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泉州出台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意见 逐步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

www.ijjnews.com   泉州网  2017-11-06 10:40
  

  泉州近日出台《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精神及省市关于最大限度加快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短板的精神,近日,《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出台,提出要实施教育舒心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实施意见》提出目标——至2020年,各项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高于全国、全省确定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实现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教育强县”创建数居于全省前列等。

   学前教育

   三年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达85%

  今后几年,我市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补学位不足、“入公办园”难的短板,也就是说,要建更多的普惠性幼儿园,提供更多的学位。

  具体而言,要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优化幼儿园总体布局。“十三五”期间,全市要新、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200所;建立教育等部门参与的住宅小区规划、建设、验收、使用联审联批制度,并要求新开发住宅区按照“谁开发建设、谁按照规划审批完善配套”的原则合理布局、建设幼儿园,竣工验收后将其不动产无偿划给其辖区内教育部门管理,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到2020年,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可提供的学位数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85%。”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规范管理,让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在这方面,市教育局表示要建立民办幼儿园资金监管机制,并实行民办幼儿园师资准入制度。

   中小学

   加强学校规划建设增加学位供给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就要补发展不均、初中薄弱、质量不高的短板。《实施意见》提出,继续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重点加强市区、县(镇)中心所在地、产业聚集区所在地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增加学位供给。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到2020年,农村寄宿制学校都有合格的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澡堂。

  中心市区教育资源目前存在拥挤现象,如何破解?接下来,教育部门将多管齐下,措施之一是稳妥推进集团化办学、“小片区管理”“名校办分校”“强校扶弱校”等改革,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引导学生就近入学及有序向新区、郊区疏散分流。措施之二是逐步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至2020年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51—55人班额数控制在10%以内。措施之三是推动建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提高教育公共资源均等化服务水平,进一步缓解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入学压力。

  除此,市教育部门还将重点实施初中“壮腰”工程,比如,支持各地建设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促进小学、初中教育教学有效衔接,努力突破初中教育瓶颈。规范民办初中招生行为,加强招生计划管理,适时推出民办初中自主招生与随机派位相结合的录取办法。

   高中

   至2020年省一级达标高中比例达三成

  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补齐“不优不特”短板。到2020年,普通高中资源配置满足高考综合改革新要求,力争省一级达标高中比例达30%以上,公办普高95%完成达标建设,创建示范性高中7所。推进普高课程改革,到2020年,市级财政每年从教育部门专项中安排200万元支持省、市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建设。

   师资

   创新编制管理和教师补充机制

  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补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短板。《实施意见》指出,要创新编制管理和教师补充机制,采取“盘活现有编制存量,将其他事业单位的闲置编制和高校实行总量管理后腾出的编制,优先调剂用于缺编中小学、幼儿园”等一系列措施。此外,还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三名”工程和师资培训体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和“桐江学者奖励计划”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等。

  (记者 吴丽娇 通讯员 陈华森)

标签:大班额|义务教育
稿源: 泉州网  编辑: 蒋妮蒋妮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