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16年泉州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圆满结束,本次项目由来自全国各地水下考古专家和水下考古队队员20多人共同参与开展。其中,泉州本地区有5名中国水下考古队员,而在泉州水下考古队伍5位人员中,晋江博物馆馆长助理林清哲,是唯一一位晋江人,也是晋江目前唯一的一位中国水下考古队员。
林清哲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2003年被保送厦大本系考古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的领域是漳州窑的生产和外销,2008年开始到晋江博物馆工作。2009年,经单位推荐,林清哲参加了第五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的培训。
“晋江博物馆馆藏以陶瓷器为多,尤其磁灶窑址以前主要生产外销瓷,所以在还没有参加水下考古时,每次从电视或报刊上看到水下考古,都会忍不住关注沉船的出水瓷。”戴着一副眼镜、一身书生气的林清哲说,真正接触了水下考古,才发现水下考古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美,不仅辛苦,而且风险高。他参加的水下考古项目主要都在福建海域,大多数的时候,海底的能见度都不高,有时不到5厘米。
虽然辛苦,但水下考古也有迷人之处。令林清哲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他在参加漳州半洋礁宋代沉船考古时,发现了一件漆盒残件。“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那个漆盒还是亮丽如新,令人难以想象。”林清哲说。
这一次在“家门口”参加2016年泉州海域水下考古调查,林清哲的心情很激动。
“在‘家门口’进行水下考古,更有一种责任感,尤其希望能够在晋江海域有所发现。”林清哲说,1999年,渔民在深沪湾发现的铜铳铁炮等出水文物就收藏在晋江博物馆,其中,铜铳保存得还非常完好,为国家一级文物,或为郑成功军队指挥舰上所有。
在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期间,林清哲不仅主动下水作业,即使是没有下水的时候,他也会主动为下水的队友帮忙做准备。
“在水下主要是心理素质要过关,遇到事情要冷静,就像有时候不小心挂到渔网了,也需要自己先冷静下来再处理。”林清哲说,此次的水下考古调查集合了全国及省内的水下考古力量,对于他来说也是一次水下考古业务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通过这段时间的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林清哲认为,从水下考古调查的情况来看,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的航海技术已经较高,对沿海的礁石情况把握还是较为准确。如果有沉船,就代表当时有海难,对于当时遭受海难的人而言是一种较大的灾难,今后他也将做一些文献和史料的收集,还原出海底深处沉船的历史真相。
(记者_董瑞婷)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