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正文

德化县葛坑镇下岭村:双龙共舞 百米龙灯闹元宵

www.ijjnews.com   泉州网  2017-02-11 11:43
  

烟花爆竹响彻山乡,锣鼓喧天,百米龙灯蜿蜒闹元宵。昨晚,德化县葛坑镇下岭村迎来一年最热闹的时刻:全村村民举着龙灯巡村闹元宵。 □记者 陈明华 通讯员 许华森 文/图

昨晚,龙灯游走在下岭村夜幕中,颇为壮观。

昨晚,龙灯游走在下岭村夜幕中,颇为壮观。

  加班加点扎龙灯

  昨日上午11点多,记者来到下岭村时,许多村民的龙灯已经制作好,停靠在门外。

  在下岭村村部,原下岭小学二楼的一个教室内,七八位村民还在赶工,给扎好骨架的龙灯糊白纸、贴红剪纸。龙灯是由木板、竹条和白纸制作而成,每节龙灯有一到五个小灯,长1.5米到3米。一位正在糊纸的村民介绍,由于下岭村每一户人家都要出一段龙身,人手不是很够,他们要加班干活,赶在晚上活动开始前做好。

  记者注意到,一位年轻女子也在现场帮忙,她是当地村民小娇。小娇表示,自己大学毕业后在福州工作,这几天刚好休息就回家过元宵。“在我们村,元宵节比过年还热闹。”她说,在她的印象中,每年元宵节,村民们都会回来参加游龙灯活动。

  为了帮忙,她和弟弟妹妹一起,负责用红纸剪图案贴在龙灯上。从未剪过纸的姐弟三人,前晚上网查阅了剪纸资料、技巧,很快就会用红纸剪(刻)出大量的公鸡、双喜、五星等图案。

龙灯内用于放蜡烛的竹子

龙灯内用于放蜡烛的竹子

扎骨架

扎骨架

  全村老少齐上阵

  昨晚7点多,各家各户举着龙灯陆续来到村头的宫庙前,其中不乏老人和小孩。记者注意到,总共有两条龙灯,其中一条是绸制成的,另一条是纸扎的,都有上百米长。

  “噼里啪啦……”在热闹的烟花爆竹声中,游龙灯民俗活动正式开始。舞龙头的村民将电源接上,龙眼瞬间射出两道亮光,龙灯其他部位内部的蜡烛也陆续点燃,两条蜿蜒的龙灯出现在夜幕中。

  龙灯从村头的当境宫出发,绕着全村游走,黄氏家族的地界都要走到。红彤彤的龙灯在村道中蜿蜒盘旋,非常壮观。龙灯每到一户人家,户主都要燃放烟花爆竹接送。

  游龙灯一圈走下来,花了近四个小时,龙灯最后到下岭村一座老宅内,村民们再开展祭拜活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糊白纸

糊白纸

贴红

贴红

  链接

  舞龙灯:相传是皇帝御赐

  “其他地方都是游灯笼,只有我们下岭村是游龙灯。”下岭村老年协会会长、76岁的黄炳峰老伯介绍,下岭村游龙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村里的老前辈介绍,游龙灯是因为黄氏先祖黄大允。据传黄大允是清朝的举人,先后在福州、台湾任职,为官清廉。后不知什么原因受到皇帝的赏识,御赐黄大允家元宵节可以举龙灯,而普通人家元宵节只能提灯笼游园。此后,下岭村黄氏族人元宵节都要举龙灯,并传承了下来。

  黄炳峰回忆,他小时候村里族人多,最多时有200多节龙灯数百米长。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外出谋生,原本1100多人的村子常住人口只有100人左右,大多是留守老人。每年元宵节前后,在外的村民们都会返乡参加游龙灯活动,村里便热闹起来。

  扎龙灯:各部位都有讲究

  黄炳峰老伯介绍,整条龙灯,由龙头、龙颈、龙身、龙尾组成,而各个部位由谁负责,也是有讲究的。下岭村黄氏家族有4房,按照祖先传下的规矩:龙头规定由四房族人制作,三房负责龙尾,长房、二房负责龙颈、龙身。目前,四房会扎龙头的只有87岁的黄承洵老人。

  黄承洵回忆,他17岁就开始学扎龙头,到今年已经做了整整70年,龙头主要材料是五色纸和竹条,龙眼上放两把手电筒。近年来,他还会在龙头上缠绕一些霓虹灯,让龙头显得更漂亮。为了把扎龙头这项技术教给更多的年轻人,这些年来,他在扎龙头时,都会召集一些年轻人一起制作。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民俗传承。”泉州晚报社派驻德化县葛坑镇下岭村的驻村干部、村支部第一书记丰晓飞认为,一些山村地区的人口稀疏化、老龄化现象,导致民俗文化的存续处于危机之中。如果能推动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在当地复苏,不仅能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还能增添乡村浓烈的节日气氛。

标签:德化县|闹元宵
稿源: 泉州网  编辑: 欧阳星欧阳星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