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埭66岁陈清池:用一双巧手守护棕编
晚晴匠人:过去,它们是他们赖以养家糊口的手艺:做饼、打铁、草编、雕刻、制陶、泥塑、制面线……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与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飞速向前的时代浪潮里,这些老手艺被现代化的产品替代,慢慢沉寂,而那些手艺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是,仍有许多老匠人坚守着那份手艺,哪怕如今他们不再需要依靠它们生活。《晚晴》周刊特别开设《晚晴匠人》栏目,走进我们身边那些坚守技艺的老匠人,去听听他们的故事。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老匠人,请拨打13505065057告诉我们。
1月初,晋江的风有点大,天有点冷。穿梭在五店市的红砖古厝中,感受闽南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有这么一位大叔,用一双满是故事的手,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的童趣……引起不少小朋友、游客们的注意。
棕编,是汉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一根根棕榈叶、一条条塑料带,再加上各种道具,经过双手的不断翻腾,形象逼真的各种生物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2011年,棕编正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如今的棕编传承者却已经不多了。他们大多在街头小巷中,摆着一个小摊子,不知疲倦地编织着。偶有人驻足,却少有人购买。在咱厝,来自陈埭镇涵口村的66岁棕编老人陈清池仍然在坚持着:“我从25岁就爱上棕编,这不仅是一项手艺,更是一项艺术!”
用一双巧手编织童趣
走到五店市的棕编小档口前,各种棕编制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有龙惊吟九霄;有蝉鸣彻夏意;还有孩子们喜爱的蝴蝶等小昆虫……这些用棕榈叶编织的生物,在这寒冷的冬季,散发出浓浓的生机。那么,在陈清池这一双巧手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我们村祖辈都以竹编、棕编为生,很小的时候我就学会了这门手艺。”陈清池告诉记者,青年时候的他,二十出头,正是对未来充满希冀的年龄,终于实现儿时的梦想到塘市的竹编工艺美术厂成为竹编师傅。因为喜爱孩子,他一得空,便编些昆虫、花鸟赠予小朋友。乐趣与工作相结合,他对自己的编织技法愈加自信,技法也愈加纯熟起来。
漫长的历史中,棕编曾为不少人带去欢乐。但近些年来,这项手工技艺却日渐式微,并不常见了。结婚后,由于工资微薄,陈清池为养家糊口,便放弃了以自己喜爱的技艺为生的念头。但在私底下,他仍然日复一日地把从互联网、手机上看到的一些有趣的动物、花草图片保留下来,利用空闲时间,看着图片独自钻研。正是依靠这份热爱与坚持,几条不起眼的棕编,在陈清池的巧手下,化成了一条龙、一只蝉、一条蛇……化成无数生机。这些精美的棕编制品,不仅充满童趣,更凝结了陈清池几十年来的心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陈清池表示:“这是自古相传的小玩意,不应在时代的洪潮中没落并消失。希望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永远地传承下去,让后世子孙可以看到他们先祖的智慧,而不是只在图片上感叹,那样便显得有些悲哀了。”
鉴于此,陈清池不再独自沉浸于棕编的世界独乐乐,而是走出来,并希望“传承好”。如今,66岁的陈清池早已退休,但他“退而不休”。自2015年10月开始,他每天都会在五店市,摆上自己的小摊,一有游客来,他便热心地推介这门手工艺;有朋友来了,就和朋友喝喝茶、聊聊天,十分惬意。
此外,陈清池用棕编手法编制的塑料制品,同样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不已。由于他的创新与坚持,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商场、大型展销会等,都曾邀约他去进行活动表演和现场授课。自2006年至今,他还被凤竹小学聘请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导师去为孩子们授课。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