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多部门出招规范“双11”要求不得先涨价后打折

www.ijjnews.com   中国新闻网  2017-11-03 11:21
  

  第九个“双11”即将来临,为了让消费者可以放心地买买买,近期,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邮政局等多个部门密集出招,针对虚假折扣、有价无货、假冒伪劣、快递爆仓等乱象采取各类行动和举措,对今年“双11”进行全方位规范。

  要求不得先涨价再打折

  “双11”还没到,但是,目前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开始预售等各种促销活动。回顾历年“双11”可以发现,“先涨价后打折”是不少商家惯用的销售伎俩,而这也成为消费者反映的焦点问题之一。

  国家发改委去年发布的《2016年“双十一”网购节综合信用评价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促销活动“暗藏陷阱”,“双11”网购节期间,在监管部门的努力下,以往消费者投诉较为集中的促销优惠不实问题有所缓解,但仍较突出。

  记者注意到,今年监管部门提前介入,加大监管力度。工商总局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提前采取行政告诫、联合座谈约谈、发布典型案例、加强警示宣传、强化监测监管等方式,督促指导网络集中促销活动组织者和经营者不得发布虚假广告、虚报特价揽客、实施有价无货的欺诈行为;不得先涨价再打折,借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

  据了解,目前,由工商总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信办、邮政局等网络市场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合督查组,正在对部分省市2017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进行集中督查。

  发布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上述报告显示,在2016年网络曝光的“双11”网购节失信案例排序中,刷单炒信位居第五。通过分析全网及各大平台刷单数据,发现各大电商平台普遍存在刷单炒信行为。

  为了进一步抵制“刷单炒信”,国家发改委日前召开“双11”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工作媒体通气会。在会上,去年发起成立的“反炒信”联盟进行了扩盟,7家互联网企业签署《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书》,加入“反炒信”联盟。

  国家发改委表示,当前,正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开展电子商务领域严重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在“双11”前后,将发布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发布《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双11”预警报告》和《“双11”网络促销活动期间消费信用评估报告》。

  记者注意到,首批500家“电子商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目前已经在“信用中国”网站公布。

  集中打假将曝光典型案例

  在往年“双11”期间,部分商家趁机以次充好、以旧翻新,或者大量销售高仿造假产品,不少消费者反映网购商品存在质量问题。

  为此,质检总局近日下发《关于开展“双十一”消费品电商领域执法打假集中行动的通知》,决定从10月25日至11月15日在全国开展“双十一”消费品电商领域执法打假集中行动。

  据悉,各地质检部门将集中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电商消费品质量违法案件,与公安等部门一道切实增强对质量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集中曝光典型案件,加大电商执法打假工作宣传力度。对质量问题突出的电商消费品,将推动地方政府牵头开展区域整治,形成共治工作格局。

  工商总局也要求各地加强网络市场监测监管规范“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活动,不得借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

  力争实现重要节点不爆仓

  国家邮政局初步预计,2017年“双11”期间(11月11日至16日)邮政业处理的邮件、快件业务量将超过15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5%;最高日处理量可能达到3.4亿件,是日常处理量的3倍,日均处理量达2.5亿件,是日常处理量的2.2倍。

  在快递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快递爆仓和延误?国家邮政局11月1日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2017年快递业务旺季服务保障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要求力争实现“两不”(全网不瘫痪、重要节点不爆仓)、“三保”(保畅通、保安全、保平稳)目标,努力做质量“双11”。

  国家邮政局表示,由于社会关注度高、末端稳定问题突出、安全形势严峻等问题,今年“双11”快递业务旺季仍面临不少困难。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公安、交通管理、海关、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在场地安排、人员调配、车辆通行以及延长通关时间、优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等方面获得政策利好和必要支持,保障邮(快)件寄递顺畅运行。

  记者注意到,每年“双11”也是快递投诉的高发期,消费者遇到快递延误或丢失、破损件赔偿等问题该如何维权呢?除了通过邮政和众多快递企业各自的投诉渠道投诉外,还可以通过“12305”邮政行业消费者申诉电话和申诉网站申诉快递服务问题。

(记者 李金磊)

标签:双11
稿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蒋妮蒋妮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