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文明创建放光彩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行业)、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的种子深入人心,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在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我省莆田市、龙岩市、石狮市、晋江市、武平县、沙县等6个参评城市全部入选,获评率100%,获得“满堂红”。厦门市、福州市、三明市、泉州市、漳州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设区市全国文明城市占比居全国首位,厦门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福州市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福清市、长泰县、惠安县、泰宁县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宁德市、闽侯县、德化县、永春县、永安市、武夷山市、上杭县晋级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形成了层次分明、梯度发展的创建格局。全省各地,一座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各地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难题,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城市更文明,乡村更美好。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我省修订文明村镇测评体系,注重融入“推动农村厕所革命”“补齐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精神短板”等重要内容,开展“五古丰登”示范点、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建设活动,极大改善了当地村民和学生的生产、生活、学习条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省级文明村镇502个、文明单位2158个、文明社区159个、文明行业(含景区)117个、文明校园517个、文明家庭100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已形成城乡联动、全域覆盖、全民参与、梯次递进、结构合理的良好态势。
创新是文明创建的源头活水。我省始终把保持常态长效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多种长效机制保障文明创建实效。建立暗访督查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省93个市、县(区)的环境卫生、窗口服务等实地动态考察,引导各地重平时、重长效;建立结对帮建机制,积极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约谈退出机制,对在创建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市、县、区文明委负责人进行约谈,对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
新风正气树起来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为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省委文明办会同省法院、公安厅、银监局等10部门,制定印发了《福建省贯彻落实〈“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失信被执行人采取禁坐软卧、禁售飞机票、贷款和工商登记制约等全方位联合惩戒措施。
与此同时,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形成覆盖全部社会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我省征信系统已覆盖2500万自然人。
作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各地蔚然成风,“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截至目前,福建志愿服务网注册志愿者380多万人,其中通过实名认证的250多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体44849个,开展志愿服务项目178289个、总时长3200多万小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遍八闽大地。
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省各地坚持正确导向,找准载体抓手,突出党员引领,强化群众自治,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取得良好成效。
福州市长乐区推出移风易俗工作“十项措施”,在完善“一队一会一约”“三员”队伍履职、办酒场所巡查等方面严抓落实,建立健全婚丧喜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台账式管理;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大力转变厚葬薄养之风,整治“活人墓”,推广养老惠老措施,开展绿色祭祀主题活动;晋江市永和镇不比排场比公益,禁止各村大操大办“普渡”,并鼓励利用这些节点开展篮球赛、广场舞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各地通过建组织、立规矩,让移风易俗这项软任务变成了硬约束。
如今,我省农村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生活方式科学文明健康的多了……文明乡风沐浴下的八闽大地,社会风气愈加良好。
新时代、新征程,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我省将继续与文明同行,谱写新福建建设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记者 谢婷)
- 向着网络强国阔步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网信事业发展述评2018/04/20
- 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成就综述2018/03/12
- 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农村公路发展纪实2018/02/05
- 实现历史性变革 迈向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述评2017/12/18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