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底线失守:有人直播跳楼喂奶 有的内容涉黄
“直够渐播所具备的最真实最直接的体验性,给用户带的想象空间和惊喜,但是,网络直播的边界问引起业界重视。
直播实践中,法律边界是基本底线,首先要保证直播内容的合法性,禁止传播色情、暴力、教唆犯罪等违法内容。此外,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对于网络直播来说也尤为重要。”
围观群众人头攒动,仰头张望着,目光里带着担忧,不时会有人发出一声“慢点,别走了”的劝慰。
这是7月1日央视《平安365》栏目开头的一幕。
镜头随即转到距地面30多米高的13楼,只见一名女子身着连身短裙,不断地在窗外来回走动。而她脚踩的窗台宽度仅有15厘米,更令人心悸的是,窗外没有任何防护装置。
究竟发生了什么?围观群众一脸茫然,唯一可以做的是报警,然后继续观望、劝慰。
跳楼被救下,却没有劫后余生的庆幸
民警来了,他们决定先采用保守方案,了解女子跳楼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她进行劝说。
这名女子叫楚谢(化名),是这间屋子的租客。房东匆忙间也及时赶来,面带焦虑,声音有点失控,“她说我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我说要不你就别住了,重新找房子吧。”房东不免有些自责,似乎楚谢此次轻生的举动自己也是“刽子手”之一。
就在民警准备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时候,楚谢突然面向窗外,身体前倾,蹲下身子……民警破门而入。
被顺利救下的楚谢似乎没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没有寻短见不成后的绝望,她一脸茫然地看着一屋子的陌生人。原来,楚谢是一位直播平台的主播,之所以站在高楼外佯装跳楼,只是为了进行直播。
“她引起的围观,使万达广场几乎成万人广场了。”得知情况的围观群众对此感到有些气愤。
“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警方和围观群众为了解救跳楼自杀者付出心力,一方面解救跳楼和自杀等危险行为时会给解救者本身带来人身危险,还会对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而群众围观也会造成路段拥堵和秩序混乱,甚至不排除构成犯罪的可能。”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公诉部检察官王天毅直言,类似直播行为在网络上并不少见。
网络直播内容触碰道德底线,引发边界探讨
从直播单纯的兴趣爱好,到直播化妆吃饭,网络直播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那些其貌不扬的素人,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摇身一变,大秀口才;在形形色色的直播软件中,打赏的礼物变现为主播带来丰厚的回报,网络直播正渐渐成为内容囊括人们日常生活娱乐、渗透到每一个生活细节的新媒体平台。
与此同时,隐私的边界被不断拉扯到社会道德底线之下,不少网友深陷网络直播的漩涡之中,围观奇葩,窥探隐私,从而慰藉自己的寂寞。
据艾瑞咨询《2017中国泛娱乐直播用户白皮书》显示,泛娱乐直播用户初次接触直播的主要原因为推荐尝新和内容引流两类,而其中占比最高的原因是尝试新鲜事物,比例高达29.8%。研究还表明,37.8%的用户会因平台内容质量下滑而更换平台,超过70%的付费用户打赏主播人数低于3人。由此可见,对于拥有20多万网络主播的直播行业而言,保持平台的新鲜感对直播平台是非常重要的议题,主播竞争相当激烈。
为了“博眼球”出位,网络直播的底线逐渐失守。有一部分主播铤而走险,公然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甚至是作出非法的行为。在这种“眼球经济”的背后,暗藏着外人所不能理解的逻辑与焦虑。因此,网络直播的内容也变得“无孔不入”,比如,网络直播跳楼、喂奶。
2016年3月,网名为“雪梨枪”的网络女主播林某伙同他人录制淫秽视频吸引人气,并借此牟利,法院判决其构成制造、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主播需要用自己的才艺和努力去争取自己的粉丝,这和任何一种表演工作、任何一个行业的淘汰机制都是一样。博眼球只能暂时被围观,而真正有内容且内容有价值的主播才会在这轮淘汰战中生存下来。”某直播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写,“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直播所具备的最真实最直接的体验性,给用户带来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惊喜,但是,网络直播的边界问题逐渐引起业界的重视。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在直播实践中,法律边界是基本底线,首先要保证直播内容的合法性,禁止传播色情、暴力、教唆犯罪等违法内容。此外,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对于网络直播来说也尤为重要。
对于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进行醉驾直播、飙车直播等行为,王天毅认为,这类直播会给无辜路人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必须禁止。
内容涉黄宣传招摇,未成年人易沦陷其中
随着即时直播软件的兴起,不少曾经火爆朋友圈的延时类直播软件优势已经不再。这也意味着,直播平台正在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在国内提供互联网直播平台服务的企业超过300家,且数量还在增长。”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此前向媒体公开透露。
有些直播平台逐渐成为黑色交易集散地。伴随着直播平台衍生出的分享QQ群、赌博、诈骗等也开始活跃起来,许多地下涉黄直播平台为了躲避监管,每隔一两周就会更换一次平台名称。而网络主播和观众通过QQ群、微信群等第三方平台的联系,可以及时转入新直播平台。
记者采访获悉,有些直播平台观众鱼龙混杂,并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沈阳的王女士曾公开发帖表示,其00后的弟弟痴迷直播,白天上课睡觉,凌晨两三点钟观看直播,且手机上装有数个直播软件。趁弟弟不注意,王女士随即点开其中一个,发现均有主播裸露身体做不雅动作的画面,并不断向观众索要礼物。“希望国家能够对涉黄直播加大打击力度。”该女士呼吁。
“网络直播中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要特别引起重视,可以建立网络直播分级制度。”朱巍建议,在各大直播平台可以设立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观看的区域和禁止未成年人观看的区域,可以考虑按年龄段划分未成年人可以观看的直播内容,甚至对每日观看的时长进行严格限制。
针对未成年人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具有较强的模仿性的特质,王天毅不无担忧地说,一旦看多了负能量“爆棚”的直播,未成年人很容易在遇到挫折或者面对困难时受到一定的诱导,甚至走极端,这种负面的社会影响不可小觑。他建议,可以通过接入直播平台实名认证等方式完善防沉迷系统,家长和学校也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必要时可以开设法律课和兴趣班等丰富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
骤然收紧的监管与自省式净化齐发力
从2016年9月起,网络直播领域的监管骤然收紧。
2016年9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开展直播服务,必须符合《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2016年11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该规定主要实行“主播实名制登记”“黑名单制度”等强力措施,且明确提出了直播平台“双资质”的要求。
2016年12月12日,文化部印发《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对网络表演单位、表演者和表演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细致规定。
大量新规的出台,让火爆的网络直播业经历了一场全行业的道德校准。今年4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关停了“红杏直播”“蜜桃秀”等18家传播色情淫秽内容的直播企业。5月,文化部处罚了“一直播”“在直播”等10家纵容主播传播非法内容的企业。
有人认为,网络直播行业将因此面临一次大的洗牌,但朱巍认为,事实上效果或许并没有那么明显,大量的打法律擦边球以及触犯法律红线的直播依然存在。从业人员素质低和内容低俗依然是网络直播的两大硬伤。
“网络直播平台可以多吸纳有积极向上原创内容的主播入驻,严厉打击炒作、突破道德底线获取关注的直播乱象。同时也要明确网络直播平台应该落实的主体责任,应当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信息审核和信息安全制度,完善值班巡查、应急处置等管理措施。”朱巍告诉记者。
面对相关部门的规定密集出台、严加管控,企业逐渐开始了“自省式净化”。
记者发现,现在打开映客的任何一个直播间,在直播画面左下方都会看到直播消息:“我们提倡绿色直播,封面和直播内容含吸烟、低俗、引诱、暴露等都将被屏蔽热门或封停账号,网警24小时在线巡查。”除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外,有些网络直播平台通过技术研发,掌握了一套更加快捷的管理技术,并将其应用到了直播的管理中。
“传播行业只有一个东西在变化,就是效率在变化。”在中国传媒大学文法部副学部长王四新看来,不能因为直播的负面影响就否定其给社会传播方式创造的价值。“对于直播来说,有关部门的监管往往是滞后的,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应当避免矫枉过正,否则会遏制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态势。”
今年以来,伴随着多家直播平台悄然离场,各大直播平台也开始探索差异化的转型之路,一场直播平台的转型记正在悄然上演。映客、花椒拥抱第三方开通接口并参与综艺制作,还做起了游戏等垂直领域,斗鱼还联合去哪儿网发起旅游+直播等。朱巍认为,有一定用户积累的网络直播平台想要留住用户,就必须摆脱单一的发展模式,在道德和法律红线内另辟蹊径。
监管与处罚
★2016年9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开展直播服务,必须符合《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分类目录》有关规定。
★2016年11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该规定主要实行“主播实名制登记”“黑名单制度”等强力措施,且明确提出直播平台“双资质”要求。
★2016年12月12日,文化部印发《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对网络表演单位、表演者和表演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细致规定。
★2017年4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关停了“红杏直播”“蜜桃秀”等18家传播色情淫秽内容的直播企业。
★2017年5月,文化部处罚了“一直播”“在直播”等10家纵容主播传播非法内容的企业。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