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滨中学“作对”高手 为317篇课文“量身定做”对联338副
他是语文老师,也是对对子高手。三年多来,他为初、高中共11册语文教材里的317篇课文“量身定做”对联338副。他就是晋江市江滨中学语文教师陈金土。
创编课文联338副
初听“课文联”三个字,记者有些纳闷。陈金土笑着说,那是他为根据课文内容而撰编的对联所取的名字,“课文联以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内容为基准,用一副七字对联高度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人物形象等”。
陈金土从教27年,教过初中,也教过高中。“课文联既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又能体验到对联创作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我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比赛,我再进行点评。”陈金土说,课文联创编始于2014年,目前已完成338副,基本是每篇一联,也有的课文编了两副或两副以上。
《陌上桑》这篇课文是汉乐府民歌中的名篇。在一次听同仁的公开课时,陈金土突发灵感,当场撰联“罗敷矢志夸夫婿,太守花心戏美人”,一个“夸”字尽显罗敷拒绝太守的态度非常坚决,但言辞极为婉转,一个“戏”字也可窥出太守“戏于言而止于行”的实际表现,并非如教参所说的极恶之徒。
在这么多的课文联中,创编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最让陈金土费思量。如何用通俗的语言,烘托一个领袖人物的形象?陈金土想到了电视连续剧《八路军》里朱德的一句台词,扣紧朱德元帅对母亲及中华妇女的感恩称颂,由此撰联“一心革命难行孝,四亿翻身已尽忠”。
吸引学生粉丝一大帮
母光毅是江滨中学初三年学生,也是陈金土的得意门生。“今年,陈老师没教我了,但一有时间,我们这些粉丝就相约去找他,走廊上、操场边、办公楼,缠着老师问个不休。”母光毅笑着说,初二年时,陈老师开了一节晋江市级公开课——《谁与争锋,我来作对——“奇妙的对联”语文实践活动》,让他第一次见识了对联的魅力,也从此迷上了对联。
母光毅根据课文《背影》,创编了课文联“一抹背影存心海,两行浊泪挂眼前”,拿给老师看。陈金土觉得,这对子初具对联的形式,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感受来书写性情,对初中生来说已属不易,但是在平仄和对仗方面仍需加以推敲琢磨,如“,背影”与“浊泪”都是仄声字,违背了“平仄相反”的规则,“两行”对“一抹”很工整,但用“一抹”修饰背影不是很恰当,也不大切合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师生几番切磋,一副情深意切的佳联出炉了——“追恩背影存心底,思父泪痕溢笔端”。
初三年学生王秀芳也很享受学对联的日子。“往大了说,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往小了说,学会了如何正确贴春联,看到有人上下联贴反的,我会及时提醒。”王秀芳说,有意思的是,现在对联又进入了中考考试范围,在几次测试中,陈老师教过的学生在这方面都显示出了优势。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金土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到泉州的名胜古迹观赏古今名联,让大家既赏了美景,又学了美文。
“对联学习非一日之功,靠的是长期的积累。我首先从鉴赏和诵读入手,再引导学生进入创作阶段。水到渠成之时,他们就会从中尝到成功的甜头。”陈金土说。
自撰对联入景区
陈金土的头衔不少,如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福建省作协会员、泉州楹联学会秘书长等,算得上一名“作对”高手。在泉州人熟知的通淮关岳庙、西湖公园里,都能找到他的对联作品。
2012年,泉州通淮关岳庙面向全国征联,共收到应征作品6000多副。经严格甄选,共有12副优秀作品获奖,陈金土创编的“半壁三分千古恨,四时两祭九州同”榜上有名,并被镌刻悬挂在关岳庙正中间的武成殿。
在泉州西湖公园西大门右侧的李贽文化广场,石牌坊上有一副气势雄浑的对联“历风雨二千年,一姓孤高双老子;观湖山三百顷,半城伟岸两先知”,正是出自陈金土之手。(注:李贽是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自称李老子。)
那么,高手是怎样炼成的呢?“这跟我已经故去的父亲的影响有关系。我记得小时候,父亲骑着自行车载我们出去玩,高兴时他会自得其乐地吟唱古诗词,我就在后座上当听众。后来,我对文学、诗词渐渐产生了兴趣。”陈金土说,十多年前,有幸师从泉州李贽学术研究会创会会长、福师大中文系教授李少园,更是得到了不少的点拨和提升。
(记者_陈海勇 董严军 通讯员_胡沧海 文图)
- 孩子课本不能烧!晋江一民房着火租客冲火场取书包幸被制止2017/04/28
- 党委政府当“红娘”架“鹊桥”2016/11/12
- 泉州-今秋起对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收课本费2016/08/24
- 泉州:今秋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课本费2016/08/24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