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习近平在福建刮起“环保风暴”
如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时刮起的“环保风暴”,人们已经不再陌生。因为,全社会一个共识正在形成: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
时间回溯到本世纪初,那时福建也刮起了“环保风暴”。在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还不深的情况下,这场“风暴”令人震撼,至今难以忘怀。
这场“环保风暴”是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刮”起来的,这得从17年前的一场高规格会议说起——2000年5月1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重点工业污染企业达标暨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涉及96家企业。
这个会是因时而开的,形势紧迫。通过全面整治闽江水污染、闽南建陶业烟尘污染等,全省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但是,环境状况总体上仍不容乐观,当时距离全面实现“一控双达标”目标只有7个月,而剩下的任务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
特意请96家企业来开会,是因为他们重任在肩。96家省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只占全省工业污染企业数的2.04%,但废水排放量却占总量的60.77%,废气排放量占57.13%。
“这次会议虽然是工作部署会,但是习近平省长在许多地方脱稿发言,传递了他的许多新理念,发人深省。”虽然过去了17年,时至今日,参加这场会议的时任福建省环保局规划财务处负责人、现任福建省发改委总规划师林向东仍记忆犹新。
习近平在会上说:“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纪,这就是未来经济的特点,我们要找差距。现在的经济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环境竞争力上,表现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怎么样。”
“当时,整个社会对生态、环保还不够重视。他提出这样的论断,非常具有前瞻性,给参会者留下深刻印象。”林向东回忆说,在会上,习近平还一再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有的项目很大,投入也很大,也会形成我们今后的一个增长点,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这个项目可能对海域造成污染,还会影响大气环境,就不能上。他设定项目的一个前提,即只要有污染的,一概不讨论。
对于污染严重、效益低下、能耗物耗高的项目,习近平称之为“夕阳工业”,强调要严把审批关。“在审批环节,一定要抓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这是现在我们最为严格的一条标准。各级审批部门,不要开任何特殊的口子。无论引进的是什么项目,只要是污染环境的,我们一律是拒绝的。这一条是不能动摇的,在21世纪应该高标准地从严执行。”
他还提到了“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例子。福州市的第一水源是闽江,但是以化工、造纸行业为主的废水污染,威胁到闽江水质,因此,上世纪末,福州开辟了第二水源,取敖江之水。然而,由于一些地方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敖江流域石板材产业产生废水污染,又直接危及第二水源。
“之所以开辟第二水源,就是因为第一水源闽江水质面临挑战,现在不要把第二饮用水源搞成比第一饮用水源污染更严重,否则那是劳民伤财啊。”习近平严厉告诫,“为了一点税收,造成人们生命、健康的损失,这是绝不能允许的。”
这次会议,非同寻常,因为习近平的严格要求,还有一些缺席者被找来“重点补课”。
习近平开宗明义:“这次会议很重要,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个抓落实的会议。我们还计划开个全省环保工作会议,那个会可能管的时间更长一些,内涵更丰富一些。但是没有这样的具体落实,那样的会开多少也没有用。所以,首先要开好这样的会,把年度的任务抓在手里,认真地加以落实,而且要和责任制联系在一起。”
当天会议原本要求96家省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法人代表到会,但23名法人代表没有到会,只是派了企业有关人员参加。因此,习近平严肃提出:“今天没有来的,要重点进行补课。”
5月20日下午,缺会的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法人代表,集中在省环保局五楼会议室统一补课,补课的内容正是十天前会议的精神。
求实务实,狠抓落实,是习近平的一贯作风,在厦门、宁德、福州和省里工作时,都是如此。
“他经常对我们说:我个人有个习惯,不说则已,说了就要过问到底,否则说的话就是废话,不如不说,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浪费自己的脑细胞。既然提出这件事,就要办成这件事,办好这件事。”时任福州市委办主任郭永灿翻出当年的工作笔记本,向记者回忆。
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此后,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仅2001年就有659件环境违法案件和138名责任人受到了严肃处理,209家企业、单位被取缔、关闭,98家企业和单位被责令停产治理整顿。
截至2002年4月底,福建省列入考核的4695家工业污染企业有89.2%实现达标排放,超额完成了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工业污染企业达标的任务。列入考核的6个城市中,环境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按期达标。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