于“问题在水里”,探索通过建立四个体系,即组织架构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工程技术体系和市场化社会化治水体系,来解决水的污染问题。一是组织架构体系,由行政首长负责提升到党政同责,党委政府各级主要领导共同担任河长,确保覆盖所有河流。二是法治保障体系,强化立法保障、两法衔接和联动执法,2017年出台《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有望今年出台。市、县两级设立13个驻河长办检察官工作室,晋江市还设立生态法庭,对涉河涉水案件快审快判,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相互借力、共同发力。三是工程技术体系,目前已有总库容达6.55亿立方米的“大水缸”山美水库,正在建设总库容达5.44亿立方米白濑水利枢纽;同时启动建设“七库连通工程”,将有力保障北部沿海片区生活生产用水和石化基地等大型工业企业用水需求。技术方面主要是建立水资源调配、水质监测、立体化巡河3个信息化管理系统。四是市场化社会化治水体系,探索社会化河流巡查管护、第三方月考评、河道保洁整体打包等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把各方面力量都调动起来。
关于“根源在岸上”,主要是抓岸上的生产生活污染治理。生产污染方面,全力推进工业污染减排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把排污重点企业、行业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开展造纸、印染、皮革、水泥等十个行业专项治理和清洁化改造。生活污染方面,重点是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我们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从“一把扫帚”抓起,抓好“一革命四行动”,即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等工作。
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香港镜报记者:在很多城市,都面临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关系。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古港被习总书记称为记载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之一,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十分重要。我们看到,泉州也在活态化保护方面积极探索,具体有哪些好做法?
康涛:习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近日专门考察莫高窟,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在福建工作期间,他亲自为《福州古厝》作序,指出福建有福州、泉州等四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福建的骄傲。泉州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在泉州这个地方,党委政府对文物、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能有一点懈怠,市民保护意识特别强。我们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精心守护,永续传承,真正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承担好。
1.法规保障。从地方立法、规划引导、技术标准、操作细则等,建立多层面保障体系。地方立法方面,泉州第一部实体法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还陆续制定中山路骑楼建筑、内沟河保护条例,目前正在起草历史文化名城、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法规。规划设计方面,修编《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以及地下管线、交通、消防、绿地、水系保护、标识系统等十几个专项规划。技术标准方面,制定了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目前正在研究濒危历史建筑抢救修复办法。我们利用好的契机修复传统建筑,把活态技艺传承下去。项目把关机制方面,建立事前会商机制,在城市建设、市政配套、土地储备等,从一开始策划就要求文物部门参与把关。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必须经过文物部门审核审批;涉及古城的,严格实行考古前置。
2.原真保护。建筑本身只是符号,要有人的生活场景。我们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形、留乡愁”。对669幢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逐一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分批修缮,我们还传承文化,比方说南音、木偶戏这些团体让他们在古城里面训练、表演。泉州有4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都是我们的真宝贝。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四有”档案,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现状,分批组织本体修缮,整治提升周边环境;同时,还建立市级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对古街巷、街区,修旧如故,保留原住民、老习俗,保留原生态生活场景、公共活动空间,推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活态传承。金鱼巷修缮已完成,中山路示范段也基本完成,还编制了西街、中山路和城南聚宝3个街区城市设计。比如,金鱼巷,其中一条20米长支巷墙体破损,我们植入十余种闽南传统建筑工艺进行修复,最大限度保留原来古巷子的滋味。目前,泉州古城陆续实施“七个一”工程,包括一园,小山丛竹公园;一区,龙头山片区;一河,八卦沟;一街,西街;一路,中山路;一厝,老范志大厝;一站,旧车站。
3.活态利用。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出台经营业态管理办法,分支持类、限制类、淘汰类引导,培育适合业态。比如,晋江五店市历史街区,遍布着宗祠、寺庙、民居、商铺等多样性建筑,历史横亘明、清、民国至现代。引入民俗非遗展示、地方小吃、文化创意等业态。现在的五店市,老年人觉得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很时尚,华侨觉得很乡土,外地人觉得很闽南。
4.功能提升。现在我们做两件事:一方面,疏解非古城功能,古城内不再批建不符合功能规划的大型商业设施。对搬出古城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腾出的办公场所设施,鼓励恢复成公共空间、绿地等。另一方面,完善市政、绿化、交通、消防等设施配套。比如,打造复合交通体系,我们街道很窄,现在公共汽车用5米的电动车,还有政府做的“小黄人”公共自行车,1小时内不要钱,一天周转6-7趟,节假日9趟,很受欢迎,游客可以“慢镜头”感受古城韵味。
5.家园共造。引导群众参与到社区事务,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实现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比如,每年举办古城徒步穿越,报名人数太多,只能以摇号方式确定5000多人参加;多次举办“润物无声”文化主题展览,每场都邀请本土80后、90后参展,分享古城文化体验认识,参与古城业态活化;免费培训古城讲解员,激发他们对城市的热爱,这些“讲古人”从老人到小孩都有。
我们所有工作就是要让市民更热爱家乡,传承好千年的古城宝贝,深入骨髓地热爱,一起保护好。欢迎大家多去看、提出建议,有助于我们下一步做得更好。
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创新创业创造环境是一种氛围、体验和口碑”
福建日报记者:我们都知道泉州是一座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历史名城,同时也是自古以来开放程度很高的海丝起点城市。我在泉州待了10年,我感觉泉州这些年是新时代富有活力、充满魅力的一座城市。泉州的活力和政企互动、政企合力是不无关系的。“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是习总书记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重要要求,这说明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泉州在营商环境有哪一些创新的做法跟探索,比方说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人才引进问题、破解技术瓶颈和用地空间等问题,政府做了哪些改革方面的探索?
王永礼:我始终认为,创新创业创造的环境,是一种氛围、一种体验,以及人与人之间、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相互传诵下来的口碑。泉州市委历来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尽管我们也有短板,但有一个指标,代表着创新创业创造吸引力以及中小企业投资意愿的指标,称之为企业信心指标位居全省第一。这个指标的获得,我觉得是泉州人敢拼爱赢的结果,是泉州企业家心无旁骛做实业的具体体现,也是泉州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用心塑造的最终体现。
具体来说,按照三个层次来说:
1.政商互动既亲、又清。市委、市政府在塑造“三创”环境上始终当好领兵人、推车手、服务员。为了当好这个角色,第一,我们畅通了企业跟政府互动的通道。比如说开通“12345、企业有事找政府”的互动热线,每天汇总,每周调解;按行业界别召开座谈会、恳谈会;建立基层调研、挂点、走访机制等。第二,始终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面对企业提出的需求,逐个问题去破解。
2.政策机制管用、实用。政府和企业家的互动采取的是企业点题、政府作答,最终把适合企业的政策交给企业,由政府来执行完成。去年为民营企业出台的“1+X”政策包,包含了有关用工、人才、融资、创新、服务等方面的政策,都是基于企业反馈问题而制定实施的。比如,引进超过14家的大所大院、实施泉州人才港湾等政策,也是为解决企业对公共创新、对转型升级人才需求。今年又实施了1万名本科以上毕业生的优惠人才入驻政策。我们在行政服务中心开展“政策面对面”宣讲活动,企业提问题,由政府某个部门作答。今年已经就营商环境、减税降费、企业融资担保以及工程审批、通关服务等15个问题专门开展了政策面对面的互动与解答。
3.办事效率省时、省力、省钱。“省时”方面,试行企业“一窗通办”,申请人只需要在企业开办综合服务窗口提交所需办件,审批部门“一窗收件、后台流转、并联审批、一口出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分成不同的6类工程分别制定不同的审批时限。“省力”方面,在建好网下办事大厅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完善网上办事服务功能。“省钱”方面,率先在全省创建首个企业开办“零费用”城市,对新开办企业免费发放一套印章,免费邮寄营业执照、印章和发票,免费提供复印服务等。
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会在市委领导下,尽心尽责,担当作为,对标先进城市,把营商环境涉及的企业开办、工程审批、中介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尽可能做得更优、更好。
谈招才引智
“让大家享受同等市民待遇,成为新泉州人”
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外来流动人口来到泉州创业生活,近10年常年保持近200万,泉州也被评为全国首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城市。泉州是靠什么吸引到这么多新泉州人?泉州的招才引智工作有什么特色做法?
洪自强:应该说,这百万大军是泉州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泉州也一直努力,让他们和本地人一样,享受同等市民待遇,成为新泉州人。
一开始,从解决最关注的子女教育问题入手,让外来工长期留得住。这里有一组数据:从幼儿园到高中,泉州每100名在校生,就有34名外地生;每100名外地生,就有94个就读公办学校。以2018年为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有省外随迁子女24万多人,按1个学位1万元投入测算,含学校运转、师资、基建扩容等费用,财政投入达24亿多元。到后来,逐步实现市民化待遇,让产业工人本地化。从早期的暂住证可享10项待遇,到后来居住证待遇扩大到24项,保障房申购、职称评聘,还有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等政治待遇,与本地市民都一样。
当前,泉州心无旁骛抓实业,致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我们从“安、居、乐、业”,四个方面入手,给予全方位保障。
“安”,就是更好解决子女就学、医疗等后顾之忧。未来几年,每年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万多个、中小学学位1万多个。今明两年将建成1万个床位。
“居”,就是住得舒心、租得起房、买得起房。保持房价长期稳定可控,对符合条件的新市民购房,还给予政策激励。
“乐”,就是有人文亲近感,从公共文化、人居环境入手,打造不同层次的休闲和交流场景。比如,这几年,我们加快建设15分钟休闲生活圈,包括口袋公园、街头绿地、健身步道。去年建成晋江北岸16公里滨水步道、市区4公里山间步道,每天都有3万—5万名居民来休闲健身。
“业”,就是各行各业都有施展身手、就业创业的平台。全市建设一大批微产业园、“双创”空间、虚拟产业园,还配套共享办公、创业辅导等服务,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不缺岗位、不缺机会。2014年启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通过集群注册、简易登记等,新增市场主体46万,带动就业150万人。目前,泉州与国内150多个城市建立长期劳务协作,还是为数不多的省外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
谈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
打造海丝“四个重要门户城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福建是中央明确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泉州又是海丝重要起点城市之一。请介绍一下泉州近年来在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上有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新的举措?
王永礼:感谢对福建海丝核心区当中泉州先行区的关心。泉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主动担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海丝战略支点城市的建设职责。我想说,泉州担当这个职责有文化积淀,有经贸基础,有华侨优势,还有口岸潜力。在主动融入福建海丝核心区部署、加快建设泉州海丝先行区过程中,我们始终按“四个门户”城市的定位来推动。
第一个,打造海丝综合交通重要门户城市。抓好泉州港、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改造提升,以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主动融入、积极对接福建“丝路海运”联盟,按序时推进中科院海丝授时中心等项目。
第二个,打造海丝经贸合作重要门户城市。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经贸联系密切,第一外贸伙伴就是东盟。在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的支持下,我们正和意大利共建“两国双园”,把意大利的设计、人才、品牌运营等注入泉州的纺织服装、鞋帽等传统产业中。同时,我们也将在意大利设立营销中心、研发总部和合作平台。
第三个,打造海丝文化交流展示重要门户城市。泉州是海洋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我们将挖掘泉州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现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多元文化宗教中心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
第四个,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重要门户城市。泉州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工商理事会永久会址单位。我们将发挥泉州侨的资源和优势,在推动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城市合作上先行先试,努力走在前,始终做见证。
谈泉台融合发展
“共饮一江水、融为一家人、情系一乡里”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今年年初习总书记提出,福建要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去年8月,福建向金门地区正式供水,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拉近了两岸人民的距离。新时期,泉州如何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如何发挥独特的祖地文化优势,多做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事?
康涛:今年1月2日,习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对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独特优势,积极先行先试,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泉州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约44.8%、900万人祖籍泉州。这几年,我们主要是做好“3个一”。
共饮一江水。就是向金门供水工程,这是1997年习总书记时任福建省长时亲自推动的。去年8月成为现实,目前每天有1万吨的水流到金门的家家户户。亲望亲好。泉州努力筑牢供水保障体系,今年4月已全线通水,金门乡亲用水的量和质将得到稳定保障。
融为一家人。就是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推出更多便利举措,让台湾同胞能够享受更多福利。泉州全面落实国家“31条”措施、省“66条”实施意见,细化出台了市“73条”,今年还进一步提出“30条”。对台胞普遍关注的包括参加医保、住房、子女教育等,实行市民同等待遇。医保方面,2018年起,在泉常住的台胞就能一样参保、一样报销比例。在泉稳定就业的台胞,可申请公租房保障,在泉购房的首付比例、办理时限、贷款申请等,都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
情系一乡里。就是打好“民间信仰、宗亲宗族、青年往来”三个交流品牌,促进心灵契合。泉台语言相通、民俗相同,同名同宗村50多个、宗祠100多座,两地民众常来常往,每年来泉台胞10万多人,各类民间交流200多项。民间信仰方面,信奉关帝、郑成功、妈祖、清水祖师等的台湾信众很多,每年台湾来泉的进香交流团组就有600多个,今年7月泉州澎湖重启宗教直航,澎湖县长率领500多名台湾信众来泉开展妈祖会香活动。宗亲宗族方面,晋江每年元宵期间都举办“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活动,就是因为晋江东石和台湾彰化东石、鹿港、布袋等地百姓的祖先很多是同村同宗,数宫灯活动在两地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每年来泉参加宗亲宗族交流的团组70多个、5000多人次。青年往来方面,双向交流十分热络,海峡两岸大学生记者挑战赛、文创互动年年举办,青年研学旅游、体验交流越来越多,去年3000人次,今年到现在已经超3500人次,还有很多是第一次来大陆。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增进台湾青年对根、祖、脉的认同。
(记者 谢曦 整理)
- 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专场新闻发布会昨在榕举行2019/09/06
- 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泉州专场2019/09/05
- 寻找共和国同龄人 记录时代芳华2019/08/20
- 福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泉州专场5日在榕召开2019/09/04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