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力量 成风化人——创城,让晋江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免费开放的公园成为晋江市民的亲子乐园
十八岁,一个人正值成年;十八年,一座城市完成“嬗变”。
1999年,晋江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繁花硕果;在2015年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晋江又成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为民创城的“追梦之旅”迈开了崭新的步伐;如今,晋江正接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键的一次测评,这也意味着这座城市将迎来一次华丽“转身”。
在这十八年间,通过文明城市创建,晋江不断做强城市“面子”、做优城市“里子”,让这座有着1300年历史的城市焕发新的风采,更有温度,更具温情——
人们生活稳定富足。城市经济基本竞争力常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4321亿元(人民币,下同),GDP达1744.2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01.02亿元。
创建成果更惠百姓。每年群众关切、反映热烈的项目都被纳入“为民办实事”和“民生微实事”予以完成,城市公共自行车投放量增加到6000辆,全市拥有14个免费开放公园,常年常态性开展“大美晋江”文化惠民舞台工程,举办“悦读节”和“国学讲堂”文化活动,“15分钟文化生活圈”初现雏形;注重环保生态,被授予“国家生态市”称号。
市民行为更重规则。核心价值观氛围日益浓厚,道德观念更加厚植,以晋江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方式颁行《晋江市民文明公约》和《晋江市民行为规范》,这在全省属首创,培育了“美丽晋江人”暨道德模范品牌;移风易俗、文明乡风观念深入人心,仅慈善总会成立至今就接受红白喜事简办公益捐赠12.5亿元,累计占善款总额47%;全市注册登记志愿者已逾13万人,特别是民间志愿服务十分活跃,爱心公益在大街小巷、城里乡间接续传递。
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十个一”教育实践活动,编印《晋江市小学孝道文化读本》,建设114所城乡学校少年宫,教育广大中小学生争当文明言行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互联网+文明”不断拓展。紧跟时代步伐,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创新城市建管方式。在全省率先研发推出“晋江城管家”手机APP软件,实现了“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的跃升;加入“中国文明网盟·晋江站”,构建文明微信矩阵,“文明晋江”入选泉州“十佳政务微信公众号”。
今年3月,《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头条文章《晋江之路——“晋江经验”15年发展传承综述》。文章指出,“晋江经验”的最大特色是实体经济,核心内涵是全面发展,政治优势是党的建设。
“晋江之路”就是全面发展之路。这片创造了“晋江经验”的土地,不仅经历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沧海桑田,人的素质和精神世界也如同凤凰涅槃。
移风易俗 润物无声
磁灶镇前尾村的王银提老人迎来了他的“杖朝之年”,经商有成的儿女们正打算热热闹闹地为他举办八十寿庆,谁知老人家却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坚持下,这个殷实之家只花1200元摆了3桌素菜招待亲戚好友,原计划用于寿庆活动的9万元预算全部捐给村里,用于村庄建设和老人福利。获悉记者要采访他,这位老人爽朗地笑着说:“这没什么,我只是和其他村民一样遵守村规民约而已。”
这样的故事,在晋江大地不胜枚举。对此,长期从事慈善工作的晋江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龚子猛别有感触。他说:“过去,每逢儿女亲事,人们问得最多的往往是‘办了多少桌’,而现在则常常是‘捐了多少钱’。”2002年,晋江市成立全国首家县级慈善总会,第二年就向工商企业界人士发出“简化礼俗,多行善事”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响应。慈善总会成立15年来,累计募集善款超过28亿元,其中从婚丧喜庆活动中节省下来并捐给公益事业的钱款就超过一半,这还不包括直接捐给村、社区的善款。
晋江人徙自中原,血液中承袭了太多的传统基因;自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置县以来,这里已有1300年的历史。深厚的积淀不仅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也使这里的民俗颇有古风,婚丧喜庆等红白诸事仪轨十分繁复,以至过去外地人常常用“生在江南水乡,死在泉州晋江”来嘲讽当地人往生的哀荣。
早在清末民国初期,出洋的乡侨和当地有识之士痛感于此,就曾自发成立“安海去毒社”和“衙金深新运风俗改良会”等民间组织,屡次掀起移风易俗运动,但因缺乏政府的有效推动和坚实的社会基础,陋风流弊终归一次又一次卷土重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伟大变革,也是人灵魂的一场伟大革命。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晋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一种核心价值来引领、一种生活方式来倡导、一个社会问题来治理,采取干部带头、乡贤示范、群众自治、慈善捐赠和文化建设等“一揽子”措施,久久为功,标本兼治,持之以恒,努力使社风民俗不断地向上、向善。
王银提老人所说的“村规民约”,就是村和社区通过公议、公定、公示和公行,来规范民间婚丧喜庆活动,防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和盲目攀比的一种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千百年来,村规民约一直在中国乡土社会的建构和维护中起着关键作用,直至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晋江市委、市政府先后4次组织基层修订移风易俗的村规民约,一次比一次更民主、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有效地推动了社风民俗的改良和优化。如今,全市392个村(社区)全部拥有自己的村规民约和执行体系,在基层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015年11月20日,磁灶镇前尾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该村《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开展第3轮修订,使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和民间信仰活动禁止大操大办的各项规定,进一步量化到规模、时间和各种仪式、仪仗的细节,充分体现了崇俭、节约、公益的导向;与此同时,该村专门组建一支“移风易俗督导队”,由村两委、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包片负责、督促落实,并请德高望重的乡贤和村老人协会协助管理,凡有违反,铁面无私,有效地提高了村规民约的执行力。据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孟健介绍,这个拥有3300多人口的村子,近3年来群众从红白喜事中“抠”出来的钱就达千万。不少群众自愿把资金捐给村里发展乡村公益,铺砌了水泥路,新建了学校,成立了敬老院,建起了运动场,组建了环卫队,“基础设施更完善了,村容村貌更整洁了,人心也更齐整了。”去年,前尾村成为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今年春节前,一场名为“古邑新风进万家”的社区巡回演出火遍晋江城乡。《厚养薄丧才有孝》《嫁妆》《赴宴》《男孩女孩都是宝》《父母的心声》等一系列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原创小品、小戏,唤起了许多群众内心的共鸣。据悉,这场移风易俗主题演出将一直持续到农历七月的“普渡”期间。在当地党委、政府看来,风俗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破陋俗”关键还在于“树新风”。民间习俗往往菁芜并存,晋江市十分注重传承和弘扬其优良、有益和合理的成分,努力以新的文化成分来剥离、取代其糟粕。即使是对以往一概斥之为“封建迷信”的“普渡”“佛生日”等民间信仰活动,现在也不是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通过举办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和公益活动,把它变成社区和农村居民的“才艺展示日”“志愿服务日”“扶贫济困日”和“环境整治日”。
去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视讯会议。作为唯一的县级单位,晋江市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晋江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深化移风易俗,加强文明建设,全力破除闽南地区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炫富摆阔等陈规陋习,着力解决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的问题。
- “10多年 我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文明的提升”2017/06/28
- 晋江市领导检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017/06/27
- 省文明委本月28日来晋 开展“创城”年度测评2017/06/24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