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自然+闽南+品质=“晋江style”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7-09-17 14:44
  

  素见风姿美 欣闻底蕴深 才情引粉黛 托付少年人

  晋江新闻网9月17日讯 暑假期间,晋江每天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自广州的大三学生Leo,受晋江同学之邀,开启了为期两天的晋江之行。

  第一天是自行车之旅。骑上公共自行车,在“一山一水”慢行系统的串联下,走过晋阳湖公园、八仙山公园、草庵公园……傍晚回到市中心的五店市,感受夕阳余晖下红砖古厝的闽南印记。

  第二天驱车南下,在安平桥景区漫步长桥,感受古镇风韵;在深沪“海底古森林遗址”一睹海底古森林、牡蛎礁的风貌;在金井塘东村,听渔舟唱晚……

  “来了两天,就爱上晋江了。”Leo在游记里写道,“山水相依,闽南风情——接触才知道,原来她是这样的晋江。”

  “素见风姿美,欣闻底蕴深。才情引粉黛,托付少年人。”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爱上一座城,亦是如此。

  晋江的新型城镇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注重保护生态、注重保留乡愁记忆,目的就是让城市既传统又时尚,既多元融合又个性张扬。

  五店市传统街区、梧林古村落等闽南建筑留住乡愁,“一山一水”慢行系统如同珠链串联起市区的山水绿地,新建改造的21个公园让市民拥有绿色氧吧,“国家生态市”不仅是荣誉,更让晋江人拥有美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既有好看的颜值,又有有趣的灵魂,这就是“晋江style”。

  自然style:山水相依 装点生态气息

  今年是安海人黄轩在青阳工作的第七个年头,每天8:20,他准时从安海家中出发,吃碗面线糊,开车走世纪大道,9:00前准能到达单位打卡。

  “世纪大道南拓段通车之前,别说吃早餐了,每天8点从家里出发都会迟到。”黄轩回忆,“现在,不仅可以多睡20分钟,上班路上看着沿途风景,心情特别舒畅。”

  在黄轩看来,世纪大道是一条充满生气的路。“记得世纪大道刚通车时,路两旁光秃秃的,直到2012年一次‘大树搬家’,世纪大道开始慢慢‘出挑’了。”黄轩口中的“大树搬家”,指的是2012年世纪大道的拓建和景观提升。当时,世纪大道拓改得拆除绿化带,而新建的世纪大道南拓需要种树,二者一拍即合。

  作为城市中轴线,世纪大道由北向南贯通,绿树婆娑,是晋江城建的一道风景线。“世纪大道的修建并没有刻意去填平路面,而是遵循原本自然的坡度。”晋江市规划局局长许礼义告诉记者,晋江的城市建设中,有许多“顺势而为”的规划,依托城市的脉络肌理,不仅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也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世纪大道边上,有一条漫步休闲生态绿色走廊,长29.1公里。在这里,可以骑行穿梭于晋江山脉,也可以徒步漫行在滨水岸线,这就是晋江的“一山一水”慢行系统。

  公务员小蔡是骑行爱好者,每天下班后,他都会沿着九十九溪边的“一山一水”慢行道骑行半小时。“一路上绿叶成荫、微风习习,不但可以欣赏沿途风景,还可以释放一天的工作压力。”小蔡笑着说,“与‘一山一水’慢行系统结缘,要回溯到2015年年初和同事们的一次骑行。”

  2015年1月17日上午,利用周末时间,晋江市政府班子成员相约骑行“一山一水”慢行系统,结伴同行的还有自行车协会成员,沿途也不断有市民加入。

  完成两个多小时观山赏水的骑行后,大家感触颇深:骑行的过程不仅享受了城市慢生活,更体验了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变化,这几年,晋江建了很多像“一山一水”慢行系统这样的民生项目,市民有了更多休闲好去处。

  “城绕山而建,山居城而幽”,用这句话来形容八仙山公园与晋江市区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了。八仙山公园建设用地约1019亩,山水相连,沿着公园的健身路径行走,山地自然风貌一处接一处,古典和现代景观手法交错叠加,让人沉醉在这片“乐活山林”之中。

  晋江市域内的自然山林,是城市生态绿色空间的“骨架”,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公园的主要载体。城建过程中,晋江依形就势,依照“骨架”,以各类自然山体为景观特色,顺势规划一处处供居民休闲游憩的绿色空间。自然生态成为晋江不可或缺的一种“style”。

  闽南style:闽南基因 延续闽南血脉

  清晨,阳光穿透薄雾,住在安平桥边的黄阿姨开始了一天的晨练,她赤脚走到安平桥中亭,与好友泡上一壶清茶,闲谈漫话。黄阿姨是土生土长的安海人,像她这样每天到安平桥晨练的有上百人。

  铺设休闲漫道、种植树木草皮、修建亲水平台、新设泊岸码头……除了自然生态,安平桥公园随处可见的闽南风格更是其魅力所在。

  “到每一个地方都要尊重当地的文化,敬畏一方水土的历史积淀。”安海镇党委书记唐春晓说,安平桥是闽南文化的基因之一,安平桥公园的建设尊重历史、尊重肌理,自然就会“长成”闽南风格的模样。

  闽南基因,延续闽南血脉。9月1日开学日,养正中学全体师生搬进新校区,放眼望去,蓝天、红瓦、黄墙、绿地,凭园纳水,绿荫环抱。

  “虽是新校区,却能唤起深远的记忆。”华侨颜老常住香港,此次回乡,听说母校养正建了新校区,便前去一游,“新校区规模很大,但却没有因为所谓的‘新’,让我们这些‘老养正’觉得陌生,反而感觉亲切。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养正中学是名校,有着深厚的底蕴,另一方面是闽南风格的建筑细节,在‘新’中散发着闽南气息,给我归家的感觉。”

  纵观全市,“闽南气质”是晋江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元素,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五店市传统街区。

  “晋江是全国著名侨乡,有着‘十户人家九户侨’的说法。这些已有一定历史的华侨建筑,代表了华侨过去为晋江做出的杰出贡献。”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说,“如果这些涉侨的房屋都拆了,在华侨心中故乡就会变他乡,他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2010年,在晋江梅岭组团改建过程中,闽南建筑被保留下来。旅港乡贤庄志旭得知自己家族的房子很适合做五店市居民生活原貌展馆时,他只带走了衣橱里的几件衣服,连家人的相片都没有动,无偿地将所有家具、摆设、床被等捐赠给政府。

  五店市是闽南的记忆,但闽南的记忆不止于五店市,它在晋江这座城市中随处可见。

  “红砖、燕尾脊,闽南大厝、番仔楼……”旅菲华侨蔡老带着孙子漫步在梧林古村落,如数家珍般向孩子讲述眼前的闽南印记,“当时一只鸟吃树籽,随口吐在屋檐上,就长起了一棵大树,几十年后屋檐塌了,大树站到了地上,撑起了这座古大厝……”

  “家乡城市改造变化这么大,我们却还能找到回家的路,找到故乡的根。”不少华侨时隔多年回到家乡后总会这样感慨。这得益于晋江在片区改造启动前,就对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调查、分类保护。对能够整体保护的古村落,规划建设传统街区进行集中保护。除了五店市,新塘的梧林古村落,陈埭的紫峰里,金井的福全古城、塘东村等,都保留着原有的建筑布局,延续乡愁的集体记忆。

  品质Style:敢于付出 让人“托付终身”

  除了颜值和底蕴,晋江还是一座“为了你,敢于付出”的城市——大手笔投入,只为市民日益提升的生活品质。

  当年,晋江市委、市政府做了一笔“亏本生意”,在城市建设中,不仅没有将五店市这块价值10亿元的地块拍卖掉,反而贴了12.5亿元将其保护起来。这不仅保护了晋江的传统建筑,更保住了城市的根、留住了城市的魂。而同一时期,晋江对于晋阳湖可以称得上“奢侈”的投入,至今仍是一段佳话。

  老照片中的晋阳湖的位置每每遇到暴雨,因为地势低洼总免不了一场内涝。2010年,梅岭组团开始改造建设,晋阳湖滞洪区也开始建设。

  地处晋江中心城区北大门主要门户地段的晋阳湖完全由人工开挖而成“。这块黄金地段如果用于商业开发,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党委政府决定将其作为城市滞洪区的建设用地。此后,晋阳湖在每次防抗台风工作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晋江市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晋江的脚步没有一刻停歇。2013年年底,围绕省推进宜居环境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的部署,晋江策划建设田园风光项目,最终选址九十九溪流域。

  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用地面积1万多亩,通过引入一流的规划策划团队,精心开展业态规划,既发展特色种养业,保持农田基本形态,又合理布局服务业态,让人们亲近农田、亲近水乡,享受恬静自然的城市休闲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晋江还“大手笔”地邀请中国当代最受推崇的建筑师王澍主导项目规划设计。王澍先生曾表示,致力于将项目打造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市浪潮前的“城中央”田园。从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再是晋江的向往,而是真实的写照。

  去年晋江市党代会提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的目标,“托付终身”成为搜索“晋江”这座城市的一个关键词。正所谓“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许多外来朋友将晋江作为幸福生活的驻扎点。

  再细细端倪这位被选择“对象”,她尊重自然、顺势而为,依托现有自然生态、山水格局,梳理山脉、水系,让城市疏密有致,既有喧嚣热闹的都市繁华,又有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更保留着无可替代的文化底蕴……颜值、才华、人品,这座城市值得你来相遇、相知、相许。

  (记者_蔡斯洵 郑翔 陈巧玲 文图)

标签:生态|闽南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旖旎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