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看过的世界杯
新华社南京6月25日电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世界杯
四天时间,两场比赛,一次和世界杯的亲密接触,34岁的上海球迷曾一名和陈刚在2018年夏天圆了一个足球梦,“1998年开始,看了二十年世界杯,能亲临现场实在太激动了,更令我们激动的是,俄罗斯到处都是中国元素,走在莫斯科街头,还是有满满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的。”曾一名兴奋地说。
陈刚说:“世界杯就是一个盛大的聚会,是全世界各国家地区展示自己文化特色、民族特性的舞台,也是自身国家自豪感的一种展现。在莫斯科街头、世界杯赛场外无处不有中国球迷的面孔和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国家的强大和国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世界杯赛场上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了,赞助商走出去了,中国球迷走出去了,相信中国国家队未来也将走上世界杯的舞台。”
二十年前,曾一名和陈刚都还是刚接触足球不久的孩子,“欧文的‘千里走单骑’、罗纳尔多的‘钟摆过人’让我深深爱上了这项运动,之后的每届世界杯都成了我青春的一部分!”如今已经是喜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的曾一名说起世界杯立刻就没了商界精英的样子,满眼满怀里都是兴奋,“这次去俄罗斯,感受挺奇妙的,不仅仅是足球,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曾一名眼中,虽然中国队还是无缘世界杯,但从另一个层面看,中国已经在深度介入世界杯,“就拿赞助商来说,当年我们在电视上看世界杯,基本都是欧美日企业,根本看不到中国企业。但现在,四家中国品牌占据了顶级和二级赞助商的三分之一,这是什么概念?这说明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强大的最好见证。”
有着30多年看球史的江苏球迷秦铁军对此也感同身受:印象最深的当然是2002年中国队打进世界杯那次,但这一届也很特别,让人想起当年日韩也是经济腾飞后深度参与世界杯,现在就希望中国足球也能像日韩一样真正不断变强。
秦铁军的这个梦想正在他儿子身上逐步变为现实。13岁的秦乐天目前已经是苏宁足球俱乐部U13梯队的一员,就在24日他还在U13青超联赛中一传一射为球队赢下比赛。对上届世界杯只有模糊记忆、最爱梅西的他这个夏天一直在学习、训练、比赛,并没有什么时间看世界杯,但对每天刻苦训练的他来说,自己的每一场比赛都像是一场世界杯。
“我这一辈子算是被足球深刻‘改造’了,”身为江苏球迷组织“12人球迷会”的创始人之一,秦铁军开玩笑地说,“我妻子就是在球场看球的时候认识的,现在儿子也在踢球,小黑(秦铁军都这样叫儿子)现在还有很多不足,我们全部精力都投在孩子身上,陪他一起努力,见证他的成长现在是我们的最大快乐。”
因为足球而想改变“人生轨迹”的还有20岁的安徽姑娘陈可涵,从小喜欢篮球的她因为2016年一次偶然到中超赛场看球的机会而爱上了足球,那之后她就成了“铁粉”——不仅主场比赛,连苏宁的客场比赛、国家队在江苏的比赛她都一场不落。
四年前陈可涵看过一点儿世界杯,但这次是她第一次如此投入地看世界杯,学校宿舍有一台老式电视机,这个夏天是三年来陈可涵第一次打开它,“光研究怎么调台就研究了半天,”陈可涵笑着说,“我准备在南京看完世界杯再回家。”
戏称自己已经能看出点门道的陈可涵也有一个梦想,就是毕业后做一份和足球相关的工作。“我是学播音主持的,希望能成为一名足球记者。”正在读大学的陈可涵说,“本来我还想去考一个足球二级裁判证,但他们说对长跑要求很高,只好放弃啦。”
说起爱上足球的理由,陈可涵说:“可能你们男生都喜欢讨论技战术那些专业的东西,对我来说,最让我沉迷的是在现场看球那种特别奇妙的感觉,几万人异口同声喊一个名字或者一句口号的那种感觉,有时候特别催泪,光看球我就哭了好几次了。”
或许对这个青春靓丽的姑娘而言,足球带给她的是一种别致的幸福感。
“小黑”也是幸福的,如果放在二十年甚至十年前,他根本不可能拥有这么好的训练条件,也没有这么多参加比赛的机会,甚至还可能因为选材路径的狭窄和足球梦擦肩而过。过去几年里,中国足球迎来了最好的发展阶段,足球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弊端正被破除,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青少年足球蓬勃兴起,全社会足球文化正在成长……无数和“小黑”一样怀揣足球梦想的孩子正走在足球发展最正确的道路上。
无论是曾一名、秦铁军还是陈可涵,当记者问到世界杯最盼望什么?他们的答案仍然是那么一致:期盼中国队再度打进世界杯。“到时候,一定要去现场为咱中国队加油!”
(记者 王恒志、吴书光、白旭)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