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影院从业38年亲历者讲述——光影里看泉州人的“变幻”生活

www.ijjnews.com   泉州网  2018-10-03 10:15
  

  国庆档,成为专属于中国的电影档期,今年这个档期就有十多部影片上映。节假日到电影院看电影,早已成为泉州市民休闲娱乐的选项之一。现在,用手机APP可随时随地挑影院、挑影片、选座位,这在38年前对刚开始当电影放映员的许书青来说,是难以预料的。1980年12月,时年18岁的许书青成为泉州影剧院的一名放映员。近日,记者来到泉州影剧院,一边翻看旧照片,一边听他讲述泉州人近40年来的电影生活变迁。

  现在的泉州影剧院,人们开着轿车来看电影。(陈灵摄)

  泉州影剧院刚建立不久时的照片(许书青提供)

  □记者陈灵

  过去:曾经场场爆满有时放映到凌晨四点多

  “改革开放后,不少电影恢复放映,影院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在影院上班很自豪,腰杆挺得直直的。”1980年,在影院进入全盛时期时,现任泉州影剧院办公室主任的许书青成为一名放映员。

  “当时的影剧院有2009个座位,每天早上9点开始放映,连轴放到夜里12点,几乎场场爆满,遇到像《少林寺》这样的热门影片,甚至连着放映到凌晨四点多。”他回忆道,故事片2毛钱、纪录片1毛钱,上百人蜂拥到一个小窗口买票,有时买着票了,手卡着拿不出来。想象一下,影剧院里有2000人,影剧院外还有2000人等着看下一场,“那场面真是特别壮观。”他说,每当放映到感人或爆笑情节时,他会趴在放映窗上,感受观众们集体迸发出的情感氛围。

  “在那个年代还有一个职业叫跑片员,因为影片是通过一本本电影胶片拷贝来放映的,每本胶片可以播放10分钟。当时泉州城里的‘首轮影院’只有泉州影剧院、人民影院和侨光影院,而一部电影的拷贝仅有一套,大家便商量着每家的上映时间隔开30分钟。上一家放映完2本胶片,由跑片员骑自行车载着奔向下一家影院。”他回忆道,如果路上车掉链子或堵路了,银幕只能放一张“跑片不及”的幻灯片,夏天时影院只有吊扇,明明很闷热,大家也不吵不闹,等着新胶片的送达。

  发展:电子产品普及电影市场渐渐难复盛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大家对电影的热度就降了一些。”许书青说,但90年代中期“好莱坞巨片”的引进,又刮起了一波看电影风潮。“80年代的引进片很少,多为越南、朝鲜等国的影片。当《真实的谎言》、《亡命天涯》等美国大片引进时,大家觉得非常新鲜、震撼。”

  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影热又淡了下来。尽管如此,看电影仍是大众休闲娱乐时排在前几位的选择。“我们常在周末安排通宵场,即从晚上8点放映到凌晨四、五点,4部影片连着放映。于是常能看到一大伙年轻人带着啤酒和小吃,通宵看电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轻人谈恋爱,第一次约会往往也是看电影。很有意思的是,因为害羞,怕被熟人撞见,窄窄的检票口,一个人先进,另一个人再进。哪里像现在,小情侣都甜蜜蜜地相拥进去看电影。”他笑着说。

  2000年后,电影市场便难复往年盛况了。“影院从原来的木椅更换为软席,装上中央空调。2010年,泉州影剧院更换了数码放映机,各大影院的设施设备都在提升,没有紧跟时代变化的传统影院便没落了。”他说,仅从售票方式便可窥见时代的巨大变化,“从人工售票检票,到用电脑联网购票,再到如今直接用手机选座购票,这在40年前是根本想象不到的。”

  现在:市民变得“挑剔”看电影成为“多选”之一

  今年52岁的秦女士从年轻时便爱看电影,至今仍记得她所看的第一部3D电影里,孙悟空“挥到眼前的金箍棒”给她留下的震撼感受。现在,她仍每个月和女儿到电影院看一两部电影,但常常看过不久就忘了大部分情节,“很难再遇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了。”

  “改革开放初期,‘看电影’不只是看剧情,从看前到观后的一整个过程,都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电影生活’。”许书青说,人们先从电影简介上关注到某部新片,算好时间,与朋友相互约定,再到影院购票。看完电影后,归途中大家津津有味地讨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回味无穷。而且,一部电影所传递的观念,哪怕演员的发型、服装,都会长期影响一个人。

  渐渐地,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大家生活水平提高,智能产品逐渐普及,虽然电影院越来越多,电影题材也越拍越丰富,对市民而言,看电影却成为众多休闲娱乐方式中的一种。“同时,市民的文化层次变高,审美水平提升,对影院服务和电影质量更加挑剔,这也促使电影行业不断提升改善,来满足市民的需求。到10年、20年后,不知泉州人的‘电影生活’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微笑着说道。

标签:
稿源: 泉州网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