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海上登陆赛展开接力赛首轮角逐 中国队惊险逆转暂拔头筹
8日,国际军事比赛—2018海上登陆赛拉开接力赛的战幕,中俄两队各派出3个车组展开接力。比赛进程异常激烈,两队交替领先,最终中国队在开局车辆故障、首圈落后的不利情况下奋力反超,率先冲过终点,暂居第一名。
中国参赛队步战车入海瞬间
排除不利因素奋起直追
接力赛的场地设置针对两栖登陆战斗作战样式和作战环境,紧贴实战,集快速射击、驾驶越障、指挥通联于一体,要求各车组成员操作步战车按规定路线、用最短时间越过各类障碍、击毁预设目标。赛道总长约8公里,其中水上约1公里。比赛既是对参赛装备的检验,更是参赛官兵作战能力、协同能力、战斗精神的对决。
上午9时,随着裁判一声令下,中俄两国首个参赛车组同时越过起跑线飞驰而出,掀起漫天黄沙。抵达第一个障碍点——实弹射击预设阵地后,两队车组乘员快速跃下战车,领取弹药后迅速装弹准备射击。然而在此时,突然性的一幕发生了——中国队的战车出现故障。乘员们沉着冷静,迅速排除困难,随着车载30毫米自动炮和7.62毫米并列机枪先后喷出火舌,远处的靶标一个个应声粉碎。
而此时俄罗斯队已经领先一段距离,中国队在顺利通过反坦克壕、模拟登陆舰、崖壁、雷场等障碍后,准备转入水上赛道时,采用边前进边打开战车滑板模式,以节省时间。随着比赛的进行,中国队很快缩小了与俄罗斯队的距离。在完成第一次接力,中国队第二个车组行驶至射击点时,中俄两个战队再次回到了同一起跑线,比赛也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实战化赛道增添比赛难度
据了解,此次比赛用车均使用中方提供的05式两栖装甲步兵战车,是我国海军陆战队的主战装备,该车是重达26吨的庞然大物。记者在现场看到,战车宛如游龙穿梭在模拟的丛林、沙石、水上道路中,其时速最高可达65公里。
虽然战车极为灵巧,但贴近实战化的赛道设置给车组构成了不小挑战。整个约8公里的赛道,沿途设置反坦克壕、模拟登陆舰、车辙桥、崖壁等15个障碍物,个个都充满考验。在通过陆上S形限制路时,限制杆间隔18米,仅仅比车身长8米,行驶中极容易碰杆,驾驶员是通过安装在驾驶室上方的三个潜望镜观察车外情况的,而步战车的潜望镜大小与我们手中使用的手机差不多,在颠簸的车内进行观察驾驶,其难度可想而知,要求驾驶员对车身姿态和位置有极强的感知能力;水上驾驶也是接力赛的一大难点,沙与海的碰撞,检验的是参赛队员的驾驶技术与协同配合。
“从陆上进入海中的时候,海浪打到防浪板上,车会有颠簸。从海上转到陆上,会有很明显的撞击感。”中国队驾驶员张希华告诉记者,在水上驾驶时要克服海浪的颠簸。风浪大时,驾驶员很可能看不到车外情况,需要与车长进行密切配合。而比赛中,各个车组的车长、驾驶员、炮手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素养,驱使着战车顺利地跨越过一个个障碍。
中国队沉着冷静表现大受肯定
最终,中国队第2、第3、第1车组分别以20分45秒、21分17秒、24分49秒的成绩夺得本轮比赛第1名、第2名和第4名,团体以1小时08分56秒成绩暂居第一。赛后,项目裁判委员会召开了裁判会议,各参赛国代表对比赛成绩一致认同并签署了纪要。
“当时车辆遇到故障,心理压力很大。”中国队第一个车组炮手何雪飚说,幸好车长和驾驶员配合默契,以及后面车组的队友表现出色,把时间抢回来了,“而作为炮手,我在射击时就是发挥平常训练的水平,没有命中靶心就要进行及时修正,力求稳一点射击。”
“整个障碍点中模拟登陆舰难度最大,因为驾驶员在倒车中是盲视的,全靠车长指挥,要求两个人必须有极高的默契度。”中国队教练员党建松表示,“中国队的表现非常棒,按照赛前稳中求快的部署,大家不急不躁,包括在射击点车辆出现故障时,乘员沉着冷静进行排除,扛住了很大压力。”
赛后,俄罗斯队员也给予了中国队高度评价。驾驶员安东·莱昂尼多夫说,“中国队员实力都很强劲,是我们很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需要很努力才能战胜他们。”
由于苏丹来华参赛人数有限,无法按赛程规定组成3个车组参赛,为最大限度扩大比赛参与性,赛事组委会研究决定由中俄备用车组乘员组成联队,与苏丹队进行1对1的单车赛,加深了各国军队的合作互信,体现了开放、交流、合作、共赢的办赛宗旨和目标。
今天,伊朗和委内瑞拉各3个车组将进行第二轮接力赛的角逐。
(记者 王树帆 林劲峰 通讯员 孙宏韬 文/图)
- 国际军事比赛—2018海上登陆赛 武器装备集中亮相受热捧2018/08/08
- 国际军事比赛—2018海上登陆赛接力赛今明举行2018/08/08
- 国际军事比赛—2018海上登陆赛 中国队暂居求生赛前两名2018/08/03
- “国际军事比赛-2018”海上登陆赛军地联欢晚会在晋江隆重举行2018/08/01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