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全面解决“有学上”“上好学”问题 厦门昨召开全市教育大会

www.ijjnews.com   厦门日报  2019-06-20 11:34
  

  昨日,全市教育大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分析研究我市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工作,讨论并审议《厦门教育现代化2035》和《厦门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

  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胡昌升讲话。市长、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庄稼汉主持。

  胡昌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擘画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行动指南。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教育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深刻领会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的根本遵循,深刻领会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深刻领会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特区教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胡昌升说,重教兴教一直是厦门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实现了全方位提升,基础教育优势明显,高教职教加快成长,改革创新成果丰富,破解难题力度加大,对台交流特色鲜明。但我市教育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有学上”和“上好学”双重压力交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与城市目标定位还不匹配,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解。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新起点,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教育发展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的强大动力,大力弘扬嘉庚精神,汇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推动教育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上台阶。

  胡昌升强调,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厦门,必须发展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力争到2022年,全面解决“有学上”“上好学”问题,教育事业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形成具有厦门特色、中国一流、国际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胡昌升提出了实现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科学的理念为引领。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的价值取向,把教育作为关乎民族未来希望的战略大计、作为构成城市竞争力的第一要素、作为城市价值品质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要秉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实现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要增强教育发展赶超争先的胆识和气魄,致力提供一流的教育公共服务,敢于和一流城市竞高低,不断提升高质量教育的供给能力。

  二是坚持以前瞻的规划为先导。基础教育要合理布局、均衡发展,适当超前编制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学前教育拓展工程,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职业教育要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将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引导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集聚区集中。高等教育要优势叠加、集群发展,系统整合我市已有的高教资源,实施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行动和高位嫁接工程,更好地引领支撑我市产业发展。

  三是坚持以创新的机制为动力。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优化编制管理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加大人才服务保障力度。要拓宽多元办学路子,健全补贴、用地、税费等民办教育支持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设立厦门教育引导基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我市教育发展,汇集教育发展资源。

  四是坚持以优质的项目为支撑。要以民生项目为依托,打造基础教育发展新福地,重点实施“四大行动”,即“补短扩容”行动,每年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学校;“腾笼换凤”行动,将一批闲置房产资源改造为学校;“名校跨岛”行动,解决“乡村弱”问题;“开放提质”行动,支持非义务教育学校引进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要以职教项目为依托,打造产教融合新阵地,重点实施“一计划三工程”,即实施“双高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职业院校,培育和打造一批与产业无缝对接的高水平专业集群,以及实施产教融合载体培育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升工程,实施贯通培养工程。要以创新项目为依托,打造高等教育发展新高地,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大力支持现有在厦高校同企业合作、协同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和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机构,探索对台教育融合发展新路,努力增强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胡昌升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提供坚强保证。要坚定不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健全领导体系、责任体系、组织体系,确保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要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保障,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想方设法为老师减负;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形成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关心学生成长的浓厚氛围。要坚定不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教师管理和培养机制,保障好教师地位待遇。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定不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定不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庄稼汉就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提出要求,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市建设。要抓实抓细工作措施,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要素优先保障,加快教育民生补短板,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加快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坚强支撑。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重耕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狠抓教育各项规划措施落地落实,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责任感、更加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务实进取、担当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推动新时代我市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市法院、市检察院、厦门海事法院领导出席大会。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区、开发区、市直有关单位,全市高校和市属区属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等参会。

  厦门教育接下去要怎么做?这场大会画出“路线图”

  全市教育大会昨举行,提出到2022年全面解决“有学上”“上好学”问题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佘峥图/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昨天举行的全市教育大会,描绘了厦门教育接下去要做什么,要变成什么样子。

  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会议说,厦门教育要增强教育发展赶超争先的胆识和气魄,要敢于和一流城市竞高低,不仅跟先进副省级城市比较,更主动学习借鉴国际一流城市的经验,在补齐短板、巩固提升优势领域的同时,拓展现代化教育的新领域,闯出厦门教育的新天地。

  四大行动

  会议说,要以民生项目为依托,建设基础教育发展新福地。其中,要从群众最关切的地方抓起,重点实施“四大行动”。

  “补短扩容”行动计划三年增20.5万个学位

  每年新、改、扩建一批学校。从现在起到2022年,力争建成公办幼儿园项目100个左右、新增学位4万个左右、普惠率达85%以上,小学项目70个左右、新增学位10万个左右,初中项目30个左右、新增学位5万个左右,普通高中项目10个、新增学位1.5万个。其中,新建10所具有高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化中小学及幼儿园。

  “腾笼换凤”行动将闲置房产资源改为学校

  “腾笼换凤”指的是,要将一批闲置房产资源改造为学校。

  会议指出,要在思明滨北松柏片区、湖滨故宫片区、公园群惠片区,湖里五缘片区、康乐片区、枋湖片区,集美杏东片区、康城片区、西亭片区,海沧生活区,同安城东片区,翔安马巷东片区等学位紧张区域抓紧增建、扩建一批学校,缓解义务教育“城区挤”问题。

  “名校跨岛”行动首提二中六中办岛外实质性校区

  会议说,要加快建设双十中学翔安校区、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实验小学翔安校区等一批名校岛外实质性校区。这三所名校岛外校区已经在去年年底动工。

  最值得关注的是,首次提出,要推动厦门二中、厦门六中到岛外办实质性校区,探索岛外新城学校集团化办学,解决“乡村弱”问题。

  “开放提质”行动加快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

  会议指出,支持非义务教育学校引进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对台合作办学项目层次,加快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增加厦门对高层次国际性人才的吸引力。

  亮点举措

  提高教师待遇建立教师“编制池”

  会议提出,厦门要实施“1212”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力争至2022年,培养市级骨干教师1000名、学科带头人200名、专家型教师100名、市级名校长20名,带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会议提出,要建立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与公务员同幅度增长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人才上,会议提出,探索建立教师“编制池”,向急需学校定向定量投放编制,保障新办学校用编要求。

  此外,要加大人才服务保障力度,通过引才补贴、科研奖励、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出入便利、关系调动等多种方式,为优秀教育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让人才安心、舒心、专心服务厦门教育发展。

  引进世界前300强大学到厦门办学

  会议说,发挥厦门海洋资源和学科优势,“推动组建海洋大学”。此外,厦门还要大力引进世界综合排名前300名的国外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联合国内知名大学,共同举办世界一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化高水平小规模特色学院。

  会议特别强调,合作办学不能搞粗放式的扩张,要以嫁接型模式为主,提高办学的集约化程度。

  会议还说,力争用3年左右,引进10所境内外一流高校到厦门联合或独立开办与厦门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的应用型学科院所。

  此外,实施“引智”工程,每年引进一批世界顶尖人才和团队。

  中高职贯通试点“中职直接读本科”

  会议说,厦门要实施贯通培养工程,推行中高职贯通“3+2”培养模式,开展中职应用本科贯通“3+4”培养试点,拓宽职业学校学生学历提高通道,让学生自信、理性、快乐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和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3+4”培养试点是首次提出,意思是中职将直读本科。

  鼓励办高端特色优质国际化民办校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会议说,要充分释放社会办学潜能,健全补贴、用地、税费等民办教育支持体系,支持境内外优质教育机构来厦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一校两制”多元化办学新机制。

  会议特别指出,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端特色优质的国际化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满足社会多样化、选择性教育需求。

  【目标】

  2022年

  力争到2022年,全面解决“有学上”“上好学”问题,教育事业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035年

  到2035年,形成具有厦门特色、中国一流、国际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反响】

  “教育春天来了”刷屏朋友圈

  全市教育大会开到12点,会议结束后,老师的朋友圈立刻被会议消息刷屏了。

  市实验小学钟振裕老师在朋友圈将大会形容为“一场温情满满的大会,一场满怀期待的大会”。更多的人觉得很振奋,认为,厦门教育的又一个春天要来了!

  在本报教育类微信“厦门招考”推送的会议消息上,不少人为全市教育大会上市领导的讲话“接地气”点赞,赞同会议提出的:减少检查评估,让老师安心教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提高教师幸福感。还有人写道: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太对了!

  “减少不必要检查”获热烈掌声

  会议说,“要减轻负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想方设法为老师减负,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这是昨天大会的最热烈掌声。

  会议还说,反复的检查让人把很多精力都放在应付检查上,很多事都没法做,今后,建议“对检查者进行检查”。

   【特写】

  昨天的教育大会,在缅怀陈嘉庚这位教育大家的同时,也提及厦门“名师辈出”的当代典范——两位厦门老师:李永裕和陈碧玉。

  李永裕:做过地下党的教育界元老

  李永裕是厦门教育界元老级人物,他的一生精彩纷呈,做过地下党,当过厦门市教委(现厦门市教育局)主任,厦门两所名校校长,离休后创建了福建省最富有的教育基金会。

  早年的厦门教育界,很多人都知晓李永裕“三进双十”的经典故事,说的是李永裕“三进三出”双十,每次进都给双十带去辉煌。并不是很多人知道,他还曾经是厦门一中校长。

  李永裕离休后还牵头创办了厦门市教育基金会,他乘坐公交车去拉捐款,奖助师生,他在海内外筹集基金数千万元。

  更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他是位“很‘man’(硬汉)”的校长,总是一副“你尽管去做,有什么责任我来罩着你”的大哥样子。

  2016年,李永裕因病去世,享年90岁。

  陈碧玉:退休后投身外语教育改革

  在厦门教育界,陈碧玉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今年99岁。她毕业于厦大,曾是厦大校长萨本栋的微积分助教。29岁的她曾经在其父亲创办的一所中学当校长;1952年到1959年,她出任厦门女子中学校长。

  女子中学是厦门二中的前身,随着女子中学合并到厦门二中后,从1959年到1970年,她担任了12年的厦门二中校长。

  陈碧玉更加传奇的人生在退休后开始。1976年,陈碧玉申请从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位置上退休后,到厦门二中抓外语教育改革,当时二中著名的英语班就是她一手主抓的,而厦门外国语学校就是从英语班孕育出来的。

  陈碧玉当时为英语班定了调:不仅英语行,文理也要棒,总之要全面发展,有别于当时其他地区试点班只注重英语。这个决策被外国语学校沿用至今,使其受益无穷。

  点击

  厦门教育面临这些难点

  教育大会并也没有回避厦门教育面临的困难,相反,将面临的问题罗列盘点清楚,是厦门教育不断自我完善和优化发展的重要品质。

  1 “有学上”和“上好学”双重压力交织,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任重道远。

  我市是全国随迁子女主要流入地之一,加之“全面二孩”、户籍新政相继落地,学龄人口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增长,预计入园适龄户籍幼儿、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未来几年都将以每年1万人左右的规模增长。但是,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项目落地慢等原因,学位供给赶不上需求,“入园难”“入学难”矛盾日益凸显。

  我市名校名师“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城区和公办学校,难以充分满足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城镇挤”的问题仍然突出,51-55人班额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乡村弱”的现象持续存在,乡村学校硬件建设、师资力量配备还需加强。

  民办教育不强,民办中小学校数量仅占11%,有竞争力的高端民办学校屈指可数,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就学需求。

  2教育服务发展能力与城市目标定位还不匹配,发展现代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会议说,当前,我市正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更渴求人才。然而,我市高等教育工科发展相对薄弱,与厦门产业发展匹配还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还有待增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够深入,输送高技能人才不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3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解,依靠改革创新破局开路任重道远。

  由于教育改革点多面广线长,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破解。比如,规划建设不够科学,存量空间资源盘活机制不健全,一所学校从立项到建成往往需要五六年,岛内十多年盖不起来的学校就有十多个。

  在学位资源紧缺的同时,许多闲置房产却在“趴窝睡觉”,造成资源浪费。

  又比如,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不够灵活,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力度还需加大。

  再比如,激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体制机制不活,教师编制问题也需要加快深化改革。

  (记者 蓝碧霞)

标签:教育大会
稿源: 厦门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