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正文

新福建建设交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新答卷

www.ijjnews.com   福建日报  2019-03-04 09:53
  

  新年伊始,八闽大地春潮涌动:干部群众使足劲、拉满弓、出满工,奋力实现“开门红”,一个个建设场面热火朝天。2018年,福建GDP首次突破3.5万亿元,以8.3%的增速连续第二年“领跑”东部沿海各省区市,在经济体量迈入全国前十之后仍保持稳健快速发展,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新福建建设迈出新步伐。

  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是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鲜明主线和根本战略。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亲自擘画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发展蓝图。此后,福建全省上下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昂扬的精神状态、更有力的思路举措,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找准着力点,实干聚人心。一个产业发展高素质、城乡建设高品质、改革开放高层次、生态环境高颜值、民生幸福高指数、党的建设高质量的新福建,犹如鹏起东南,鼓翼万里。

  着力创新驱动——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实践】 2月,中国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欧洲区总裁马蒂亚斯·岑特格拉夫在德国波鸿举行的汽车研讨会上宣布,宁德时代将在德国埃尔福特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工厂,规模较去年夏天宣布的原定计划提升7倍多。除来自国外车企订单持续增加,宁德时代也希望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保持领先。

  这家动力电池系统销量连续3年位列全球同业前三的企业,近三年在研发经费上的投入累积近30亿元。

  “新能源汽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部件,其技术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但只有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顺利实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迅速抢占市场。

  新兴产业附加值高,但研发时间长、投资额巨大,政府必须加以引导。

  “公司承担的国家及地方项目加强了公司在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以及电池材料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和研发能力,巩固了公司的市场领导地位。”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经省科技厅推荐,这家公司获批牵头承担两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并获多个省科技专项支持。

  “近日,宁德时代新能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发中心作为我省引进重大研发机构,又获省科技厅1000万元补助资金。”这位负责人介绍,持续不断投入大量研发经费,使宁德时代引领锂电池行业的产业创新。

  目前,比能量达304Wh/kg的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已成功开发,而搭载300Wh/kg高比能动力电池的纯电动汽车有望于2019年底量产。

  【概览】经济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路径选择。

  2018年9月,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七条措施》,通过加大对创新绩效的正向激励、发挥福厦泉国家自创区引领作用、建设若干高水平福建省实验室、着力引进重大研发机构、加大行业领军企业研发扶持力度、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发展、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等七条路径,让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围绕创新制度供给、集聚创新资源,各级政府开展一系列改革。一个以产业需要为导向、平台建设为基础、成果转化为目的的创新驱动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点评】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换不来,只能靠自主创新。”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林继扬表示,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的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目前,我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仍相对较弱,需聚焦产业升级需求,加快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含量。

  着力转型升级——

  强化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实践】石墨烯,现代材料科学热潮的鼻祖,被称为“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具颠覆性的单一发明之一”。

  在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的泉州,石墨烯产业正联手高校科研力量实现弯道超车。从室内取暖的壁画、地暖、桑拿房,到智能穿戴理疗护具,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石墨烯健康产品已取得不错的市场反馈,未来两年有望实现10亿元产值。公司董事长王诗榕介绍,企业每年投入3000万元科研经费,嫁接国内高校的石墨烯最新科研成果。如今,正是抓住石墨烯在工业防腐蚀上的领先应用,让企业脱颖而出。

  为促进产业发展,各地积极建设石墨烯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如晋江成立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开展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研究,将成果应用于当地鞋服企业,为传统行业带来革新;厦门积极打造火炬石墨烯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投入4500万元购入专业设备,打造多个实验室,为厦门及周边地区企业提供服务,降低企业检测与开发费用成本。

  目前,全省已有40多家具有一定实力的石墨烯相关企业,建成或正在组建石墨烯创新研发平台23个,引进石墨烯研发团队72个、相关人才290多人,石墨烯相关企业160多家,正在实施的研发、产业化项目200多项。以福州、厦门为创新核心区,以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晋江和三明永安为产业集聚区的“两核三区”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概览】我省是全国较早进行石墨烯研发的省份之一,在整合创新力量,打通上下游等一系列的举措之下,石墨烯产业加速发展,有望在2025年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直面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福建提出主导产业强链条、壮集群,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现代服务业提比重、促融合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进千亿集群支撑计划、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数字经济领跑行动、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工程。

  过去一年,我省中高端制造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电子工业同比增长14.3%,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4.1%,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高端产品产量均保持高速增长,全年我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7.8万辆标准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4300亿元。

  在其有力带动下,福建工业增速创四年来新高,且呈现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高、有效投资持续扩大的态势。据统计,2018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增速创2015年来新高,居全国第5位、东部省市第1位。

  【点评】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伍长南认为,福建在经济体量较大的情况下仍保持高位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福建传统产业占比偏高、产业结构偏轻的情况正不断改善,新兴产能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他建议,结合福建自身优势,持续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具有新动能特征的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区域协调——

  两大协同发展区“双翼齐飞”

  【实践】得益于宁德市柘荣县与莆田市涵江区的共同扶持,柘荣县汉广中药材初加工有限公司成立一年多,就有了自己稳定的产销链,迈开坚实的第一步。公司负责人许启棉告诉记者,公司从太子参种植这个源头,一直到引进人才、信息技术、供销平台,每个环节都有柘荣县和涵江区政府的参与。

  “去年是太子参的丰收年,但农民的产品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格。”许启棉说,公司从农民那里购入太子参,优先选择与公司合作的11户贫困户,以市场最高价交易,贫困户的年收入就有了保障。

  8年前,一次山海协作的对话,让相隔200多公里的两地,展开了跨地域的共赢实践。

  共建产业园,共同招商引资,是涵江与柘荣山海协作携手的一个典型。去年9月,福建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入驻柘荣县产业园区,这是继去年初成立柘荣县汉广中药材初加工有限公司之后,双方产业园区携手共赢的又一个成功例子。

  “我们主要是通过运用制造业发展先进经验、产业优势和市场网络,引导柘荣县相关实力企业到涵江区柘荣(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发展药业、刀剪、机电制造等产业。”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年,通过双方经贸人员相互考察,对接劳务用工,再借助涵江区相对优势的平台,柘荣当地部分企业因此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

  涵江的帮扶资金还被用于柘荣的教育医疗、产业园区、商贸、旅游等扶贫项目建设。

  【概览】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站在更高站位上谋划推动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一年间,福建动作频频:

  去年4月,福建提出以福州都市区和厦漳泉都市区建设为引擎,进一步带动闽东北和闽西南两个经济协作区加快发展;9月召开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闽东北和闽西南两个“经济协作区”上升为“协同发展区”,着眼加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各方面协同发展,区域发展走向更深、更广、更紧密融合;12月召开的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快建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更高层面统筹两大协同区融合发展,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我省建立了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重大项目台账,共梳理出149个项目,总投资约1.45万亿元。同时,建立项目滚动推进机制,推动策划生成一批人民群众所盼、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重大协作项目,协作项目“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滚动发展。

  【点评】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陈祥健认为,两大协同发展区坚持“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目标,在两大区域自身发展上,有利于推动区域发展朝着覆盖面更广、协同度更高、融合度更紧密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格局;在全省范围上,通过强化两大协同发展区之间协同对接,将区域、城乡、陆海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纳入全省战略层面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有利于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一体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战略,为全局发展作出福建应有的贡献。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高质量发展|新福建
稿源: 福建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