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我喜欢——中国青奥选手的无悔青春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10月17日电 题:我选择,我喜欢——中国青奥选手的无悔青春
“代表国家站在自己喜欢的舞台上,我觉得我这些年来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代表中国参加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奥会霹雳舞比赛的商小宇在赛后动情地说。
商小宇今年18岁,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动员,甚至曾几何时,他还是一个众人眼中的“坏孩子”——在初中迷上了街舞,不惜辍学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他经常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一跳一整天,“父母也和我闹了很多矛盾,但实在是特别特别喜欢。”
霹雳舞是本届青奥会的新增项目,商小宇抓住了机遇,通过视频海选和一系列的资格赛,最终站到了青奥会的舞台上。“我觉得我跳舞会比学习更有发展。”商小宇坦诚地说。
商小宇的个人经历或许很难复制。但是本次青奥会上,类似于商小宇的“00后”运动员们,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有头脑,有主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敢于选择和放弃,一旦选定了方向就坚持到底。有些孩子因为年龄较小,在各自运动领域的最初阶段受到家长的引导,但最终也爱上了自己从事的项目,无悔自己的青春。
他们当中,有“毫不犹豫”选择了攀岩的潘愚非;有三人篮球的王云章,从小“碰到篮球就放不下来”,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有青奥会网球女双铜牌得主王欣瑜,开玩笑说“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打网球”;有主动和教练探讨训练安排的青奥会羽毛球男单冠军李诗沣;以及沙滩排球项目上的青岛“小嫚”曹舒婷,“自小对沙滩有种特殊的感情,皮肤晒黑也不是事儿”。
近距离接触这些孩子,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一代“00后”们的鲜明特点,敢于挑战,不畏惧新鲜事物,也敢于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
李玲蔚是本次青奥会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的主席,走遍了青奥会的各大赛场,她也感受到了这股中国体育吹来的清新之风。“年轻人出自兴趣、爱好去选择项目,而不是被动地由家长、教练指定去学习哪个项目,更能让他们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同时练习体育的积极性也更高,更容易出成绩。”
“而体育领域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在李玲蔚看来,不光运动员,当今社会上的年轻人,在上学、就业等方面,也比几十年前的年轻人自主自由。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当然是中国经济的强大,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给予了更大的自由选择权。
和潘愚非一起代表中国参加青奥会攀岩比赛的黄迪翀,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中考成绩优异,是许多人眼中的“学霸”。他原本想把攀岩作为“加分项”,走自主招生的路。但进入高中后,一边是学习压力更大了,一边是运动水平更高了,这让他渐渐觉得难以兼顾。一番衡量之后,他觉得进入国家队是个更好的机会,于是决定暂时休学,尝试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并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谈到这个选择的风险,黄迪翀显示出了十足的冷静:“我觉得这是所有运动员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我觉得,(不管做什么)还是要靠个人努力。学业的话,要靠个人努力,运动的话,个人努力也很重要。所以我觉得是很公平的。”
王欣瑜则得益于自己的父亲、前国家队女队教练王鹏的启蒙走上网球之路,然而在王欣瑜输球难过的时候,父亲会鼓励她继续坚持,但同时也保留孩子退出职业网坛、重返校园的可能,当然选择要自己做,结果也要自己扛。
青奥会上出现的这种趋势,反映了青少年运动员乃至青少年成才之路的不拘一格,以及当今社会价值评判体系更加趋于多元、开放、自由。当我们为孩子们点赞的同时,也要为家长的开明、社会的进步点赞。
“灌篮高手”王云章参加比赛和训练,难免会耽误一些学习的时间。不过父亲王婧皓却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孩子健康、快乐,这是第一位的,既然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而且愿意为之努力,做家长的一定是全力支持,体育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霹雳小子”商小宇的街舞之路,一开始也不被父母所支持,但是青奥会上的青春舞步却让父母由衷微笑,“我觉得他们这次应该会跟我学跳舞了。”商小宇说。
“青春,就是奋斗。人生只有一次青春。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努力和奋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阶段。李娜说,做自己就好,我很喜欢这句话。”17岁的王曦雨说。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向对了,不怕路远。商小宇、潘愚非、黄迪翀、王曦雨、王欣瑜们的冠军梦想,在兴趣和爱好中萌芽。
(记者 李华梁、王集旻、高鹏)
- 青奥会特写:青春的眼泪2018/10/12
- 体育时评:不负青春 未来可期2018/10/08
- 顽强拼搏 展示风采——雅加达亚运会赛场上的青春力量2018/08/28
- 航拍:茵场逐梦迷彩蓝 青春履历新篇章2018/08/27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