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人才认定标准与泉州并轨 享受待遇进一步提升
政策解读之《晋江市优秀人才认定管理和享受相关工作生活待遇规定》
为贯彻落实泉州人才“港湾计划”及人才政策“一体化”要求,此次,晋江在充分研究泉州市人才政策及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对现行人才政策进行了梳理,经反复论证,并征求相关部门及镇街意见后,形成《晋江市优秀人才认定管理和享受相关工作生活待遇规定》。记者了解到,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原优秀人才政策涉及的人才认定标准,政策适用范围,政策待遇进行调整;对晋江市企业自主认定人才管理办法实施范围适当扩大;试行晋江市知识产权优秀人才专项认定标准。
政策亮点
此次,晋江实行人才标准与泉州并轨,取消《晋江市优秀人才认定标准》,实行《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并适当补充增加。在人才层次上,调整为第一至七层次;政策实施范围在原基础上扩大,新增了媒体单位(含事业单位、国有控股媒体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晋江本级国有股比超过50%的国有企业、依法登记的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
优秀人才享受的待遇也进行了调整,按照“层级降低、待遇不降”的原则,对人才津贴标准给予调整,第一至七层次分别为每人每月 15000元 、10000元 、8000元 、 5000元、3000元、1000元、500元。人才津贴总额的80%核发给优秀人才,另外20%计提专项用于人才健康体检、休假疗养、进修培训、红色教育、双亲养老等工作。
津贴年限上,为激励人才留在晋江,对于原适用范围内的对象延续以往做法享受人才津贴不设定年度,对于新增适用的国有控股媒体单位、事业单位、本级控股国有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引进人才,享受三年期限人才津贴。
交通补贴方面,明确适用对象为第一至第五层次人才,调整后为每人每年15000元、10000元、8000元、6000元、4000元。
为吸引人才在晋购房、扎根晋江,对购房补贴进行适当调高,第一至七层次分别为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 元、3万元。将按照“先认定优秀人才、再购置住房、后申请补贴”流程执行,缩短购房补贴申请期限。
从“真金白银”的补贴上看,人才津贴从最高每人每月1 万元提至1.5万元,购房补贴从最高80万元提至100万元,相较原政策待遇进一步提升。
政策还明确扩大享有自主认定人才资格的企业范围,包括两类:一是产业领军企业;二是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按照上一年度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际减免的所得税额,分档分配名额。企业自主认定人才按照三个类别享受工作津贴,分别为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1000元,期限一年。
此外,编制形成了《晋江市知识产权优秀人才专项认定标准(试行)》,将知识产权优秀人才划分为七个层产次,按层次同等享受优秀人才普惠政策。该政策将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专业机构和人才,为企业高端化发展保驾护航。
举例说明
“在县级媒体融合背景下,晋江出台媒体人才认定机制,非常有必要。”晋江新闻网总经理雷焱为新修订的人才政策点赞。他说,作为县级媒体,在人才招引上与发达的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有时面临找不到优秀人才的困境。晋江将媒体单位的人才纳入人才认定范畴,突破旧制度、填补了原先的空白,是一个大的进步,将有利于高层次的媒体人才的引进,助力复合型全媒体单位的建设。
目前,媒体人才的评价标准以本人获评的各奖项和荣誉为主,建议可以结合媒体人才的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政策,出台专项扶持性政策,让人才获得更多激励,不仅引得进、更留得住。
部门解读
记者从晋江市委人才办了解到,按照泉州认定人才,晋江配套待遇的思路,根据政策集成、对象扩大、标准融入、待遇不降的原则,此次,晋江对《关于加快集聚优秀人才的若干意见》《晋江市产业领军企业人才自主认定及奖励规定(试行)的通知》进行了修订补充。
在人才认定标准上,重点增加两类对象:一是在晋江原标准内,但泉州标准不予涵盖的,如取得硕士学位者、晋江市专利金奖第1位专利发明人或设计人等;二是不在晋江原标准和泉州标准内,但契合晋江需要的人才,主要涉及技术技能、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社会工作、文化宣传等领域,如“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特别奖第一设计师, “海峡杯”创业创新大赛第一、二、三等奖入选项目的第一负责人等。
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人才评价权限向企业下放,为企业、为人才松绑,晋江扩大了自主认定人才资格的企业范围,这样的调整更契合晋江人才的需要,对产业发展和人才而言是双赢的。
人才办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晋江拥有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数量呈爆发式态势,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特别是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高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极端稀缺性,为扭转这一局面,晋江编制形成《晋江市知识产权优秀人才专项认定标准(试行)》。值得一提的是,《标准》突破传统的学历、文凭、学术等做法,综合考虑人才在专业成就、获得荣誉、就职单位、任职经历及从业时间各方面表面,突出以能力为标衡量人才。
(记者 陈维曦)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