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县管校聘:“活血化瘀”后还需“精准点穴”
近日,省教育厅、省编办、省财政厅和省人社厅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突破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
2015年开始,泉港区就在泉州市率先推行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成为我省较早进行此项试点的县区。今年8月,教育部公布30个第二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泉港区为我省唯一入选区县。
那么,教师“县管校聘”,成效如何?还有哪些问题待解?
从“人编分离”到“人编合一”
“自从去年理顺了编制,评聘公平了,对学校归属感也强了。”泉港二中的陈老师成为县管校聘改革的受益者之一。7年前,陈老师从原学校调动到泉港二中,但长期以来面临人编分离的问题,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等方面产生了很多障碍。
像陈老师一样,教师队伍中“人编分离”现象普遍且长期存在。究其原因,则是教师从一所学校交流到另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相同的职称岗位,就没法聘用,就只好把编制和工资留在原单位,造成人编分离,造成诸多不便,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为实现“人编合一”,泉港区先后出台《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解决小学教师短期紧缺问题的工作意见》等文件,形成了全区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体系。
“这些措施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真正地把教师从‘学校人’变成‘区域人’‘系统人’,有效解决了校际交流中编制和职称的瓶颈问题,在编制管理、岗位管理、职称评聘等方面都有所创新。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校际交流工作的管理机制。”泉港区教育督导室主任钟惠河介绍说。
泉港区积极探索教师人事“打包管理”,破解“人编分离”难题,按照总量控制、减编控编与优化结构相结合的原则,每年对学校进行一次核编工作,核定的编制数作为区教育局确定学校教职工配置控制数和开展校际交流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至2016年,该区共理顺自2008年以来,校长教师交流但编制未转入人员723人,对其分别按照实际工作单位给予办理入编,且保留原有职称,并建立校长教师交流编制随之转入的机制,进一步规范了教师队伍的管理,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按照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实施意见》,将在同一所学校任职达两届(每届3年)的校长(含副校长)、学校中层干部在本校连续任职满6年、在同一所学校任教达6年的教师都列为应交流对象,每年交流人数达到应交流对象的10%以上,其中每年参与交流的区级及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达到应交流骨干教师的10%以上。
通过校际交流、支教、援教、挂职与跟班等形式,泉港区全面开展教师队伍交流活动。泉港区教育局提供的数字显示,2010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已经交流1800多人,交流人数和占比逐年上升,2016年,该区共交流了243位教师,占应交流人数的21.8%,2017年交流了213位教师,占应交流人数的22%。远高于省教育厅提出每年不低于10%的要求。通过“总量控制,动态调控”、教师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全面优化了区域教师队伍结构,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提高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记者 王敏霞 通讯员 刘泽阳)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