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丨2012年春晚回首三十载温暖和陪伴
2012年4月1日至3日在法国南部海滨城市戛纳举行的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上,春节联欢晚会被认定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并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除夕夜晚最重要的一道“年夜饭”就是春节联欢晚会。2012年是龙年,自春晚从1983年首播至今,已经过去了30年,春晚也无可争议的成为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最重要、最具象征性的晚会。
在2012年春晚中,舞美设计绝对是质一般的飞跃。现场增加了数百块LED大屏幕,连地面上也铺设着大屏幕,全场舞台立体效果十分逼真,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置身于其中的立体感。除了大屏幕的大面积使用,整个舞台都是可移动的“积木”,每一平米都是可以转换的机械装置,它们互相拼接组合,让舞台的形态呈现出无限可能。
这一年的主舞台延伸到对面的大屏幕,屏幕下坐着邹友开、黄一鹤、洪民生等“春晚元老”,而在这条长廊的另一边是当年的“正在流行”,30载的热血对望,看得到时光的荏苒,也看得到时光的温柔。
龙年春晚开场就充满着温馨祥和,由五岁男孩邓鸣贺念着童谣引出开场歌舞,沙溢、胡可夫妇,张卫健、张茜夫妇以《小拜年》《采茶舞曲》等“拜年歌”为整台春晚火力开场。不仅如此,带着全家齐拜年的明星也大有人在,胡军一家三代人上阵,王珞丹也带着父母到春晚现场。舞台两侧的观众席,一些家庭就坐于舞台周围的圆桌旁,这种场面让我们不禁想到起了三十年前的首届春晚,恰似单位联欢同乐的茶话会,营造了边吃团圆饭边看电视其乐融融的氛围。
除了舞台的结构性升级改造,这一年的春晚还特别设置了以春晚30年为主题的怀旧环节。在这一环节里,费翔、张明敏、李谷一等春晚老朋友携手新人一同献艺。歌手韦唯与演员吴秀波共唱《爱的奉献》,蔡国庆搭档王珞丹演唱《常回家看看》,李谷一带来了《前门情思大碗茶》,费翔温情的带来了1987年首次参加春晚舞台的《故乡的云》。值得一提的是,在1987年的春晚,台下坐着观赏节目的是费翔的姥姥,而在2012年,春晚也为费翔的妈妈安排了座位,让一家人共同跨年。这温情的小细节,仿佛让《故乡的云》更有深意。故乡不仅有沁人心脾的微风,不仅有芬芳的泥土,更是有家人长情的陪伴。
与此同时,令人热血澎湃的是,张明敏献上了首届春晚演唱过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背后可移动的舞台“积木”搭成了一座巍峨壮丽的长城,引发台下观众大合唱,更是令坐在观众席位的第一届央视总导演黄一鹤动容至潸然泪下。三十年间,春晚在几代电视人的执掌下,越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但始终不变的,是他们的人文理想。让我们感慨春晚历经风风雨雨三十年,坚持在每年的同一个晚上带给我们欢乐与感动的同时,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怀旧之余,本届春晚最具吸引力的就是这些创新十足的节目了。李云迪与王力宏共弹创意钢琴曲《金蛇狂舞》,两人占据双头连体钢琴一侧,双方在台上手指翻飞,欢乐的弹奏打破了以往人们对钢琴艺术古板严肃的印象,屏幕即出现以钢琴黑白琴键为背景的动画,这样的创新令两人的形象更为生动活泼。
自学梵语的萨顶顶,拥有一副令所有人惊羡的独特嗓音。在2012年的春晚舞台上她用独一无二,让人耳目一新的方式驾驭音乐,一曲《万物生》,爆发出强烈的原生态热情。在屏幕的画面中,呈现出山谷瀑布美轮美奂的景象,机械舞台的动势也给观众带来流水起伏的绝佳视觉体验。
“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陈奕迅带病拄着拐杖与天后王菲献上当年脍炙人口的金曲《因为爱情》,舞台铺满了影像构建的花瓣,浪漫而优雅,曲中的柔情与故事性使人久久沉迷于其中。
而在2012年春晚中最大的亮点当属杨丽萍的《雀之恋》。杨丽萍和王迪身着蓝色的孔雀装,配合舞台上蓝绿色的仙境一般场景,美到了极致。同时蓝色调的舞美背景让节目显得诗意更足。月亮从天幕缓缓运动到弧幕,带来了极强的视觉感受,蝴蝶在竹丛中飞舞,粒子特效带着光晕徐徐升起,营造出唯美的环境从而陪衬出“双雀”最美的恋爱环境。随着“双雀”感情的发展,舞蹈演绎达到高潮,孔雀开屏的动画,将舞蹈的美以最简单的方式展示到极致,也将雀之恋的舞蹈内涵直观简洁的传达了出来。
形式回归,“旧人回巢”。龙年春晚有着诸多变化,表演节目围绕于“回归”与“创新”之间,将最质朴的情感和精心准备的节目以最诚心的方式献给了观众。这一年别出心裁的舞台设计,看出了春晚人的用心和满满的人情味。春晚30年,古人以30年为一世,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的生活千变万化,春晚见证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见证了整个时代的进步。
- 不同凡响 | 2011“和谐号”进春晚、草根明星绽放光彩2018/02/12
- 青春倒带丨2010年的春晚会有独属你的那份青春印记吗?2018/02/12
-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准备就绪 黄坤明看望慰问演职人员2018/02/12
- 势不可挡|用2009年春晚 致敬祖国这个为我们遮风挡雨的超人2018/02/11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