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古泉州(刺桐)史迹”监测平台框架搭建完成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7-11-13 09:21
  

  大数据应用为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列入泉州市“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的16个遗产点,以其悠久的历史、极高的文物价值等特点,吸引着世人目光。为了对各个遗产点及遗产区、缓冲区实施更好的监测、保护措施,泉州市引入高科技手段建设遗产监测平台。目前平台框架搭建已经完成,在按照申遗标准对各项功能进行完善后,24小时不间断地为遗产点保驾护航。

  记者近日走进“古泉州(刺桐)史迹”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智能化预警信息系统的庐山真面目。

   依托“数字泉州”平台服务遗产监测

  监测中心可以说是整个监测体系的“神经中枢”:巨大的LED显示屏在工作人员操控下,实时显示各种监测数据与现场监控视频;操作平台上,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工协作,在各自电脑屏幕前察看遗产点汇总到系统中的数据、图像和影像。

  据了解,监测中心的最大特色,是创新性依托“数字泉州”城市综合平台,利用城市管理资源,服务于遗产保护管理。“数字泉州”平台对城市日常运行管理覆盖全面,监测系统可以方便地调取、利用这些城市管理基础数据。

  在嵌入“数字泉州”的保护管理现状总图上可以看到,这里以卫星影像图形式,清晰显示着监测设备位置、遗产区、缓冲区范围,所有监测要素在地图上一览无余,只要数字城管发现出现在指定范围内的违建等违法行为,就能及时通知监测中心,由专业人员全程跟踪事件处置,并及时总结评估,为后续事件处置和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而在日常监测过程中,监测系统能通过数据共享,掌握自然环境数据和台风、暴雨、地震、消防、公安数据,实现应急情况下的快速响应,全方位监测遗产安全。

   人工巡查与自动化监测结合

  透过安装在各个遗产点的高清摄像头,江水荡漾的洛阳桥,夕阳余晖下的东西塔,九日山人来人往的参观者等影像尽收眼底。工作人员介绍,这套监测系统不仅被高科技“武装到牙齿”,还利用大数据为遗产保护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支撑。

  监测系统根据泉州市遗产点特点,分成本体病害、规划与建设活动、安防与日常巡查、自然环境及灾害、旅游及游客管理、保护和展示措施监测等方块,采取人工与自动化监测方式,不仅有遗产点工作人员常态化的日常监测,还有专业团队定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自动化监测设备则实时监测、汇总遗产点各项关键数据。

  大数据体现在监测系统的方方面面。以本体病害监测为例,在操作平台上,有包括沉降、风化、倾斜、位移、裂缝、表面温湿度、室内温湿度、振动、微环境监测等多项监测内容。有的数据看似与遗产点本体关联度不高,其实将它们叠加分析后会发现,这是影响本体保护的重要因素。如开元寺的镇国塔,工作人员对倾斜数据、沉降数据、温度数据三者叠加分析,发现温度与塔体沉降存在正相关关系,把温度作为核心监测指标,一旦指标达到设定的安全阈值,就会产生预警,提醒采取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遗产点现场设有包括沉降、位移、微环境监测等专业监测仪器,共同构成全方位监测保护体系。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也要爱护这些守护遗产点安全的精密仪器。

  (记者 蔡紫旻 通讯员 何奕斌)

标签:古泉州|刺桐|史迹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