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义务教育延至12年 暂不具条件
“我把今天的记者会看作是一场‘考试’。”12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履新不到一年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是否推行免费教育要从国情出发
要不要将9年义务教育延伸至12年?陈宝生表示,目前仍不具备延伸的条件。
“义务教育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向上或向下延伸,要依法确定,是国家事权。”陈宝生说。
他指出,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普及、均衡等特点。如果将学前或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强制、普及、均衡的要求来看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我国9年义务教育普及时间还不长,水平还不高,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向上、向下延伸基础还不牢靠。此外,在学前和高中阶段,保留一定的个人选择、家庭选择余地,对孩子成长也是有好处的。
“所以,现在我们还不具备延伸的条件。什么时候具备条件、什么时候延伸、向下延还是向上延,那要看以后的发展,让发展回答这个问题。”陈宝生说。
对于一些省份实行15年免费教育的做法,陈宝生说,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有区别的。是不是要推行免费教育,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量力而为,精准发力,保障公平。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应加以区分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常常被相提并论,混为一谈。陈宝生表示,有必要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进行区分。
陈宝生认为,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一种失范行为,但不是犯罪。校园暴力是犯罪,是违法行为。二者有时会有一些交集,校园欺凌可能有时带有轻微违法性质。
“对于这种校园欺凌,教育部和高法、高检、公安部等单位进行了综合治理。这两年综合整治以后情况大有好转,但还没有根本消除。”陈宝生表示,解决校园欺凌要建立包括校园内的安全防范机制和校园外的综合治理机制,用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力量进行综合防范。
“还要加强教育,加强排查、督导。当然还需要有专门的力量,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在校门口设立了保安人员,有的还设立了法制副校长,这个机制很好,我们正在推广。”他说。
三方面举措解决校园“毒跑道”
针对前一段时间的校园“毒跑道”事件,陈宝生表示,将从制定标准、修改招投标制度和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三方面入手,解决校园“毒跑道”事件发生。
陈宝生表示,教育部与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合作,就跑道建设的材料、设计等方面分别制定了标准,该标准已经过充分论证,今年上半年将进行大范围的适应性调查,随后将对外公布、实施。同时,要改变“价低者得”的招投标制度,要按照标准、质量要求来办。此外,教育部门还将逐步和更多的省份签订备忘录,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
此外,他还建议,在校园跑道和类似的设施建设上,最好选择“代建制”,交给专业力量来做。
要改变高校先录取、职校再录取的制度
陈宝生说,“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还需要培养鲁班。”
他说,要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和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加快人才培养,要促进产校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通过修订职业教育法,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建立起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立交桥”,改变目前两者相分离的状况;要改变普通高校先录取、职业学校再录取的制度,让职业教育不再“低人一等”。
“让‘回国潮’来得更猛一些”
“有‘潮’就有动力,有‘潮’就有风景。”谈到留学生“回国潮”时,陈宝生认为,这种“回国潮”的形成并不奇怪。海外留学人员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术追求,这是归来的动力;资金、设备,硬件、软件等方面的科研发明条件都具备,这是归来的条件;一大批为祖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成为他们的人生标杆,这是归来的典型示范。
陈宝生表示,将为回国人员开通服务“绿色通道”,让手续办理更为通畅,并为他们提供事业条件和岗位。“把这些服务做好了,‘回国潮’会来得更猛一些。”他说。
“双一流”不是“985”“211”翻版
“双一流”建设与过去的“985”“211”区别何在?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陈宝生说,“双一流”的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不是“985”“211”的翻版、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
陈宝生介绍,目前,我国已确认了1.3万所足球特色学校,今年要达到2万所,到2020年达到4万所。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